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9 17:5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内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实例,认识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运用图像及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庐山的险峻如何而来?
讲授新课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内部的热能 (图2.2)改变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地震)
2、表现形式
(1)岩浆活动
软流层→上地幔上部(80km-400km)
侵入地层(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地表(喷出岩:玄武岩)
(2)地壳运动(构造运动)(主要形式)
①概念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②水平运动(主要) a:碰撞挤压→←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b:张裂拉伸←→裂谷(东非大裂谷)
垂直运动(辅助) a:抬升→断块山 隆起 华山(自古华山一条道)
b:下降→谷地(低地) 凹陷 台湾海峡
(3)变质作用→地壳深处
①概念:岩石受到温度(高温)、压力(高压)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变化
②岩石 高温 成分、结构变化→变质作用
高压
内力作用→地表高低不平
[过渡]思考:庐山的形成?是否单一内力作用的成果?
外力作用 地表趋于平缓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转承]:原本高低不平的地表如何才能趋于手缓
削高
(图2.4)
(1)风化:(不形成地貌)
位置不变 温度、水、大气、生物→岩石破碎(人为、迎客松)
(2)侵蚀:(形成地貌)
①风力(干旱半干旱):雅丹地貌、风蚀柱
②流水(湿润半湿润):v型河谷、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③冰川(高纬高海拔):冰川冰斗、角峰(图2.5)。
④海水(沿海):海蚀崖/柱/平台
补低
(3)搬运:(过程):书P20.
(4)堆积(形成地貌)
①风力:沙丘
②流水: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湖口)
③冰川:冰碛地貌
④海水:海滩(含沙滩)→海岸线稳定
[小结]:请描述庐山(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的形成过程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喜山山运动。
(2)外力作用:冰川(第四纪)、流水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分类)
(1)岩浆岩、
侵入岩:侵入岩石圈上部花岗岩(黄山)
喷出岩:喷出地表玄武岩表面多气孔坚硬
(2)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作用下,变为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到低处沉积,经压实、固结而成
(水中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而沉淀下来)→石灰岩
按沉积物颗粒大小:砾岩、砂岩、页岩→书
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岩层、上新下老
③常含有化石
④地质较软(胸口碎大石)
(3)变质岩→形成于地球内部
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常见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石灰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粒状变晶结构,白/灰)
页岩 变质作用 板岩、(板状构选)
花岗岩 变质作用 片麻岩
砂岩 变质作用 石英若(水晶)
2、物质循环示意图
判断:
1、三个箭头指向为:岩浆
2、岩浆单一指向: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指向
3、沉积岩形成于地表.
4、
(1)所有岩石都可通过③形成沉积岩
(2)所有岩石都可通过④形成变质岩
(3)所有岩石都可通过①形成岩浆.
3、岩层剖面图的判读
(1)根据地层顺序规律确定 上新下老
(2)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①喷出岩晚于所切穿的岩层
②传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③变质岩晚于相邻的岩浆岩
(3)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