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地理开学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地理开学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09 20:15:41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地理开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A点的相对高度为(  )
A.99米 B.415米 C.318米 D.198米
2.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答案】1.C
2.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的特点: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1.根据图片可知,A点有3条等高线交汇,等高距为100m,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可以得出A相对高度在200m-400m之间,则A点的海拔最可能为318m,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A处为陡崖,该部位适宜做攀岩运动,A不符合题意;
B、B处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为山脊,不能开发漂流体验项目,B符合题意;
D、C处为山峰,海拔高,可修建观景台,C不符合题意;
D、溪水村位于缓坡上,周边可以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国航CA702次航班于2022年当地时间3月4日下午2点07分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起飞,飞行9小时34分钟后,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下图),这是我国首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的中国公民临时航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航班选用最短航线飞回萧山,则飞机飞行方向为(  )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一直向东南 D.一直向东
4.当航班抵达杭州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4日23时41分 B.3月5日9时41分
C.3月4日11时41分 D.3月5日5时41分
5.飞机抵达后的半个月内,下列符合高邮情况的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但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但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3.A
4.D
5.D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3.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和杭州萧山都位于北半球,两地最近距离是过两点大圆的劣弧由于萧山在布加勒斯特东侧,应该先向东北再向东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可知,飞机在3月4日下午2点07分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起飞,飞行9小时34分钟后到达杭州,此时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的时间为23点41分;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比布加勒斯特早6个小时,当航班抵达杭州时,北京时间为3月5日5点41分,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飞机抵达后的半个月内的日期为3月5日-3月20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高邮位于北半球,故高邮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读图,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完成下面小题。
6.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
A.0点 B.4点 C.8点 D.10点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图为北半球 ②MH为晨线 ③E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
④该日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为1: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6.C
7.B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6.根据材料可知, 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判断F所在经线为0:00或180°;E经线平分了晨昏线,由此可知E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或12:00;由此可知,F应是180°经线,而E所在经线是0:00,由此可知MEN部分为夜半球,而图示极点则为北极点,则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由于EF相差120°,时间相差8小时,由此可知P的地方时为8:00,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图应为北半球,①正确;由于处于北半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月6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极夜,E地方时为0: 00,则N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MH为晨线。②正确;E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F所在经线为180°,③错误;图示1月6日占全球2/3,约为240°,由此可知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1:2,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是甲、乙两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甲地位于30°N。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乙地地理坐标为(  )
A.(0°,30°E) B.(10°S,150°W)
C.(10°S,30°E) D.(10°N,150°E)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B.一天中甲乙两地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
C.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20°E)
D.甲地昼长等于乙地
【答案】8.C
9.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若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反之减小。
8.根据图片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0°,其位于3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可计算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图中乙地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乙地位于南半球;乙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8时,由此可知乙地位于30°E,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0°N,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点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A错误;
