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的形成及判读(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2构造地貌的形成——褶皱的形成及判读(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褶皱的形成和判读 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选自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一框《地质构造与地貌》中的“褶皱”部分,主要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图文并茂,以突出典型的实景图展示褶皱山的岩层特征,以示意图展示背斜和向斜的岩层特征、岩石新老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褶皱的成因和类型、背斜和向斜的岩层弯曲特征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文字表述弱化了背斜和向斜结构中岩石新老关系特征,但将其在示意图中予以呈现。岩石新老关系作为判读背斜和向斜的重要依据之一,应该予以归纳。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与能力:学生在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中已经获得关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方面的知识,且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对山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运用所学内、外力因素分析山地形成的知识基础与经验条件。 2.存在困难及问题: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及山地概念的理解仅建立在很肤浅的经验的基础上,其中学生头脑中关于山地的错误认知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山地成因造成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褶皱的形成原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够在地质剖面图或地层结构图上准确判读背斜和向斜
四、重点与难点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立足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运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认识岩层的新老关系及岩层结构,形成地理规律; (2)运用演示法,让学生认识褶皱及倒置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六、教学资源准备
彩砂(4种颜色)、透明玻璃缸、湿木棍、彩色笔(4种颜色)、书1本(较厚)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褶皱山景观图 【观察】观察图中的山地剖面,其岩石有何突出特征? (岩石呈层状分布;岩层发生明显弯曲) 【抛出问题】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这样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观察景观图,得出岩石特征 营造轻松课堂环境,激发学习探究兴趣。
褶皱及判断 【演示】褶皱的形成模拟实验 【准备】书1本(尽量较厚),彩色笔3-4色。 【方法】书本侧面短边分层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以代表水平岩层,双手挤压书本,观察岩层发生的变化及成因。 【实验记录及科学推断】 双手挤压书本,(水平岩层),观察岩层发生的变化及成因,并写下实验记录。 学生动手演示,认识挤压是岩层发生弯曲的主要力量,感悟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概念】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观察】不同部位,波状弯曲岩层的弯曲特征,从岩层形态上区别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 【结论】岩层上拱为背斜,岩层下凹为向斜。 【观察】从水平方向(同一水平面)认识背斜和向斜处的岩石新老关系的变化。 【结论】背斜部位岩石——中心老两翼新;向斜部位岩石——中心新两翼老。 【过渡】背斜和向斜处岩层形态发生弯曲变形,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我们能否根据地表形态判读背斜和向斜呢? 观察褶皱的不同形态,从岩层弯曲形态和岩石新老关系的角度认识背斜和向斜。 观察归纳,在“做”中形成地理基本规律
褶皱对地貌的影响 【观察】图中的背斜和向斜在地表分别形成了什么地貌?(山地/谷地) 【结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验证】 运用地图软件“图新地球”,演示背斜山和向斜谷的形成和分布(川东平行岭谷) 【观察】图中的背斜和向斜在地表分别形成了什么地貌?(山地/谷地) 【结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提问】为何会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物质去哪了? 【演示】倒置地形的形成原因。 【准备】潮湿的树枝(不易脆、粗细适中) 【方法】挤压树枝形成背斜结构;挤压树枝形成背斜结构; 分别观察树枝(弯曲部分)顶部发生的变化。 观察示意图,得出背斜和向斜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图软件,演示褶皱山地的分布和形成。 动手演示,认识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特征,以及对外力侵蚀作用的影响。 直观展示背斜山、向斜谷的特征及形成 学生动手演示,认识褶皱不同部位岩层受力特征,形象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感悟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实验记录及科学推断】 【动画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 【得出结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侵蚀,形成山地。 【举例验证】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 【方法总结】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岩层形态和新老关系。 【特别提醒】不能根据地貌形态判读背斜和向斜! 由此及彼,推测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及岩石特征 归纳总结,要点提示,突出重点。
总结 阅读下面的快板段子,你能解释其中蕴含知识吗? 《褶皱的形成和判读》——快板段子 山地形态各有异,岩层弯曲多绮丽。岩层水平为初始,地壳挤压出形变。岩层上拱为背斜,岩层下凹为向斜。背斜中老两翼新,向斜中新两翼老。背斜上拱成山地,向斜凹陷成谷地。特殊情况要仔细,地形倒置有原因。背斜侵蚀易成谷,向斜侵蚀弱成山。判断背斜和向斜,要靠弯曲和新老。 结合快板段子,回顾本课主要知识。 于新颖的形式中,总结主干知识,建构知识框架。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