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21:3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论教养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难点: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三、课前导入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于“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今天我们学习利哈乔夫的《论教养》,进一步理解教养的核心内涵以及学习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1.作者。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年11月28日——1999年9月30日),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苏联学者、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6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贸然(mào) 彬彬有礼(bīn) 大发雷霆(tíng) 自吹自擂(léi)
翘鼻子(qiào) 遗憾(hàn) 积淀( diàn)矫揉造作(róu)
箴言(zhēn) 汤匙(chí) 絮絮叨叨(dāo) 涵养(hán)
付诸( zhū) 尴尬(gān gà) 恪守(kè) 汲取(jí)
2.重点词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恪守:严格遵守。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过度劳累。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文雅的样子。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多含贬义)。
箴言:劝诫的话。
目标学习一:把握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
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般特点。
明确: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论题——良好的教养。
第二部分(3—12):把有无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指出教养的思想核心是尊重他人。
第三部分(13—17):剖析优雅风度,指出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我们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3.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透过众多“无教养”及“有教养”的例子,探究“优雅风度”与“教养”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养的本质是“尊重”的道理
目标导学二:深入分析,充分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句子的含义,本文的语言风格。
1.细读1—2段,思考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直接引入论题——教养,用递进复句强调,“良好的教养”的养成更主要的是“得之于自身”,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速读3—12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3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说一说第4段与5—10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3)有无教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明确:是否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4)作者列举了有教养的人的哪些具体表现?
明确: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重承诺;稳重随和。
(5)4—10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11—12段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有无教养进行对比,是非曲直不言而喻,引人深思,也启迪了人们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有教养。
3.速读13—17段,思考以下问题。
(1)第13段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明确: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2)作者是如何批驳这一错误观点的?
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并对这一态度进行阐述: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以吃饭和日常生活中的举止为例论述如何关照他人,具有优雅风度。最后得出结论:优雅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这样上述的错误观点就不攻自破了。
(3)请你结合4—10段,分析“优雅”和“有教养”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一个是从内心“尊重别人”,一个是“关照的态度”,其实都是“尊重”。教养是优雅的基础,优雅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一个人处处时时有教养,就会形成优雅的风度。
4.读第18段,思考: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再加上随机应变的智慧就会具有优雅的风度,给人以启迪。
5.为什么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作者认为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只在公共场合才体现出教养,在家里对亲人却漠不关心,缺少体恤,那么他在公众场合可能就是为做样子,有教养是假象。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妻子儿女是弱者无需忌惮,亲人们更能包容其缺点,没有教养的人便会在家里露出可惡的“真容”,所以在家里的表现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色或本质。一个在家里没有教养,在外面却彬彬有礼的人甚至可能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
6. 风度、优雅与教养有怎样的关系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谈吐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怎样打扮才合适,综合构成一个人是否优雅有风度,这也是教养的具体体现。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和附庸风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理解风度和优雅的真正内涵那就是要“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许多场合要注重礼仪,行为得当,“动作举止、衣装服饰、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优雅的本质是“社会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作者认为,“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以敬重的态度对待他人、环境,再加以得体的言行举止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一个人就能够成为有风度而又优雅的人。简言之,风度和优雅的底色就是教养,是心灵世界真善美的折射。
目标导学三:重点语句理解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比方 说”语言通俗易懂,下文围绕着“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展开论述,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目标导学四:探究写法
1.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综合运用。
“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人们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剖析了“无教养”和“有教养”的种种表现,在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作者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文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2.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一“ 优雅风度”,字里行间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他人。文中既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品味。
3. 怎样分析论证思路
考查形式:请简述全文或某段的论证思路(过程);说说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就全文看:(1)按照行文顺序,先看开头怎样提出论题或论点。(2)再看讨论部分怎样举例子、讲道理。(3)最后看结论处如何总结强调。
就某段看:(1)预先划分结构层次。(2)作答时用关联词语缀连。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答题模式:文章(段落)开头先通过XX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X X,然后运用X X论证方法展开论述,最后得出X X的结论(证明了XX的中心论点)。
例《论教养》一文,首先提出论题“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在列举六种缺乏教养的例子之后,得出自己的观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接着,正面阐述有教养的具体表现。然后,作者论述什么是优雅的风度,风度与教养的关系。最后,水到渠成地重申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这篇议论文文字浅近,说理透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法的指导,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