B、甲地在北京时间12点太阳高度达到最大,乙地在北京时间18点太阳高度达到最大,B错误;
C、根据上题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北京时间12点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北京时间采用120°E的地方时,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20°E),C正确;
D、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乙地昼长小于12小时,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高邮退休教师杨老师习惯每天清晨伴着日出,沿家附近公园的环形跑道逆时针进行晨跑。图1为环形跑道示意图,图2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若不考虑天气因素,杨老师想要做到每天都伴着日出开始晨跑,则(  )
A.春分节气到立夏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迟
B.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C.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迟
D.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11.劳动节当天,杨老师在晨跑第一圈的某一位置发现,自己的影子出现在右后方,则该位置为(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答案】10.C
11.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
10.A、春分到立夏节气之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高邮白昼逐渐变长,日出时刻逐渐提前,出发时间应逐渐提前,A错误;
B、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高邮昼长先变长后变短,日出时刻先提前后推迟,出发时间应先提前后推迟,B错误;
C、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高邮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C正确;
D、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高邮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D错误。
故答案为:C
11.劳动节是5月1日,此时日出东北,根据图中指向标及杨老师环绕跑到逆时针进行晨跑,可知甲位置影子在右前方,乙位置影子在左前方,丙位置影子在左后方,丁位置影子在右后方。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一块花岗岩巨石,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图1为“鼓浪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鼓浪石”的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序号为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1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
A.岩浆喷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D.岩浆侵入—风化作用—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答案】12.A
13.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要点:岩浆来自于地幔,且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指向地表为喷出型岩浆岩,未指向地表应为侵入型岩浆岩;形成变质岩需要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需要外力作用加上固结成岩作用。
12.据材料可知,鼓浪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而图2中沉积物指向D,说明D为沉积岩,沉积岩指向低处的E,说明E为变质岩,E指向低处的A,说明A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指向地表的C为喷出岩,未指向地表的B为侵入岩,由此可知:
A、岩浆形成侵入岩的序号为①,为冷却凝固,A正确;
B、D沉积岩通过②③指向沉积物,说明②为外力作用,B错误;
C、C喷出岩通过③指向沉积物,说明③为外力作用,C错误
D、沉积物通过④变成D沉积岩,说明④为固结成岩,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结合材料可知,岩浆上升侵入岩层裂隙,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之后地壳抬升,将地下的侵入岩抬升至地表,处于地表的侵入岩受到外力风化,之后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鼓浪石”,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河流阶地是指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以侧蚀为主,塑造出河漫滩;后地壳上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被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阶地……图1示意黄河某平直河段发育的河流阶地,图2示意渭河某河段南岸7个阶地的拔河高度(拔河高度是指河流阶地高出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每个河流阶地均上覆黄土,黄土层底部为古土壤层,古土壤层下面为河床相砾石层。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河流阶地下切形成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时期,河流堆积发生在冰期,湿润的气候影响河流的下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河段的流向是(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 C.由西向东流 D.由东向西流
15.近870千年来,该河段地壳抬升幅度最大的时期形成的阶地是(  )
A.T3 B.T4 C.T5 D.T6
16.每个阶地的黄土层(  )
A.均来自河流搬运
B.形成时间较同阶地的古土壤层晚
C.形成时砾石层裸露
D.利于开挖成本较低的窑洞
【答案】14.A
15.C
16.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14.根据图片可知,河岸两侧为东西走向,故该河段流向应为南北走向,CD错误;图示河段为平直河道,故河流的侵蚀岸、堆积岸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于该河段西岸坡度陡,以侵蚀为主,结合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该段河流应该是自北向南流,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15.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时,河流落差最大,河流下切作用最强,阶地的拔河高度变化最大。根据图2可知,阶地T4到T5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所以T5是该河段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时形成的阶地,C正确;其它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变化都不是最大的,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渭河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所以阶地上的黄土来自于风力堆积,A错误;
B、根据材料可知,黄土层底部为古土壤层,因此黄土层形成时间较同阶地的古土壤层晚,B正确;
C、根据材料可知,砾石层位于古土壤层下部,而黄土层位于古土壤层上部,黄土形成时砾石层没有裸露,C错误;
D、新形成的黄土层结构不坚固,不利于开挖窑洞,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某区域地表地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甲处的构造地貌是(  )
