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与重心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有施力物体,后才有受力物体
B.足球运动员一脚踢出去却没有击中足球,看来力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C.飞行的子弹能水平前进,也可以存在没有施力物体的受力
D.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受力物体
解析: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答案:D
2.人用绳和水桶从深井中取水,关于水桶所受的拉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
B.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人
C.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
D.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水桶
解析:对于水桶所受的拉力是直接作用在水桶上的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是绳子给水桶的,所以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答案:C
3.关于重力,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解析: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重力不是,所以A不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公式G=mg,由于在同一地点,所以g相同,因此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答案:D
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
C.重心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
D.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拿去物体的重心后物体将不受重力作用
解析: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是一个抽象的等效概念,是将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看成集中于一点,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答案:C
5.关于重力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支持物体的支持面
D.重力的方向总是跟水平面垂直
解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竖直”是一个绝对概念,竖直向下一定和水平面垂直.“垂直”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哪一个平面而言的.
答案:AD
6.关于重心与稳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大的建筑物通常建造成上小下大,目的是增加稳度
B.重心越高,稳度越大
C.重心越低,稳度越大
D.如果让一块砖翻倒,应该使重力作用线落到它的支持面外才可,否则,不能翻倒
解析:重心与稳度有关,重心越低,稳度越大,比如“不倒翁”的例子.
答案:ACD
二、非选择题
7.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所以将它们称之为力的三要素.
答案:大小方向作用点
8.g=9.8N/kg,它表示__________,一个质量为5.0kg的物体的重力是_________.
解析:根据G=mg=9.8N/kg×5.0kg=49N.本题还应该说出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因为重力是矢量.
答案: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49N,方向竖直向下
9.某人在地球上重588N,则该人的质量为m=_________kg;若同一物体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的1/6,则该人在月球表面的重力大小为_________N,此时他的质量为__________kg.
解析:根据G=mg,所以,m=G/g=588N/(9.8N/kg)=60kg,由于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地面表面重力的1/6,所以在月球表面的重力G月=588N/6=98N,因为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所以质量仍然为60kg.
答案:60 98 60
10.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大型浮吊——“滨海102号”五百吨起重船,是港口的钢铁大力士,一艘万吨轮装的货,它只要工作二十多次就能全部卸完.起重船的吊臂捉着百吨的重物来回移动,而它的脚下却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怎么才能保证船的稳定呢?
解析:若保证船的稳定,就应该增大接触面积,或降低重心等方法.所以通过在浮吊的后支架下方,安放了一千多吨的重物,保证起重船的重心仍然在船体的中心,船就可以非常稳定.
答案:在浮吊的后支架下方,安放了一千多吨的重物,即使吊臂提起百吨的重物,起重船的重心也仍然在船体的中心.
重力与重心 备课资料
一、可能问题及预案
问题:(1)可能忽略力的相互性;
(2)不能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统一在同一个物体上.
预案:通过实例分析巩固.
问题:(1)不能完整表达;(2)不能规范作图.
预案:结合练习情况,有针对地点评.若问题比较多,还可再练习.
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月球(太空)上是否存在重力的问题.
预案:适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相关的探讨.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完成至少一种方法.
问题:学生可能思维展不开,思考面窄.
预案:引导学生大胆想,不要轻易否定.
问题:找重心.
预案:讲解并操作,布置一个课后动手作业.
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如微元法)进行重心的确定.
问题:找稳定的条件.
预案:设计实验,充分体验.
二、深入讨论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能否脱离物体独立存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力的作用?
我的思路: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一个力必定同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必定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必定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的物体必须直接接触.例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
(2)重心可以认为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吗?“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是否可以说物体只有重心受到重力,而其他部分不受重力?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我的思路: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反证:由原来的两个物体组成的一个物体能有两个重心吗?)
不一定,如:质量均匀分布的圆环,其重心在圆心上,而不在圆环上.
(3)资料
关于重量,可以这样说,人们对重量的熟悉程度要高于对质量的熟悉程度.但长期以来,由于重量的定义也具有多种表述,结果在物理学等方面,使重量这个概念变得含糊不清.
综观现行的物理教材和参考书,关于重量的定义也有多种表述.第一种为:“重量是一种力,它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是使物体产生重力加速度的原因.”第二种为:“重量就是重力.”第三种为:“重量是物体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物体对竖直悬挂绳子的拉力.”第四种为:“重量就是重力的大小.”
