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教育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公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在法家看来,国家设置各级各类行政官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履行为公的职责,分担公共社会中的事务性工作。《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申子·大体》也有:“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要求“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而是“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选自《天下责任与先秦诸子学说的内在差异》,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都主张放权给大臣,让君主逸乐,大臣任劳,因此,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独立的。
B.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虽然遴选出来的官员并非圣贤,但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不得有私的基本准则。
C.法家要求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治理,官员执事也有一定的启发。
D.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认为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必然与公共责任起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向读者阐明了儒家、墨家崇尚圣贤,道家对于圣贤理性抵制,法家则提倡尚法不尚贤,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这一观点。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了儒、墨、法三家之不同,重点阐释了法家、儒家之体系的内涵。
C.文章第一段先总说,接下来的四个段落均为分说,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法家的治理思想。
D.文章最后点明了“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即使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的官员,在事务没有处理好时,依然要受到谴责和制裁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家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托是非于赏罚且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但问责的主体是君王,又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B.“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客观进步的。
C.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法家为官员问责机制提供了早期的简单形态。
D.法家所设立的法,通过人为的能力和德行评价,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了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4.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道家和法家治理天下的主要理念之异同。(4分)
5.请简要概括法家选择官员的标准。(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南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采取了总分结构,在总述对南京的印象之后,分写了鸡鸣寺、玄武湖直到明故宫的一系列风景。
B.作者游览南京景点,或借助怀古诗词,或讲述历史典故,或描绘前朝风物,借以阐发思古之幽情。
C.豁蒙楼在设计建造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与周围风景的配合,使游览者能作较好的欣赏。
D.作者认为明孝陵因为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比较简陋,比不上长陵,是它的不足。
7.关于对玄武湖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玄武湖的湖光水色,使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
B.湖里五个洲子虽本身并无可看,但起到了点缀湖水的作用,有其价值。
C.文中提及江河与西湖,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玄武湖的特点。
D.作者回忆起众人买樱桃的热闹,觉得这是湖中的一道别样的风景。
作者说,南京的景物大多老旧,但“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经过自家一番体贴”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
作者是如何描绘清凉山之景的?请作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①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注:①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表示已经成年。
B.“属文”意为写文章,此处“属”有连接之意,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相同。
C.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教化百姓,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文中即使用此典意。
D.元嘉,宋文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博学多识。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年迈,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也一直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无弦琴寄托情感;只要有酒都愿意招待客人,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4分)
(2)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酬李光化见寄二首(其二)
范仲淹
万里承平尧舜风,使君①尺素半空空。
庭中无事吏归早,野外有歌民意丰。
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滟波红。
宴堂未尽嘉宾兴,移下秋光月色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题目可知,本诗是一首和诗,李光化有诗寄来,诗人写诗回赠他。
B.首句里的“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太平安定的社会景象。