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山 D.背斜谷
18.若干年后,①河流袭夺②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西两侧地层整体抬升 B.西侧地层相对上升
C.东西两侧地层整体下降 D.西侧地层相对下降
【答案】17.A
18.D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
17.图中地层从老到新分别是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由此可知:图中甲处构造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CD错误;由于甲两侧河流汇入两条不同的河流,说明甲地势较高,因此甲为向斜山,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18.若①河流袭夺②河流,说明①河流河床的地壳发生下降,使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侵蚀作用增强,最终使其袭夺②河流,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
20.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与图中板块运动类似的地区有(  )
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
C.大西洋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答案】19.D
20.B
21.A
【知识点】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生长边界: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生长边界除了形成海岭外还会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大西洋;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消亡边界: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消亡边界除了形成海沟外还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岛弧,比如亚洲东部;山脉,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19.A、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不能形成海沟,A错误;
B、若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和俯冲,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
C、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
D、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
故答案为:D
20.海岭和裂谷为板块生长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而海沟属于消亡边界,而山脉和岛弧是消亡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故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材料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且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太平洋西海岸中有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形成了岛弧日本和马里亚纳海沟等宏观地形,A正确;大西洋西海岸、大西洋东海岸、地中海沿岸,这三个地区均不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附近,没有岛弧和海沟形成,板块运动与图示地区不同,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型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3.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D.减轻地震的危害
【答案】22.B
23.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2.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雅西高速位于山区,多断崖山谷和高山陡坡,需要修建大量桥梁隧道来保障道路的平坦程度,①③正确;该地区并不是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和冰川地貌区,石灰岩溶洞以及角峰、U型谷分布数量不多,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A、该地区海拔并不是很高,冰川分布较少,A错误;
B、由于海拔不是很高,气温并不算低,冻土分布较少,B错误;
C、该地区受季风影响大,且多山地,夏季暴雨易诱发泥石流,而修建桥隧可以跨越沟谷和河谷,减少暴雨和泥石流的影响,C正确;
D、修建桥隧不能减轻地震的危害,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共3题,共54分)
24.(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高邮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杆侧影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1。图2为该小组绘制的正午杆影长度变化图。图3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图2中的数码代号表示二分二至日的杆影长度,其中反映图3节气的数码代号是   ,该节气高邮(32.5°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下一节气数码代号为   ,期间其变化为   。(提示:直射点取23.5)
(2)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简述该日到国庆节期间高邮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   。
(3)图3中a、c、d、e四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处,白昼最长的是   处,a地的夜长约为   小时,dae所在的是   (晨、昏)线,此时e地的地方时是   点,与北京时间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   ,在赤道上,此时属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   。
(4)地理兴趣小组测量的步骤为:第一步,量出直杆的长度,把直杆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第二步,每隔10-20分钟量直杆影子的长度,做好记录,影子长度最短的那一次就是当地正午时刻的影长:第三步,按比例量算。请根据测量步骤写出所必需的实验器材。
【答案】(1)②;81°;③;变小
(2)(23.5°N,75°W);该日到9月23日附近高邮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9月23日附近昼夜等长;9月23日到国庆,高邮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3)e;d;6;晨;6;105°E向东到180°;20°W向东到15°E
(4)一根直杆、一根直尺、手表或时钟。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3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夏至日是高邮一年之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此时影长最短,对应图2中的②;夏至日高邮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32.5°-23.5°) =81°;夏至日的下一个节气为秋分日,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日影变长;由于②为夏至日影长,则③为秋分日影长。
