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以“木叶”为例,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领会文章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象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方法 :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质疑思辨、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是不是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试想一下: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课文中是如何写“树”、“木”、“落叶”、“木叶”的,这是一篇文艺理论,寓意较深。
任务一: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品味“木”与“树”的不同,赏鉴“木”的第一特征。
“高树多北风,海水扬起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满树的叶子,颜色褐绿,枝繁叶茂;“高木”落木千山的空阔,比“树”更显的单纯,它仿佛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更容易让人想起树干,形象疏朗。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任务二:速读课文第五、第六段,回答“树叶”与“木叶”的区别。品味“树叶”与“木叶”的不同,赏鉴“木”的第二个特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叶”有微黄的颜色,却没有干燥之感;“木叶”窸窣飘零,带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富含游子的漂泊之意,离人的叹息之情。这正是“木”的第二个特征。
(过渡)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木叶”与“落木”
【指导朗读】指名学生朗读第六段倒数三到六行:“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质疑思辨
任务三: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以‘木叶’为例 ,分析它的概念和艺术特征,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拓展迁移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落花”意象的艺术特点。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沙砌落红满,石泉生水芹。——李贺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杨万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明确:(1)从概念的暗示性上看:“落红”强调状态,强调色彩,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落红” 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2)从联想意义上看,都有繁华落尽的怜惜与无奈,但从杨诗和龚诗看又多了一层自我牺牲成就他人的意味。
小 结
小结:同学们,言有尽而意无穷,生长在诗的国度里,我们在时刻鉴赏和咀嚼着幸福。我们不能停下探索和求知的脚步,品读经典,探索经典,因为前方拐角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更美!
作业:试着结合诗句体味古诗中“月”“水”等意象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