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标
1、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利用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展开思考,建立与问题相关的思维链条,感知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 巴山蜀水之地,秋夜下起淅淅沥沥的雨。为什么川渝地区偏爱夜间下雨呢?其实,这是一种由地形原因所引起的天气现象,也是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的一种表现。 教学内容: 通过给学生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发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动力来源。通过动画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知识概念转换为图形概念,并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讲解巴山蜀地多夜雨的原因,让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推导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中大气运动规律,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诗人李商隐写给妻子书信中的句子。巴山蜀水之地,秋夜下起淅淅沥沥的雨。为什么川渝地区偏爱夜间下雨呢?其实,这是一种由地形原因所引起的天气现象,也是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的一种表现。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如图表示某地地面,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A B C三地没有冷热差异,空气不发生上升或下沉的运动。如果A地受热多,B C两地受热少,A地就成为较热的地区,近地面空气就会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上空的空气接收了来自地面的空气,会使得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比同一水平高度的其他地区气压更高,形成高气压。而B C两地的近地面比A地稍冷,B C两地的空气就会遇冷收缩下沉,上空流失了大量空气,使得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比同一水平高度的其他地区气压更低,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 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流入,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 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流出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我们发现,在A B C三地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热力环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表存在冷热的差异。正是由于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下降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高低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高低之分。高空和近地面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在自然状况下,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向气压低的地区。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巴山夜雨,正是山地与谷地之间热力环流的结果。 在群山怀抱的谷地中,白天山顶比谷地更早接收到阳光照射,升温快。山顶地表较热,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而谷底地表较冷,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此时,谷底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周围的空气流入补充。而在近地面,谷底气流聚集,会形成沿着山坡向上流动的气流,因此在白天的山谷中吹谷风。到了夜晚,谷底由于群山环抱,热量不易散失,而山坡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更低空气密度更大,形成高气压,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山谷的暖空气受到顶托而上升,在谷底形成低气压,因此夜晚的山谷中吹山风,而谷底上升的气流到达高空后,气温下降,水气凝结,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谷地多夜雨的原因。 除了山谷风之外,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形成了海陆风。而城市由于人口产业密集,气温高于郊区,出现了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城市风和郊区风。这些都是热力环流的结果。 热力二字尤为重要。地表有了冷热差异,才会使得大气上升或下沉,造成高空和近地面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进而驱动大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