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天下第一楼(节选)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huá)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B.瞅瞅(chǒu) 嬉笑(xī)贝勒府(lè)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D.忌讳(huì)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幌子 行头 编排 咬牙跺脚
B.安顿 盖章 煞白 金碧辉煌
C.虐待 喧哗 名噪 混吃混喝
D.拾掇 辉煌 克薄 骂骂咧咧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件事我无能为力,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B.北京颐和园的长廊,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C.曹雪芹从赫赫扬扬的官宦世家,坠入“绳床瓦灶”的境地,这一急剧的变化,使曹雪芹甚为痛苦。
D.班长是主持节目的老手,这次庆国庆联欢会,他主持得特别棒,真是一鸣惊人。
4.下列关于戏剧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只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B.剧本必须有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也就没有戏剧。
C.在川剧戏曲中,帮腔人既可以是局外人和旁观者,也可以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甚至可以是作者、观众的代言者。
D.按矛盾冲突的性质与表现手法分,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曹禺的《雷雨》就是一部正剧作品。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6.下列省略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觉不适)留我晚上看吧。全赢德的伙计柜上的,愿留的都留下,千万别让 他们没地方去,还有……(一阵眩晕)
B.您看,这影壁得描金了,后院堆房要挑顶子……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爷要,就……
D.第、第九条,店员不许看落子,听花鼓,不许……
8、阅读下面的文字,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广福戏台藏身于荔湾区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纯木结构建筑。这座古色古香的大戏台依水而建,一年四季都有免费演出,市民可以在水边凭石栏赏粤剧。文佳来到广福戏台,有感而发,写下一副对联。
上联:登古台唱新韵演尽喜怒哀乐
下联:
A.临碧水着红装遍赏起承转合
B.入云山对夕阳惯看秋月春花
C.倚玉栏临碧水赏遍春夏秋冬
D.戏楼里凭石栏品味唱念做打
8.某中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请你参加。
(1)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类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调查结果,(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2)根据调查情况,校团委选择了剪纸、对联、中医药三个项目开设兴趣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招收学员,请你以杨弘的名义选择其中一个项目,写份申请书,表明你想参加兴趣课程的意愿。要求理由明确,格式正确。
(3)对联课程班学员举行对联比赛请你把他们拟写的对联补充完整。
对联1: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 迎新春。
对联2:精准扶贫,同 小康路;科学施政,共吟盛世歌。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福聚德的伙计们头脸干净,新鞋新帽,面带笑容,垂手而立,迎 接着新年里的第一批客人。
王子西 福顺,盯着点儿门口、胡同口,有要紧的主顾先喊一声。 福 顺 (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子)放心吧,二掌柜!(下)
王子西 过了正五过初六,过了初六还照旧,说话这年就过完了。
常 贵 咱们大开张,对过儿大关张。
王子西 全赢德那掌柜的就不是发家的样儿,伙计多吃半个馒头,他都耷拉脸 子。
常 贵 那边伙计也怪可怜的,跟掌柜的说说,怎么搭济一下。 王子西 这事儿他想得到,别忘了,他爹也当过伙计。
常 贵 这十来年了,我都没敢问过,玉升楼掌柜的真干过那么缺德的事儿? 王子西 就为丢了几两金子,用这样的大秤(指墙上挂着的丈把长的大秤)把柜
上的伙计,出门称一次,进门称一次。 常 贵 老爷子就这么窝囊死的?
王子西 要不孟实这么咬牙跺脚地干,心里窝着口气。
9.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0.王子西嘱咐福顺“盯着点儿门口、胡同口”,其中“盯”字改成“看”或
“望”好不好?为什么?
答:
11.选文中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对过儿大关张”相关情况,对表现卢孟实有何
作用?
答:
12.从选文看,常贵是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故事的下半部
崔立
饭店里,几个好久不见的朋友要了一间包房,大家一起吃菜、喝酒。酒喝得有些多了,就开始扯起了闲篇。
张山说,我有一个故事的上半部,是在我一个同事身上真实发生的,这里,我姑且叫他一个人,你们看,谁能接一个下半部?
这倒是很有趣。
王四、刘五、赵六纷纷应和,说,我来试试,我来试试……
张山的上半部很简单,那天,一个人下班,路过一条大马路,就看到在一处马路中央,围了好些人。缘于好奇,又或是缘于别的什么,一个人推开人群,走了进去。里面的柏油路上,有一个老人,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
一个人很纳闷,想,围着的那么多人,他们怎么不救人呢?当然,一个人也没多想,就赶紧打了120.在120救护车来了后,一个人和医护人员们一起上车,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讲到这,张山说,我的开头讲完了,你们谁来接呢?