(2)由于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5°,由图3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差45°,结合光照图可知,105°E经线地方时为0点,则75°W经线地方时为12点,所以太阳直射经线为75°W,由此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N,75°W);夏至日到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动,所以6月22日-9月23日附近高邮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9月23日附近昼夜等长;9月23日到国庆,高邮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3)e点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d点位于北极圈,出现极昼说明其白昼最长; a点位于晨线上位于d点以东,经度相差45°,时间相差3小时,d点平分黑夜。地方时为0:00,故a点地方时为3:00,所以a点3:00日出,由于0:00平分黑夜,说明其夜长为6小时;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看,dae位于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上,所以dae位于晨线上;e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新的一天位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此时105°E经线地方时为0点,所以新的一天范围位于105°E向东到180°,北京位于新的一天,所以与北京时间在同天的经度范围是105°E向东到180°;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6时经线向东到18时经线之间,由上面分析可知e点位于6时经线上,e点经度为165°W,则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165°W向东到15°E,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两个范围的交集为20°W向东到15°E,所以在赤道上,此时属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5°E。
(4)根据题干中测量影长可知,此实验器材需要一根直杆、一根直尺、手表或时钟。
【点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季节不同、昼夜长短不同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但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位于同一时区,其地方时相同。
25.(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问题。
(1)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丙、丁的相对高度为   ,从丙地到丁地的途中是否可能经过一条河流    理由是    。
(2)甲乙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为   ,理由是   。从甲到乙海拔变化是   ,易形成   ,成因是   。
(3)戊处地质构造西侧的运动方向为   ,其形成的地貌是   ,如我国   。
(4)在方框内画出戊处的示意图。(要求:呈现正确的岩层顺序、断层线、运动方向)
【答案】(1)志留系;(159,209);是;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集水线,可能存在河流。
(2)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先升高再降低;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3)上升;断块山;庐山、泰山、华山
(4)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内力作用;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可知,沉积岩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新的在上,老的在下。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所以丙处地下可能发现的地层是志留系地层;丙地海拔高度是309米,丁地海拔高度的范围是(50,100),所以两地之间的相对海拔是(159,209);丙地到丁地之间等高线凸向高处,说明该处地势较低,为山谷,属于集水线,所以可能存在河流。
(2)从甲地到乙地,中间岩层为P,两侧岩层为C,根据材料“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从甲到乙需要经过图中185米的小高地,所以从甲到乙海拔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易形成山岭,从甲地到乙地地质构造为向斜;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最终形成山岭。
(3)戊处地质构造西侧位于断层附近,且为地垒,运动方向是沿断层线上升,形成的地貌是断块山(地垒山),如我国庐山、泰山、华山等。
(4)戊处地质构造西侧位于断层附近之上,说明岩层错位上升,而东侧位于断层附近之下,说明错位下降;而戊处岩层由上到下分别是S1、S2、D岩层,绘图如下:
【点评】岩层的形成顺序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下老上新: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岩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侵入岩新;③先形成后断裂: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
26.(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图1),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图2),平均深度2000米。其东南侧的丹霞地貌——千龟山(图3),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1)描述图2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说明在该地形影响下,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答案】(1)流经横断山脉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急;流水下蚀严重,形成深而窄的“V”形谷。
(2)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南北方向延伸;数量稀疏。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2属于峡谷地貌。由于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巨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力强,容易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
(2)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等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了沉积岩。而沉积岩一般在地下,受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沉积岩出露地表后不断遭受外力侵蚀,风化作用,最终残留在地表的岩石形成的地貌形成了丹霞地貌千龟山。
(3)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城镇数量分布较少,密度低;由于横断山脉接近南北走向,故该地区的城镇和交通线多分布在山谷中,使交通线路以南北方向延伸;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较为稀疏。
【点评】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①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原因是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低于铁路。②线路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③山地修建交通线应迂回前进,呈“之”字或“8”字状修建。
1 / 1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地理开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A点的相对高度为(  )
