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16.1《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20: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文章的文体之美,把握“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会辩证分析。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3、审美鉴赏与创造:尝试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文章的针对性;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学会在辩证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
学习难点:
感悟文章如何体现作者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情怀,分析文章观点的合理性;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结合导学案,参看注释,积累文言知识,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阿房宫赋》,这一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倾听了来自中国古代不同的理性之音,体会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那么杜牧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理性之音 我们从他身上又会看到怎样的“责任与担当”,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任务活动一:体会“赋”的文体之美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找出你认为比较美的句子来,理解并说明“美”在何处?
明确;美在修辞,美在句式,美在说理
活动目的:
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赋”的文体之美,在此基础上,引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板书:文体之美
任务活动二:倾听“理性之美”活动:再次自由诵读,圈画观点句、关键词,理清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结构和布局。
1.概括每一段落的大意,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目的:梳理文章思路
2.思考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何会这样布局?
明确:先铺叙阿房宫的奢华及毁灭,后得出观点。
活动目的:
明确描写和议论的关系,
3.经过以上两个小问题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文章的说服力,有人认为文章除了说服力之外,还有一种一种震撼力,你能不能感受得到?如果能感受到,那么这种震撼力来自哪里?
明确:
1、来自于秦灭亡之前阿房宫的极度奢华
2、灭亡极其迅速
3、它们之间的极大落差,板书:理性之美
任务活动三:质疑“理性之美”
活动:通过引入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质疑本文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价值取向、针对性,体会杜牧的“人格之美”。
活动1:《阿房宫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适当补充材料)。
提示:六国合纵瓦解,内部争斗,秦国变革,天下统一的历史趋势......秦朝律法严苛,徭役过重,横征暴敛......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本文看似论据充足,但是从逻辑上看,杜牧存在观点先行的问题。从历史史实看,并不符合史实。
活动2:联背景,析原因,知意图。
(联系写作背景,学生进一步分析写作意图)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繁荣和昌盛的局面。杜牧的目的则在于借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及其毁灭之故,给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提供历史教训,为其敲响警钟。
(在讨论中思考,扩大学生思维认知。)
活动目的:
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辨析分析和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
板书:人格之美。
任务活动四:学会言说,理性表达
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你学习了这篇文章,从中习得了哪些智慧?
课堂总结:
学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赋”的文体之美,在质疑“理性之美”后,深刻认识到了背后的“人格之美”。希望同学们在学会“倾听”的同时,也要学会“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