以上重量的第一、第二、第三种表述都给重量赋予了力的含义.但第一、第二种表述说明重量的力性属于万有引力,而第三种表述说明重量的力性属于弹性力;重量的第四种表述扬弃了重量的力性,它既保留了重量和重力的数量关系,又克服了重量作为一种力所带来的缺陷和麻烦(指与引力、重力相混淆).重量既然作为重力的量度,就能用弹簧秤直接来测得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物体重量的多种定义,哪一种好些?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但是,由于定义本来是为了便于解释问题而指出的.重要的是,若采用某一种表述作定义,那么有关的现象就应当用这个定义所规定的含义去解释,不能前后矛盾.现行中学物理教材采用“重量就是重力”的定义,尽管如此,但习惯上只说“重力的分解”,而不说“重量的分解”;只说“物体有重量”,而不说“物体有重力”;只说“重力加速度”而不说“重量加速度”.
从以上重量定义的多种表述可以看出,重量仅在物理学上就已有多种意义了,若考虑到重量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其含义就更多了.譬如,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粮食、水果等物品时,常说他们的重量是多少克或多少千克,这里说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另外,千克和克都是质量的单位.
重量术语的多重意义,给教学、科研、图书出版以及国际交往等带来很多不便.事实上,质量、万有引力、重力及物体作用在支持物上的力,各自都有明确的定义和名称.直接利用这些概念完全可以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在此情形下,保留“重量”概念已无实际意义.国际计量大会早就建议在科学术语中取消重量一词,而把日常生活中的重量看作是质量的别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接受国际计量大会的建议.国际计量大会已在近年通过规定,重量这一名称,今后不再具有力的含义,重量是质量的别名.千克是质量单位的名称(公斤是别名).1984年4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也接受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上述规定.今后凡在指力的场合,“重量”应改成“重力”.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最好不采用“重量”一词的同义词.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仍可采用“重量”一词,但它
习题详解
1.答:注意问题:①确定比例尺,②画出力的方向,③作用点,④表示力的大小的线段要按比例画出.(画图过程略去)
2.答:由数学关系式Y=kx以及Y=kx+b可知应该选择B选项.
3.答:1.平放在地面上的链条的重心在桌面上,而竖起来后重心升高l.
2.立方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图4-1-5所示,重心高度h0=a;翻转后,重心高度h=a
所以Δh=(-)a
图4-1-5
4.答:方法一:可以利用悬挂的方法;
方法二:可以利用支持的方法.
只是“质量”一词的同义词.
新题解答
【例1】一人站在体重计上称体重,保持立正姿势称得体重为G1,当其缓慢地把一条腿平直伸出台面,体重计指针稳定后读数为G2,则G1与G2的大小关系如何?
解析:人平直伸出腿后,身体重心所在的竖直线必过台面接触的脚,即重心仍在台面内.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Gl=G2.
点评:体重计的示数为人的重力大小.不管是否将腿伸出,人都是处于平衡,所以这两种情况下体重计的示数应该相同.
【例2】质量为m的直升飞机,在下列情况下,它所受的重力是否变化?
A.直升飞机停留在机场的跑道上
B.直升飞机盘旋在空中不太高处
C.直升飞机竖直降落过程中
D.直升飞机竖直上升过程中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表面附近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条件下,都可按照公式G=mg计算,式中g=9.8N/kg.又因物体受到重力并不要求与地面接触,且重力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在以上几种情况下,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认为是不变的.
点评:关于重力的大小G=mg,对于给定质量的物体,只要是认为g不变,其重力的大小就是不变的,与物体所处的状态没有关系。
鲁科版(必修1)物理 3.1 重力与重心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教法建议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重力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探究活动课题1?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课题2: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高中一年级物理教案《重力》这一教案由斐斐课件园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重力与重心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B.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改变 D.物体发生形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2.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B.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C.力的三要素相同,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对互相平衡的力一定是相同性质的力
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C.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
D.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
4.如图4-1-6所示的ABC是木匠用的曲尺,它是用粗细不同、质量分布均匀、AB和BC用相同的木料做成,D是AC连线的中点,E是AB的中点F和BC的中点G连线的中点,则曲尺的重心在( )
图4-1-6
A.B点 B.D点 C.E点 D.G点
5.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
B.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可能变化
C.把一物体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
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
6.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绳子对它的拉力一定等于其重力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一定等于其重力
C.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重力
7.放在桌上的书本,受到支持力的作用,其受力物体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对桌面的压力,其受力物体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由此可见,一个物体既是_______,又是_______.
8.下列各种力:(1)重力 (2)拉力 (3)支持力 (4)弹力 (5)浮力 (6)摩擦力 (7)动力 (8)推力.属于按力的性质分类的是_______,属于按作用效果分类的是_______ (用序号填写).
9.重力是由于_______而产生的,它的方向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可认为作用在物体的_______上.
参考答案:
1.BCD 2.BC 3.D 4.C 5.BCD 6.C
7.书本 桌面 桌面 书本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8.(1)(4)(6) (2)(3)(5)(7)(8)
9.地球吸引 竖直向下 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