A.99米 B.415米 C.318米 D.198米
2.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国航CA702次航班于2022年当地时间3月4日下午2点07分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起飞,飞行9小时34分钟后,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下图),这是我国首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的中国公民临时航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若航班选用最短航线飞回萧山,则飞机飞行方向为(  )
A.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C.一直向东南 D.一直向东
4.当航班抵达杭州时,北京时间为(  )
A.3月4日23时41分 B.3月5日9时41分
C.3月4日11时41分 D.3月5日5时41分
5.飞机抵达后的半个月内,下列符合高邮情况的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但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但昼渐长,夜渐短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读图,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完成下面小题。
6.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
A.0点 B.4点 C.8点 D.10点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图为北半球 ②MH为晨线 ③E点所在经线为180°经线
④该日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为1: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是甲、乙两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其中甲地位于30°N。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乙地地理坐标为(  )
A.(0°,30°E) B.(10°S,150°W)
C.(10°S,30°E) D.(10°N,150°E)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东南升、西南落
B.一天中甲乙两地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
C.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20°E)
D.甲地昼长等于乙地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高邮退休教师杨老师习惯每天清晨伴着日出,沿家附近公园的环形跑道逆时针进行晨跑。图1为环形跑道示意图,图2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若不考虑天气因素,杨老师想要做到每天都伴着日出开始晨跑,则(  )
A.春分节气到立夏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迟
B.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C.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迟
D.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11.劳动节当天,杨老师在晨跑第一圈的某一位置发现,自己的影子出现在右后方,则该位置为(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一块花岗岩巨石,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图1为“鼓浪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形成“鼓浪石”的岩石类型的地质作用序号为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1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
A.岩浆喷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B.岩浆喷出—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D.岩浆侵入—风化作用—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河流阶地是指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河流以侧蚀为主,塑造出河漫滩;后地壳上升,在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被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为二级阶地……图1示意黄河某平直河段发育的河流阶地,图2示意渭河某河段南岸7个阶地的拔河高度(拔河高度是指河流阶地高出现代河床的相对高度),每个河流阶地均上覆黄土,黄土层底部为古土壤层,古土壤层下面为河床相砾石层。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河流阶地下切形成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时期,河流堆积发生在冰期,湿润的气候影响河流的下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河段的流向是(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 C.由西向东流 D.由东向西流
15.近870千年来,该河段地壳抬升幅度最大的时期形成的阶地是(  )
A.T3 B.T4 C.T5 D.T6
16.每个阶地的黄土层(  )
A.均来自河流搬运
B.形成时间较同阶地的古土壤层晚
C.形成时砾石层裸露
D.利于开挖成本较低的窑洞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某区域地表地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甲处的构造地貌是(  )
A.向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山 D.背斜谷
18.若干年后,①河流袭夺②河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西两侧地层整体抬升 B.西侧地层相对上升
C.东西两侧地层整体下降 D.西侧地层相对下降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B.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俯冲
20.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与图中板块运动类似的地区有(  )
A.太平洋西海岸 B.大西洋西海岸
C.大西洋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型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3.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D.减轻地震的危害
二、综合题。(共3题,共54分)
24.(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高邮市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杆侧影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1。图2为该小组绘制的正午杆影长度变化图。图3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问题。
(1)图2中的数码代号表示二分二至日的杆影长度,其中反映图3节气的数码代号是   ,该节气高邮(32.5°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下一节气数码代号为   ,期间其变化为   。(提示:直射点取23.5)
(2)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简述该日到国庆节期间高邮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   。