C.颈联描写斗茶、饮酒的画面,充满色彩感,可看出参与者兴致颇高。
D.尾句未明写秋光月色中人的具体活动,却意境空明,给人想象空间。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明明如月, 。(曹操《短歌行》)
(4) ,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5)开荒南野际,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7) ,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0)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三、语言基础知识(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 ,这股能量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 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 。 像一棵被扭曲、挤压的石缝里的小树,虽然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精雕细刻 激荡 误打误撞 立身之本
B.千锤百炼 激荡 歪打正着 立身之本
C.千锤百炼 动荡 误打误撞 立足之处
D.精雕细刻 动荡 歪打正着 立足之处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排比 对偶 比喻 反复
B.夸张 借代 对偶 引用
C.夸张 排比 比喻 引用
D.排比 借代 比喻 反复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B.像石缝里的一棵被扭曲、挤压的小树,虽然成不了旗杆,却也别是一种价值,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C.虽然像石缝里的一棵被扭曲、挤压的小树,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D.虽然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别是一种价值,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从除皱率、温度等方面对30款手持挂烫机进行了详细对比试验,给出了①“保姆级”的建议。
挂烫机的基本功能是②“去除褶皱”,除皱率是手持挂烫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试验人员将预先折好800个折痕的棉布熨烫5分钟,然后记录剩余折痕数量,计算除皱率。结果显示,30台试验挂烫机的除皱率均在90%以上。然而,除皱率和产品价格并不成正比。在49元到449元的价位里,除皱率最高的是售价仅79元的 ③“美菱”手持式蒸汽挂烫机,除皱率达98.5%,仅剩12条折痕;而最贵的售价449元的 ④“摩飞”蒸汽挂烫机,除皱率为97.4%,在30款产品中排第14名。
消费者在选购手持挂烫机时,也要考虑衣服的⑤“舒适圈”。比如棉麻衣物适合高温熨烫(140-210℃),羊毛、丝绸所需温度适中(100-160℃),化纤、尼龙则无需温度太高(70-120℃)。
20.对文中五处引号的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③④
C. ①/②⑤/③④ D.①⑤/②/③④
21.说明性文字应当科学、准确、严谨,具有可信度,上述文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或走在大自然的路上,或走在文化的路上;或走在上学的路上,或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请选择恰当的事件,设置合适的情境,以“在路上”为主题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C(A项“独立”是相对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因此”的逻辑关系也牵强。B项“但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不得有私”,原文说“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一切”绝对化。D项“必然对公共责任起冲突”,过于绝对化。)
2.B(重点阐释法家体系内涵,儒家只是开头提及了一下而非重点。)
3.D(D“通过人为的能力和德行评价”曲解文意,第一段原文是“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
4.同: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轻道德考量。异:道家:主张“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法家:尚法,主张建立法律体系,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同和异各2分,共4分)
5.不过于强调道德而强调责任和能力;选官必出于公,清廉、方正、奉法,有公共责任感。(每点2分,共4分)
6.D(原文用词是“简朴”,未说“简陋”;“简朴得好”也表明非不足)
7.D(“回忆起”不当,作者是听说,未亲见。)
8.微雨天或月夜访鸡鸣寺,在台城上暗诵怀古诗词;月下荡舟玄武湖,超然忘我;莫愁湖畔拟题字、想掌故、品诗文;明故宫前感李白词句之妙。(每点2分,写满3点得6分)
9.以扫叶楼上为基本观察视角;将之与前文的豁蒙楼对比;拟人手法写出山上绿色的饱满生动;由山名产生触觉的联想。(每点2分,写满3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给分)
10.B(“有脚疾”是动宾结构,“脚”修饰“疾”,意为“有脚病”,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B。)
11.B(《岳阳楼记》中“属”通“嘱”,意为嘱托。)
12.C(由“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可知,陶渊明起初不愿意同王弘交往,后来是愿意的。)
13.(1)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文明”,古今异义,开明繁盛;“奈何”,为什么;“自苦”即为“苦自”,“自”为宾语,宾语前置句。)
(2)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给陶渊明留下二万钱;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以来就能喝酒。(“去”,离开;“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14.B(B.“‘尧舜风’采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万里承平”是万里太平之意,就像尧舜时期一样,民风安乐,现实的太平和尧舜民风安乐进行比较,突出现实的太平安定。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故选B。)
15.①官务清简空闲:天下太平,百姓丰乐,作为地方官自然就没有官务琐事缠身。②生活闲适雅致:与宾客斗茶、饮酒兴致高昂;赏秋光、月色只为与宾客尽兴。(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共5分)
16.(1)漫江碧透(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何时可掇(4)月明星稀(5)守拙归园田(6)榆柳荫后檐(7)列缺霹雳(8)恍惊起而长嗟(9)无边落木萧萧下(10)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17. B 18. C 19. A
