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学习目标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了解人物通讯的相关知识,了解焦裕禄的生平。
1
梳理层次结构,归纳人物的典型材料。
2
概括人物形象,赏析“以言见人”的写作手法。
3
学习焦裕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
通讯是一种比较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写作体裁。
它可以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还具有可读性,是报刊、广播新闻节目的重要报道形式。
特点:通讯具有真实性 新闻性 形象性
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一种新闻体裁,所写人物的精神、观念、业绩等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
①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雷锋等;
②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著名科学家、运动员、演员等;
③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或为人民做出重要贡献的普通人。
④还有一些通讯人物是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例如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
传记式
能够较完整地概述人物一生的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人物通讯的分类
群像式
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文体知识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遭到内涝、风沙和盐碱的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就是在这种时候,焦裕禄到了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他以身作则,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时代背景
整治三害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了解背景
在除“三害(风沙,内涝,盐碱)”的斗争中,焦裕禄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
他探索出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不仅能防风固沙,还帮助了兰考人民摆脱贫困。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把它称作“焦桐”。
1964年12月,为了了解河南受灾情况,新华社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严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深为震撼。
此前,《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发表过有关焦裕禄的人物通讯。但穆青认为仍有重新采访和撰写的必要,他带着周原、冯健等人再次深入兰考的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收集了许多真实材料。经过七易其稿,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这篇通讯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全中国!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了解背景
成稿过程
观看视频,了解焦裕禄的生平
活动一:快速阅读这篇人物通讯,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每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其精神品质。
标题 具体事例 人物精神
导语部分——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标题 具体事例 人物精神
导语部分—— 临危赴任 勇挑重担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深入一线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冒雪送暖 艰苦奋斗
身先士卒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带病斗灾 忘我工作
关爱人民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积劳成疾 心系民生
无私奉献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深切悼念 肉体虽死
精神永存
思考:前4节已经概述了焦裕禄的生平事迹,为什么还要写第5节
明确:第5节通过写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对他的悼念和怀念,表现群众对他的爱戴,侧面体现他为人民服务,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品质,引出对其事迹和成就的评价。
这篇通讯运用小标题的形式组织全文,有何作用?
(1)有的小标题选取的是焦裕禄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这对于彰显其伟大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2)运用小标题,能够标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使文章层次显得清晰明了,既避免了长篇文章给人的冗长感,又可让版面增加立体感。
问题:在《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榜样”主题的?
1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
2第二天┅┅他已经下乡了。
3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天边低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
4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
——务实、坚定、为民的新县委书记的形象,已见一个敢于面对苦难,信念坚定,敢于战胜灾魔的县委书记。
以事立人
“以事写人”和“以言见人”是人物通讯常用的写作手法。阅读《县委书记的件的榜样--焦裕禄》一文,明确文章记录了人物哪些个性语言,从中总结人物精神,并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立场。
1.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片白变成一片青!”
当时是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他的语言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为兰考百姓打下一针强心剂!
2.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体现出焦裕禄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事必躬亲的精神。
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 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 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
焦裕禄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宝贵品质。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爱戴。通过这个故事,深化了文章的情感,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住你了。”
写出了焦裕禄的固执与执拗的性格,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张自己的照片, 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里体现了焦裕禄心系百姓、心系民生的奉献精神,以及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
总结——精神内涵
习近平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
1.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
4.知难而进的无畏品质
5.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1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眼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 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说明
2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
——抒情
3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
——议论
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体悟语言
“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
“比如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穆青(1963年任新华社副社长)
散文写作的三个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表达方式多样
3、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本则通讯是如何体现“散文笔法”的?
① “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思想红线”;
②表达方式灵活,多用散文常用的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如:主要记叙+用数字记叙兰考受灾+白描灾区面貌+抒情表达深情+议论点明精神和意义
③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时间跨度:1962年冬—1965年春季;上任-工作-生病-逝世-百姓祭奠
空间跨度:兰考县城、堌阳、金营大队、许楼、三义寨公社、双杨树等公社);焦裕禄所走到的兰考的120多个大队;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地方
所叙的事情更多:到重灾区了解灾情;县委副书记交流;率“三害”调查队探源头搞调查;风雪夜召开会议冬夜到许楼问寒等,叙事多而不杂,件件典型,表现人物。
本文的语言特色
1.语言铿锵有力
如: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道出了送之“坚决”。
2、形象生动,细腻准确
如:“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的额头上浸出来”的“浸”和“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的“掏”。
3、语言巧用口语和俗语,通俗易懂
如“闭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和“大家心里热乎乎的”等。
4.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属于新闻体裁,一篇是新闻消息,一篇是新闻通讯。结合高一所学《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文章,总结新闻消息与新闻通讯的不同点。
新闻 题材 结构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内容 时效
消息 选材相对广泛
通讯 要求意义深刻
格式严谨
灵活多样
记叙为主
综合多样
简洁明了
生动形象
简要概括
细致全面
时效性强
时效性弱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消息与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