(3)图3中a、c、d、e四处,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处,白昼最长的是   处,a地的夜长约为   小时,dae所在的是   (晨、昏)线,此时e地的地方时是   点,与北京时间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   ,在赤道上,此时属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   。
(4)地理兴趣小组测量的步骤为:第一步,量出直杆的长度,把直杆竖立在水平地面上:第二步,每隔10-20分钟量直杆影子的长度,做好记录,影子长度最短的那一次就是当地正午时刻的影长:第三步,按比例量算。请根据测量步骤写出所必需的实验器材。
25.(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问题。
(1)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丙、丁的相对高度为   ,从丙地到丁地的途中是否可能经过一条河流    理由是    。
(2)甲乙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为   ,理由是   。从甲到乙海拔变化是   ,易形成   ,成因是   。
(3)戊处地质构造西侧的运动方向为   ,其形成的地貌是   ,如我国   。
(4)在方框内画出戊处的示意图。(要求:呈现正确的岩层顺序、断层线、运动方向)
26.(2023高二上·高邮开学考)怒江大峡谷又称“东方大峡谷”,位于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图1),呈南北走向,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大峡谷(图2),平均深度2000米。其东南侧的丹霞地貌——千龟山(图3),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组成,展现出“色若沃丹、灿若丹霞”的奇妙风采。
(1)描述图2地貌的形成过程。
(2)从内外力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云南丽江丹霞地貌千龟山的形成过程。
(3)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说明在该地形影响下,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地形的特点: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凸,就是山脊;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缓。
1.根据图片可知,A点有3条等高线交汇,等高距为100m,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可以得出A相对高度在200m-400m之间,则A点的海拔最可能为318m,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A处为陡崖,该部位适宜做攀岩运动,A不符合题意;
B、B处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为山脊,不能开发漂流体验项目,B符合题意;
D、C处为山峰,海拔高,可修建观景台,C不符合题意;
D、溪水村位于缓坡上,周边可以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答案】3.A
4.D
5.D
【知识点】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地图的基本知识
【解析】【点评】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3.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和杭州萧山都位于北半球,两地最近距离是过两点大圆的劣弧由于萧山在布加勒斯特东侧,应该先向东北再向东南飞行,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根据材料可知,飞机在3月4日下午2点07分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起飞,飞行9小时34分钟后到达杭州,此时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东二区)的时间为23点41分;北京时间(东八区)时间比布加勒斯特早6个小时,当航班抵达杭州时,北京时间为3月5日5点41分,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5.飞机抵达后的半个月内的日期为3月5日-3月20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而且向北移动,高邮位于北半球,故高邮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C
7.B
【知识点】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
【解析】【点评】国际上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和120°E的地方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相差时区×1小时。其中“±”确定原则是“东加西减”,“相差时区”确定原则是“同减异加”。
6.根据材料可知, 虚线MH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1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判断F所在经线为0:00或180°;E经线平分了晨昏线,由此可知E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或12:00;由此可知,F应是180°经线,而E所在经线是0:00,由此可知MEN部分为夜半球,而图示极点则为北极点,则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由于EF相差120°,时间相差8小时,由此可知P的地方时为8:00,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7.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图应为北半球,①正确;由于处于北半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月6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极夜,E地方时为0: 00,则N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MH为晨线。②正确;E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F所在经线为180°,③错误;图示1月6日占全球2/3,约为240°,由此可知新旧两日的范围之比1:2,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8.C
9.C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若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则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增加,反之减小。
8.根据图片可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0°,其位于30°N,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可计算出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0°N。图中乙地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乙地位于南半球;乙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8时,由此可知乙地位于30°E,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9.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太阳直射20°N,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除极点外太阳东北升,西北落,A错误;
B、甲地在北京时间12点太阳高度达到最大,乙地在北京时间18点太阳高度达到最大,B错误;
C、根据上题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北京时间12点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北京时间采用120°E的地方时,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0°N,120°E),C正确;