20.D①⑤中的引号表特殊含义,②中的引号表强调,③④中的引号表特定称谓。
21.①数字说明,客观列出实验数量、除皱率等数据,直观准确;②举例说明,列举“美菱”“摩飞”等知名品牌,典型真实;③分类比较,说明各种材质衣物熨烫温度的差异,条理清楚,一目了然。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或走在大自然的路上,或走在文化的路上;或走在上学的路上,或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请选择恰当的事件,设置合适的情境,以“在路上”为主题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解析】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型作文题。
材料部分“在路上”,是一个实在具体的话题,暗示了本话题适宜于“实题虚写”,即要写出的不能仅是在“具体的路上”,而应是“人生的路上”。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写抽象的人生路,喻指成长之路、学习之路、追求之路、交友之路等。在“路”上我们可能面对的,担心面对的,期待面对的种种情景,我们应该有的或者不该有的情绪……
在成长的路上,亲人曾给予了你怎样的帮助?曾给予了你怎样的温暖?选取一些典型事件,再现当时情境。也许是父母的谆谆告诫,也许是长辈精心烹制的美食,也许是夜晚为我亮起的那一盏灯,也许是他们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你的那个小举动……
在学习的路上,你肯定交了不少的朋友,有没有哪一位朋友曾做过某件让你感动不已的事情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关键事件呢?有没有让你感受寝室室友们互帮互助的温暖瞬间呢?你有没有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了成长呢?友情,永远是青春路上的珍宝,好好采撷其中一颗吧。
在你的成长路上,有哪些美好的人或事呢?它或许是某一首歌,在不同的时刻温暖慰藉过你;它或许是某一句问候,让你在最难过最无助的时候看到了光明;它或许是一句留言,让你在忙碌的时刻感受到了关爱;它或许是一幅平常的画面,却蕴藏着真情与真爱……
选材时不要仅仅把思路局限在“小我”上,而一旦突破“小我”的限制,选材的天地就广阔的多了。可以使用前面添加或者后面添加的方式,比如“在路上”可以在其前添加“我们”“我”“文明素养”“文化复兴”“科教兴国”“国家强大”等词语或短语……也可在其后添加“见闻”“思考”“奇遇”等。
综上所述,考生可以围绕在人生行进路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喜悦、忧伤等方面来写。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结合我们遇到的或是经历的事来写作。比如我们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喜悦;我们的失败,又启迪我们什么。当我们在路上留下勤勉攀登的足迹时,生活回报给我们累累的硕果;当我们把真诚微笑一路洒下,我们看到了人间永恒的春天……回顾你在路上遇到的种种状况,想想在路上怎样才能坚实前行,望望你明天将要走的路,一定会思绪万千,感受颇深。
立意:
1.踏马问天,缘何上路。
2.何妨吟啸且徐行。
3.理想路上,繁花盛开 。
4.信念照亮前行路。
回乡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走在路上。我总是走在回乡的路上,那是一条深深烙印在心中的路。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我提着背包,踏上了这条回乡之路。
阳光撒在田野上,金黄的稻谷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故乡的丰收与喜悦。在这广袤的田野间,我感受到了故乡的大美与厚重。我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个承载我童年欢乐的时代。
走在路上,我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常常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带我穿过这个小镇。那时的我们,总是欢声笑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而母亲则在家里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她的眼眸中充满了对我们的爱与期待。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那座古老的桥边。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和玩伴们在这座桥下嬉戏,捕捉小鱼,捡拾贝壳。那时的我们,总是充满了纯真与快乐。而如今,那群小伙伴已经各奔东西,寻找自己的梦想。
在路上,我看到了故乡的变化。那些曾经的平房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些曾经的泥泞小路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然而,故乡的人们依然保持着淳朴与热情,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走在回乡的路上,我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暖与包容。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始终是我灵魂的归宿。在我遭遇困境的时候,故乡会给我力量与勇气;在我迷茫的时候,故乡会给我指引与智慧。
在路上,我还遇到了许多故乡的亲朋好友。他们有的已经年过花甲,有的和我一样正值青春年华。他们的容貌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是眼中的那份坚定与执着却依然如故。他们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回乡的路上,我看到了故乡的变迁与发展。同时,我也看到了故乡的坚守与传承。故乡的人们始终保持着那份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走在回乡的路上,我不仅看到了故乡的美景,更感受到了故乡的情感与温度。在这条路上,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与感悟。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走在路上。而我,总是走在回乡的路上。这条路,不仅是一条回家的路,更是一条寻找内心安宁的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走在这条路上,去探寻更多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走在回乡的路上,我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这画卷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变化,也承载了故乡的辉煌与期待。在这条路上,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会带着这份故乡的情感与温度,继续前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
在路上,我寻找着内心的平衡与力量;在路上,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与艰辛;在路上,我感悟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而这条回乡之路,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