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37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37张PPT)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22: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农业
1、 高产作物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
材料一: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1)影响
①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提高粮食产量
②推动人口增长
③缓和人地矛盾
④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区域化
⑤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
⑥生态环境恶化
2、多种经营方式兴盛。
3、经济作物繁多(茶叶、棉花、烟草、花生)
4、生产区域化;
5、农副产品商业化。
材料一: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除了粮食作物外,大体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镇洋的大部分地区,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主……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二: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部编版《中外纲要上》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1.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2.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二)手工业
(1)产生时间:明朝中后期,出现机户、机房、机工,表明雇佣关系产生。
(2)产生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3)发展缓慢的原因:
经济:①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②专制统治
思想:③重农抑商观念......
(三)商业
1.货币:白银大量流入,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
②自然经济繁荣,中国处于出超(顺差)
2.贸易:海外、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丝—银对流贸易(马尼拉大帆船)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在福建漳州的月港经马尼拉到达西属美洲的阿卡普尔科(今属于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地区,回欧洲。自1571年至1821年的250年中,自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约4亿比索,其中约二分之一流入中国。
3.商人:实力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1)产生原因:长途贩运发展;人地矛盾突出
(2)代表:晋商、徽商
(3)特点:
以地域为中心;宗法观念;
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
商业资本雄厚;
注重商业道德和行业秩序
4.以经济功能为主工商市镇繁荣,成为地区贸易网络中心
材料一: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市镇 景德镇 汉口镇 朱仙镇 佛山镇
行业 制瓷 交通 交通 冶铁
材料二:明清四大市镇简表
(1)特点:高度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数量多、密集、辐射广、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2)影响:
积极:劳动力转移,乡村都市化;江南地位提升;社会风尚改变;
消极:市镇大多缺乏独立性,深受封建统治和地方宗法关系束缚。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田。 ......自后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去农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记》
材料三:雍正: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四)明清的经济的局限性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资本:买田置地阻碍扩大再生产
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
(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D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集”,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
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D
(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
清朝前期,东北、华北市场售出粮食、枣、瓜子等农产品,换取江浙市场的布、茶、纸和闽广市场的糖、陶瓷器皿、纸等手工业品;江浙市场售出棉花、丝等来换取闽广市场的木材、染料、铁。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农产品与手工业品进行交换
B.江浙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产粮区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
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D
二、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一)陆王心学
1.原因: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
(1)南宋--陆九渊
地位:心学的开创者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
方法论: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得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2)明朝中期——王守仁(王阳明)
地位:心学集大成者
材料一:“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三: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王阳明:《传习录》
②思想
“心”即“理”,心即万物本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致良知(核心),认为良知就是存在在人们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要通过加强道德修养(即内心反省),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1)积极: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有利于道德修养。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冲击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和思想禁锢,推动晚明思想的发展。
(2)消极:
④不够重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之后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二)明朝后期:李贽
李 贽
1.思想主张:
(1)斥责理学虚伪,强调人正当的私欲。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反对盲目崇拜孔孟,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强调尊重人的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2.评价:其思想鞭挞了程朱理学,将矛头直指封发建教和正统思想,冲击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材料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材料二: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材料三: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焚书》
材料四: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藏书》
(三)明末清初三大家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思想:
①政治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
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主张限制君权,主张“君臣平等”和协力合作;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等。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③法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
1.黄宗羲
2.顾炎武
(2)思想主张:
①提倡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②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私天下”主张“众治“。“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出分权思想。
③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成为激励了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④重 视教化与风络的社会作用。
⑤反对空疏学风。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1)思想主张:
哲学论
A.唯物思想:发展“气一元论”,强调“理在气中”。
B.认识论:颠覆了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C.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政治观:批判“孤秦陋宋”,视天下为私产,主张“循天下之公”
③历史观:反对道统、神道和天命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即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更观)“趋时更新”。
④人性论: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⑤经济观: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
3.王夫之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启蒙哲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思想的共同点:
①政治: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特点:
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提倡个性解放
带有一定的民主和叛逆色彩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注重实践
(3)影响:
进步: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带有民主启蒙色彩,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对君主专制统治也起到一定冲击作用。
局限: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推动社会转型。
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
明朝
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不以孔子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主张“童心说”
③提倡男女平等。
④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尊重人性
明末清初
王守仁
李贽
顾炎武
王夫之
①“致良知”,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
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③ 知行合一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限制君权(学校)③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①批判君主专制;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经世致用
①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②唯物主义
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B
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三、小说与戏曲
(一)明清小说
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知识的普及,印刷术等
时间 作者 代表作品 历史地位/意义 内容题材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曹雪芹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
开创章回体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享誉世界的名著。
农民起义
政治军事斗争
人民斗争
揭露科举制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社会面貌
(二)戏曲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易代并长期流行;“百戏之祖”昆曲长期流行,文词典雅华美、表演载歌载舞。
2.京剧: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博采众多地方戏曲之长,逐渐形成。
清末民初全国流行;民国以来走向世界
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D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泉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D
四、科技
医药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工艺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地理地质学: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一)科学技术
(二)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三)西学东渐
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总结: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①总结性
②实用性
③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