D、甲地昼长大于12小时,乙地昼长小于12小时,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0.C
11.D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
10.A、春分到立夏节气之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高邮白昼逐渐变长,日出时刻逐渐提前,出发时间应逐渐提前,A错误;
B、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高邮昼长先变长后变短,日出时刻先提前后推迟,出发时间应先提前后推迟,B错误;
C、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高邮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C正确;
D、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高邮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D错误。
故答案为:C
11.劳动节是5月1日,此时日出东北,根据图中指向标及杨老师环绕跑到逆时针进行晨跑,可知甲位置影子在右前方,乙位置影子在左前方,丙位置影子在左后方,丁位置影子在右后方。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2.A
13.C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要点:岩浆来自于地幔,且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岩浆指向地表为喷出型岩浆岩,未指向地表应为侵入型岩浆岩;形成变质岩需要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需要外力作用加上固结成岩作用。
12.据材料可知,鼓浪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而图2中沉积物指向D,说明D为沉积岩,沉积岩指向低处的E,说明E为变质岩,E指向低处的A,说明A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指向地表的C为喷出岩,未指向地表的B为侵入岩,由此可知:
A、岩浆形成侵入岩的序号为①,为冷却凝固,A正确;
B、D沉积岩通过②③指向沉积物,说明②为外力作用,B错误;
C、C喷出岩通过③指向沉积物,说明③为外力作用,C错误
D、沉积物通过④变成D沉积岩,说明④为固结成岩,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结合材料可知,岩浆上升侵入岩层裂隙,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之后地壳抬升,将地下的侵入岩抬升至地表,处于地表的侵入岩受到外力风化,之后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鼓浪石”,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4.A
15.C
16.B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14.根据图片可知,河岸两侧为东西走向,故该河段流向应为南北走向,CD错误;图示河段为平直河道,故河流的侵蚀岸、堆积岸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于该河段西岸坡度陡,以侵蚀为主,结合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该段河流应该是自北向南流,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15.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时,河流落差最大,河流下切作用最强,阶地的拔河高度变化最大。根据图2可知,阶地T4到T5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所以T5是该河段地壳抬升幅度最大时形成的阶地,C正确;其它阶地阶地的拔河高度变化都不是最大的,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渭河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所以阶地上的黄土来自于风力堆积,A错误;
B、根据材料可知,黄土层底部为古土壤层,因此黄土层形成时间较同阶地的古土壤层晚,B正确;
C、根据材料可知,砾石层位于古土壤层下部,而黄土层位于古土壤层上部,黄土形成时砾石层没有裸露,C错误;
D、新形成的黄土层结构不坚固,不利于开挖窑洞,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7.A
18.D
【知识点】内力作用;褶皱;断层
【解析】【点评】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以及风口等地貌形态。
17.图中地层从老到新分别是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由此可知:图中甲处构造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CD错误;由于甲两侧河流汇入两条不同的河流,说明甲地势较高,因此甲为向斜山,A正确,B错误。
故答案为:A
18.若①河流袭夺②河流,说明①河流河床的地壳发生下降,使落差增大,河流的溯源侵蚀侵蚀作用增强,最终使其袭夺②河流,由此可知,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9.D
20.B
21.A
【知识点】内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解析】【点评】生长边界: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生长边界除了形成海岭外还会形成新的大洋,比如大西洋;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消亡边界: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很深的海沟。消亡边界除了形成海沟外还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岛弧,比如亚洲东部;山脉,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19.A、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不能形成海沟,A错误;
B、若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和俯冲,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
C、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
D、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D正确。
故答案为:D
20.海岭和裂谷为板块生长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而海沟属于消亡边界,而山脉和岛弧是消亡边界形成的宏观地形,故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1.材料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且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太平洋西海岸中有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形成了岛弧日本和马里亚纳海沟等宏观地形,A正确;大西洋西海岸、大西洋东海岸、地中海沿岸,这三个地区均不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附近,没有岛弧和海沟形成,板块运动与图示地区不同,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22.B
23.C
【知识点】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解析】【点评】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2.根据材料和图片可知,雅西高速位于山区,多断崖山谷和高山陡坡,需要修建大量桥梁隧道来保障道路的平坦程度,①③正确;该地区并不是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和冰川地貌区,石灰岩溶洞以及角峰、U型谷分布数量不多,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3.A、该地区海拔并不是很高,冰川分布较少,A错误;
B、由于海拔不是很高,气温并不算低,冻土分布较少,B错误;
C、该地区受季风影响大,且多山地,夏季暴雨易诱发泥石流,而修建桥隧可以跨越沟谷和河谷,减少暴雨和泥石流的影响,C正确;
