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春秋多发弑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左传》归纳为“并后(妃子与王后等同)、匹嫡(庶子与嫡子等同)、两政(大臣与国君等同)、耦国(大城与国都等同),乱之本也。”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王权已经无足轻重 B.统治阶层争权夺利
C.国人参与处理国事 D.传统秩序土崩瓦解
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3.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奏请多畏人之知”,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
A.提高决策效率 B.实现政事公开 C.抑制政治腐败 D.避免决策失误
4.在宋代,“事无巨细,非经两府不得施行”,皇帝的命令要与“两府”讨论后才能施行。“凡事与大臣佥议”,“方为诏敕”。这种做法( )
A.反映宋朝具有一定的权力制衡倾向 B.表明中央决策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C.表明“两府”权力已凌驾于皇权之上 D.反映出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5.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
A.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6.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恰当的是( )
A.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7.1928年,由国民政府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反复宣传孙中山的军政、训政与宪政三阶段论。教科书同时强调要“以党治国”,即“以整个的党掌握治权,根据党的主义和政纲,去治理国家”。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 )
A.塑造政府抗日形象 B.企图构建一党专政
C.严格控制青年思想 D.培育国民宪政理念
8.传统社会中,民众等同于牛马的身份认知以及“穷是命里注定”“劳动下贱”的宿命论根深蒂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涌现出不少劳动积极分子。于是,边区政府着手评选先进典型,“拿锄头的、拿斧头的、拿鞭子的、拿剪刀的”劳动者由此被看作是英雄,是新社会的“状元”。边区政府此举( )
A.旨在提高劳动者素质 B.引发了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C.体现了“三三制”原则 D.有利于劳动者的观念重塑
9.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的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进行相应的政治动员,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并通过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
A.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C.初步奠定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D.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
10.古代雅典城邦机构中,主要包括执政官、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民众法庭;而古代罗马共和国机构中,也同样出现了执政官,公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古雅典更重视法律建设 B.古罗马更重视平民利益
C.执政官数量不同 D.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
11.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取得了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前12年,担任作为宗教最高职务的大祭祀长,公元前2年,担任执政官,并获得“祖国之父”的荣誉称号。这表明,屋大维建立的元首制( )
A.强化了罗马元老院的权力 B.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C.维护了罗马国家共和传统 D.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
12.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的英国等级会议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后来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很大程度是为了恢复议会传统。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中世纪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代议制 B.传统文化影响了英法的民主政治
C.近代欧洲议会是等级会议的翻版 D.资产阶级革命旨在恢复等级会议
13.1621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来觐见国王詹姆士一世时,他无奈地对侍从吩咐道:“你们摆好十二把交椅吧,我要接待十二位国王!”这反映了此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完全激化
C.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议会对国王形成了制约
14.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是( )
①法律至上 ②议会主权 ③分权制衡 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是( )
①承认土地私有 ②打击旧的贵族 ③增强军队战斗力 ④强化社会控制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6.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17.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面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18.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19.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 )
A.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标志着贵族爵位世袭的终结 D.与科举制的选官原则相悖
20.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
A.考课是升迁的重要依据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21.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22.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23.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24.清末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写道:“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由此可以看出( )
A.废除科举制度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B.新式教育遭到传统势力抵制
C.选官制度的变革切断了学子仕途 D.维新变法遭到守旧势力反对
25.南京国民政府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26.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27.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 )
项目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
28.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 )
A.“恩赐官爵制”是其产生的根源 B.“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该制度的产生
C.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 D.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
29.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了文官制度。下列关于资本主义文官制度的建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严重影响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30.20世纪以来,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左右总统的政策”。这反映美国( )
A.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B.总统立法权力遭遇侵夺
C.文官集团垄断政府权力 D.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31.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奚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虑(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什么现象?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4分)
(3)以上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材料二: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按规定,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全国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29.3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16.7公斤,提高了37.6%,年均递增5.5%,这是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实现的(也有恢复性增长因素)。
——摘编自郑有贵《新中国土地改革开辟现代化通途》
(1)根据材料一,揭示建国初期建立新的婚姻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妇女解放和土地改革产生的共同意义。(4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 《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 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 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 《上海教育杂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并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罪恶行径。(6分)
2023年秋学期高二年级9月月考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C A B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28 19 20
答案 B B D A C D C D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C A A A B C C D
31.(14分)
(1)(6分)
现象:安史之乱后,唐中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2分)
措施:①宋太祖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③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分,任写两点得满分)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内乱;
②军队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2分)
(2)表现:①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中央政府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4分)
(3)文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
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和人民权利。(2分)
32.(14分)
(1)(6分)
目的:①实现妇女解放;
②解放社会生产力;
③推动社会进步。(3分)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
②政权需要巩固;
③经济急需恢复;
④落后的婚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3分,任写三点得满分)
(2)特点:①有计划;②有步骤;
③有分别;④平等分配;
⑤以法律做保障;
⑥具有人文色彩。(4分,任写四点得满分)
(3)意义:①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③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
④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⑤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⑥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⑦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
(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4分,任写四点得满分)
33.(12分)
(1)背景:①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庶族势力壮大(或适应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③封建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④国家官僚机器完善的需要;
⑤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
(4分,任写四点得满分)
具体表现:①“取士不问家世”,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更公平、严密。
③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④变革考试程序和内容:两宋创立殿试制度,形成了州、省、殿三级考试,形成了三年一考的考试周期。
⑤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2分,任写两点得满分)
(2)变化:皇室任命到考试选拔(或书面考试录用)(2分)
动因:①大英帝国的扩张;
②旧选官制度的弊端无法支撑帝国管治;
③工业革命的推动;
④借鉴中国科举考试模式;
⑤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试点。
(3分,任写三点得满分)
罪恶行径:走私鸦片到中国。(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