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
⑥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
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
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
高二语文
⑦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一方面落实在“礼
节”“立身”“行为”的具体人生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是抽象之“道”的存在根本,“本立而道
生”。将“仁”由秩序伦理的具体规范,上升到抽象之“道”,是孔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也
温
使孔子之仁具有了抽象的哲学论意义。
考生注意:
⑧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矣”;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博施于民”,在时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世艰难时能“济众”。孔子又指出“爱人”要先从正己做起,影响他人,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蒙
爱与正己之间」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⑨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
必
前提。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点,是历来思想家所思考的严肃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题。孔子既强调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生。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那么,礼则是理性,是规范,是秩序。二者缺一不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
①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
⑩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
“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
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
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雏定式。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
才能做到。乃因“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他所说的“刚毅木
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
讷,近仁”,即刚健、果决、质朴、寡言,既是精神的、人性的,也是现实的、行为的。也就是说,
②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
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中。
9
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
①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
作为“道”的形象指称,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
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己、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
件。可以说,抽象于“道”,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
②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
值论的意义。
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
③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
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
鑫
道是哲学概念,德是社会学概念。但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
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
名词“道德”。在老子看来,道德的核心是“善”。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
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人性如水,则为“上善”。
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
④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
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
的核心是“治国治身”。老子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概括说,治国必须政通简要,
(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
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休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学养性,行循自然,切忌玩物丧志。
A.老子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善”,又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最能体
⑤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
现道德之善。
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老子》有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苏辙《老子解》认为“抱一”就是
B.在老子眼中,治国治身要未雨绸缪。治国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治身要善始善
“复性”。也就是说,唯有秉持于道,才能复归至纯至真的本性。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
终,不要玩物丧志。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高二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C
2.B
3.D
4.①老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道”,其主要内涵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现象存在的本体、超验存在、经验存
在。②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仁”,其主要内涵包括: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每点2分,意思
对即可。若从“在理论逻辑上,老子和孔子分别从道德人心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给分)
5.①开篇先表明观点: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
值观则基本相同。②然后具体分析“道”在价值原侧上、社会行为上、主体性情上的表现,论证“道具有普遍的
价值论的意义”,与“仁”在内涵上叠合。③接着分析“仁”在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具体人生
实践和抽象性原则,论证“仁”的哲学论意义。④最后从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的产生背景、逻辑理论、价值取向
方面对二者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进行总结。(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
4分,四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B
7.B
8.①具有地域特色(方言特色):如“怕尽是挑长得好看的要咯”“要得,要得”“对头咯”。②具有时代特色:如“乡
村振兴”“振兴文化”“扶贫”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表层含义:山区采茶姑娘所唱的山歌飞越过茶岗,表达出地域的人文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深层含义:①以韩燕来等为代表的扶贫组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的优秀品质:②乡村建设的美好前景,通过文化扶
贫、扶志扶智等,实现乡村振兴:③歌颈阿通伯、采茶工等普通人民的劳动之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
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A
12.C
13.(1)就好像那些白色的东西,我说它们是白的,是因为它们的外表是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关键词第
二个“白”、第一个“外”的翻译各1分,“白于外也”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2)因循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仪节就丧失了。(关键词“是”“文理”“亡”的翻译各
1分,大意1分)
14.①告子认为,人的本性不分善恶,是天生的。②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发自人的内心。③荀子认为,人
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告子说:“人性就好像急流的水,在东方冲开缺口它就往东流,在西方冲开缺口它就往西流。人的本性不
分善恶,就好像水流没有东西之分一样。”孟子说:“水流的确没有西流东流之分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之分
吗?人的本性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向低处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低流的。拍打水,可以让它
一1高二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由原文“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
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可知,“上德”是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下德”是有道德之名,却无道德之实。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的能力
思路点拨“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无中生有。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⑨段的观点是“仁,必须导之于‘礼’”。A选项阐述了“仁”的重要性,B选项阐述了交友之道,
C选项阐述了孔子的教育魅力,D选项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老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道”,其主要内涵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现象存在的本体、超验存在、经
验存在。②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仁”,其主要内涵包括: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若从“在理论逻辑上,老子和孔子分别从道德人心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开篇先表明观点: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
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②然后具体分析“道”在价值原则上、社会行为上、主体性情上的表现,论证“道具有
普遍的价值论的意义”,与“仁”在内涵上叠合。③接着分析“仁”在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具
体人生实践和抽象性原则,论证“仁”的哲学论意义。④最后从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的产生背景、逻辑理论、价
值取向方面对二者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进行总结。(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
给4分,四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更突出了收茶师傅的专业”表述错误,这句话主要是表现茶叶的优质的。
7.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虞文本重要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比拟”错,应为“比喻”。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语言风格的能力。
答案①具有地域特色(方言特色):如“怕尽是挑长得好看的要咯”“要得,要得”“对头咯”。②具有时代特
色:如“乡村振兴”“振兴文化”“扶贫”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