D、修建桥隧不能减轻地震的危害,D错误。
故答案为:C
24.【答案】(1)②;81°;③;变小
(2)(23.5°N,75°W);该日到9月23日附近高邮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9月23日附近昼夜等长;9月23日到国庆,高邮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3)e;d;6;晨;6;105°E向东到180°;20°W向东到15°E
(4)一根直杆、一根直尺、手表或时钟。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1)根据图3可知,此时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夏至日是高邮一年之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此时影长最短,对应图2中的②;夏至日高邮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32.5°-23.5°) =81°;夏至日的下一个节气为秋分日,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日影变长;由于②为夏至日影长,则③为秋分日影长。
(2)由于该日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23.5°,由图3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差45°,结合光照图可知,105°E经线地方时为0点,则75°W经线地方时为12点,所以太阳直射经线为75°W,由此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N,75°W);夏至日到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向南半球移动,所以6月22日-9月23日附近高邮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9月23日附近昼夜等长;9月23日到国庆,高邮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3)e点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d点位于北极圈,出现极昼说明其白昼最长; a点位于晨线上位于d点以东,经度相差45°,时间相差3小时,d点平分黑夜。地方时为0:00,故a点地方时为3:00,所以a点3:00日出,由于0:00平分黑夜,说明其夜长为6小时;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看,dae位于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上,所以dae位于晨线上;e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新的一天位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此时105°E经线地方时为0点,所以新的一天范围位于105°E向东到180°,北京位于新的一天,所以与北京时间在同天的经度范围是105°E向东到180°;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6时经线向东到18时经线之间,由上面分析可知e点位于6时经线上,e点经度为165°W,则赤道上白昼的范围为165°W向东到15°E,东半球的范围为20°W向东到160°E,两个范围的交集为20°W向东到15°E,所以在赤道上,此时属于白昼且属于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5°E。
(4)根据题干中测量影长可知,此实验器材需要一根直杆、一根直尺、手表或时钟。
【点评】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同;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季节不同、昼夜长短不同和正午太阳高度也不同,但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位于同一时区,其地方时相同。
25.【答案】(1)志留系;(159,209);是;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集水线,可能存在河流。
(2)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先升高再降低;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而成为山岭
(3)上升;断块山;庐山、泰山、华山
(4)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内力作用;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可知,沉积岩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新的在上,老的在下。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所以丙处地下可能发现的地层是志留系地层;丙地海拔高度是309米,丁地海拔高度的范围是(50,100),所以两地之间的相对海拔是(159,209);丙地到丁地之间等高线凸向高处,说明该处地势较低,为山谷,属于集水线,所以可能存在河流。
(2)从甲地到乙地,中间岩层为P,两侧岩层为C,根据材料“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可知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从甲到乙需要经过图中185米的小高地,所以从甲到乙海拔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易形成山岭,从甲地到乙地地质构造为向斜;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最终形成山岭。
(3)戊处地质构造西侧位于断层附近,且为地垒,运动方向是沿断层线上升,形成的地貌是断块山(地垒山),如我国庐山、泰山、华山等。
(4)戊处地质构造西侧位于断层附近之上,说明岩层错位上升,而东侧位于断层附近之下,说明错位下降;而戊处岩层由上到下分别是S1、S2、D岩层,绘图如下:
【点评】岩层的形成顺序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下老上新: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岩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侵入岩新;③先形成后断裂: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
26.【答案】(1)流经横断山脉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急;流水下蚀严重,形成深而窄的“V”形谷。
(2)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千龟山。
(3)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南北方向延伸;数量稀疏。
【知识点】河流地貌;矿物与岩石;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2属于峡谷地貌。由于该地位于横断山区,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巨大,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力强,容易形成深而窄的“V”形河谷。
(2)丹霞地貌的岩石主要由红色沙砾、砂岩和泥岩等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了沉积岩。而沉积岩一般在地下,受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沉积岩出露地表后不断遭受外力侵蚀,风化作用,最终残留在地表的岩石形成的地貌形成了丹霞地貌千龟山。
(3)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城镇数量分布较少,密度低;由于横断山脉接近南北走向,故该地区的城镇和交通线多分布在山谷中,使交通线路以南北方向延伸;交通线的分布密度较为稀疏。
【点评】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①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原因是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度低于铁路。②线路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③山地修建交通线应迂回前进,呈“之”字或“8”字状修建。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