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18: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学 习 目 标 30秒
1.准确翻译关键诗句,赏析诗歌形象、质朴、凝练的语言。
2.学习诗歌中所使用的手法。
3.感悟古代人民的劳动热情。
fú yǐ
芣苢
《诗经·周南》
自学指导一 5min
1.了解并掌握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2.了解写作背景
芣苢——车前草
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是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内容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走近《诗经》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走近《诗经》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bèi)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走近《诗经》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
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诗经》背景
这是一曲劳动之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的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古时传说,芣苢这种药材妇人吃了后对怀孕及分娩有利,又可治难产。所以古时妇女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里备用。而且芣苢多子,象征着生儿子。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人们把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所以采摘芣苢、歌唱芣苢,以图吉利。
自学指导二 5min
1.齐声朗读此诗。
2.结合课下注释与学案,自主理解诗意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jié xié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兜东西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概述了采芣苢的劳动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具体描写采芣苢的动作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描绘满载而归的快乐情景
自学指导三 5min
1.分析明确本首诗所使用的手法。
手法
语言: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简单明快。
使用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
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芣苢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风: 运用细节描写。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节奏感
音韵美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小结
芣苢
——劳动的欢歌
唱出来的芣苢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自学指导一 5min
1.了解作者及“诚斋体”。
2.了解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
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诗风,号为“诚斋体”,浅白通俗、清新活泼。
淳熙六年(1179),杨万里由常州卸任返回故里吉州,途径衢州时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插秧歌
你插过秧吗?描述一下插秧的场景。
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淳熙六年(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自学指导二 5min
1.齐声朗读此诗。
2.结合课下注释与学案,自主理解诗意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ōu jiǎ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shì chú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画面
比喻—气氛
语言—心理
细节—形象
《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
紧张 繁忙
艰辛 劳心
吃苦 耐劳
小结:插秧歌——劳动者的颂歌
自学指导三 5min
1.分析明确本首诗所使用的手法。
手法
①动作描写。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少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折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叫的紧张与忙碌。
②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手法
③侧面环境烘托。“笠是兜鉴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戴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
④比喻手法。“笠是兜鍪囊是甲”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与紧张。
⑤白描手法。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热火朝天的插秧图。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主题
总结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两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 6个动词 重章叠唱 回环往复 劳动者的欢歌
展现了古代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还原劳动本身的滋味。
插秧歌 动作语言 比喻细节 善于口语 浅白流畅 劳动者的赞歌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当堂检测 10min
一、阅读《芣苢》和《插秧歌》,回答1-2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
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C
当堂检测 10min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
B.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
C.后四句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D.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农事诗,反映了作者时代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了农人劳动的悲苦和辛酸。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