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教材第一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教材的第二部分,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变入手,图文结合,阐明了在内外力作用的参与下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可以看作是全课教材的小结。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可观可感的地理景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学生的认知局限于感性认识,对这些地理现象的认识流于表面,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本堂课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有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过程是缓慢不易观察的,所以学习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设计理念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刷到了一则动画,里面讲述了一块石头的一生,由此,萌发了探索石头人生旅程的想法,设计了石头的前世今生这一个主题。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与具体建设过程逻辑清晰,适合使用讲解法进行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综合性与实践性强,适合学生基于实地进行思考分析,教师仅在旁点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不同岩石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播放视频介绍了岩石——“小花”的自述,表现生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多媒体表现力与客观性强,可在短时间内将大量客观知识生动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课堂教学。
4.讨论法:学生对“小花”的前世之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5.板书法:通过框架式板书,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看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后回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岩石“小花”的自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观看视频,激发了对于“小花”前世之旅的探索。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回顾分析和提问 带领学生回顾“小花的自述”,为后面向学生提问做铺垫。 问题一:岩石“小花”的故乡 问题二:岩石“小玄”和未见天日的“小花”的位置以及他们是怎么形成呢? 思考、分析老师的两个提问 提升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先前学习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转承 希望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一起分析问题,回答老师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原理 玄武岩: 因为喷出地表的岩浆,它外面的气压比较小,里面的气压比较大,气体从液态当中流出,冷却凝固之后,大多呈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花岗岩: 作为大陆的标志性岩石,花岗岩构成了大陆的上部地壳。 学习两者岩石的外貌,以及形成方式和过程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岩石的形成过程
转承 “小花”外面憧憬的世界,事实是否如它所愿呢? 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外面的世界对“小花”的影响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原理 播放“小花”的第二段自述,提问为什么“小花”获得了新的身份“小沉”,引导学生往下学习沉积岩的内容 学生学习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是由一些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 更好地向学生讲解沉积岩的相关知识点,厘清思路,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学以致用
转承 播放“小花”的第三段自述,向学生提问“小花”的旅行有没有结束 学生进行思考,尝试分析“小花”的旅程有没有结束? 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变质岩”的内容
知识点衔接 进行假设,假设这时发生了一次大的地壳运动,沉积岩“小沉”会发生什么?以及这种变化使沉积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回答会出“小沉”发生质变,形成变质岩。 通过问题探究,激发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方便新授知识点的学习。
深化 解释变质岩是如何形成的,向学生们讲解变质岩的种类 加深对变质岩的学习
探究 活动 老师组织学生去地质实验室寻找不同种类的变质岩,并让学生辨别不同种类的变质岩有哪些区别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完成任务。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承 讲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过程 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课堂 小结 引导总结: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营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巩固知识
课程 意义 传递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石资源的环保理念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保护环境的理念 提升学生的地理情感和理性认识
板书 设计
设计 反思 教学目标清楚全面,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详细具体,重视学生的自悟与发现。结合教材特点,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新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这点特别符合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三个能力。但是本教学设计的重难点不够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