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
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
(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
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
隋唐至五代时期
(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
(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
(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
(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
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
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
文学艺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
(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
(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
(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
(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
(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
(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2、隋唐至五代时期
(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楷书和草书流行
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
(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三、科技
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
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
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
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一些中国名僧也西行取经,如东晋法显·《佛国记》
2、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今印度)取经
3、日本空海高僧来唐取经,唐朝高僧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4、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许多国家派遣隋/唐使,尤以日本和新罗为多
5、伊斯兰教和景教(基督教中的东正教的一个分支)在唐朝传入中国
生成点再现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魏晋玄学、佛道兴起、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
二、文学艺术: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民歌、诗歌、书法、绘画
三、科技:《齐民要术》、《水经注》、《千金方》、《唐本草》、
四、中外文化交流:法显、玄奘、鉴真、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课后反思
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