王四挥舞着手,说,我来,我来。
王四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被救过来了。被救过来的老人不知道是脑子有点糊涂呢,还是故意的,拉着一个人,非说是他撞了他,造成他倒在了马路上。一个人当时就蒙了,这可真是说不清楚了。
一个人脑子灵光一闪,想到了他一个在交警队的朋友。那一处正好有摄像头,朋友调看了那个摄像头,是老人走着路,自己晕倒在路边的,根本就没人撞他。朋友带着复制下的录像赶过来,才还了一个人一个清白。
刘五摇摆着手,说,不对,不对,不应该是这样的。
刘五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处于昏迷之中。老人的家属来了,老人的儿子揪住一个人的领子,喊,你赔我父亲,你赔钱!一个人反复解释,说,人不是我撞的,我是看他在路边,才报警送他来医院的。家属们都一脸不信,说,你有这么好心?!
无奈之下,一个人想到了那里不知道有没有摄像头,查下来,没有。实在没办法,他想到了寻找目击证人。在这救老人的现场,至少有几十个围观的人。可他在那里问了几天,都找不到一个愿意为他作证的人。一个人那叫一个悔哦。
赵六拍着手,说,你们的,都太平淡了。
赵六的下半部是这样的,到了医院后,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老人还是因抢救无效,没了。匆忙赶来的老人家属,在手术室门口围住了一个人。老人的两个儿子都长得五大三粗的样子,掐住一个人的脖子喊,你说,你怎么赔吧!这人憋红着脸解释,说,人不是我撞的……他的话没说完,眼前亮了一下,眼角处止不住地疼。是老人的小儿子,对着他的眼睛打了一拳,他的眼角都青了。
一个人想了许多办法,来还自己的清白。摄像头,那里没有。目击证人,也找不到。实在没办法,他竖了一块寻找目击证人的牌子,跪在老人躺过的那个地方。他没日没夜地跪了一个星期,也找不到目击证人。一天,他醒来的时候,就看到他躺过的地上,竟被丢了几枚硬币。他还从路边开过的车玻璃中,看到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自己。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三个朋友的下半部都讲完了,都看着张山,说,精彩不?现在你可以讲讲你那个下半部了。
张山说,其实很简单,后来,老人醒了,向一个人表示感谢。赶来的老人的家属,也一起向一个人表示感谢。
大家使劲摇头,说,你这个结尾,太假了,你这胡编乱造,也要有根据嘛。
张山解释,说,我没胡编乱造啊。
大家还是一脸不信,说,生活中,哪还有这样的结果呢?
张山愣住了,他其实还想说,明明是救死扶伤的好事,为什么不能把人都往好处想呢?他再想说,其实那个“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他最后想说,他和老人一家,至今还有往来。他们一直很感激张山对老人的救助。
可张山什么都没说。
张山只是说,你们觉得假就假吧,咱们喝酒。
张山那天喝了没几口酒,却醉得不省人事。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0期)
13.浏览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补全内容。
张山说故事上半部(开端)→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高潮)→王四、刘五、赵六不信故事(结局)
14.再读小说,分析张山的“下半部”与三位朋友续接的“下半部”,其情节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其根源是什么?
15.细读小说,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三个朋友的下半部都讲完了,都看着张山,说,精彩不? (“精彩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张山那天喝了没几口酒,却醉得不省人事。(说说张山“醉”的原因。)
探究小说,纵观全篇人物名称的特点,将三位朋友称为“王四、刘五、赵六”,将救人的那个人称为“一个人”,作者有什么用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见着光了,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刚才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条路: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
父亲说:“不用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7.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8.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19.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 请说明理由。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1.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我也是偶然成为你父亲
①薯片和牛肉干是儿子所喜欢的,他百吃不厌,经常藏起来,或抱在怀里。他说,要想起来就能吃到,一醒来就能吃到,我跟他说,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说,他喜欢自个儿吃,谁谁谁吃东西都不给他吃……我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依然不改。正好那阵子他换牙,我告诉他一句老话:众人吃,啧啧香;一人吃,烂牙床。把他掉牙与吃独食联系起来,这一招起了作用,因为他觉得牙齿掉了很难看。
②可换牙继续,他委屈地说:“我没有偷吃啊!”看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把换牙的真相告诉他了,并表扬他是个大方的孩子,说懂得分享的孩子人见人爱。
③有一天我在家里招待朋友;酒过三巡,儿子忽然跑进房间抱出来一瓶酒。那是一瓶放了近10年的酒,此前我跟他说过,这瓶酒很珍贵。他把酒放在桌上说:“爸,这是瓶好酒吧 ”我说:“是啊。”他说:“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这让我有点脸红。朋友一开始不肯让我打开这酒,当听了我和儿子有关分享的故事后,不再阻止……
④3岁之前,儿子一直和我们睡在一起。3岁前的一个月,我们开始给他做工作,说生日那天要和他分床睡。举了很多例子,终于,他答应了,不过有条件,床头得有一盏明灯、一把玩具、一个布浣熊……当然,这些都得到了满足。
⑤可生日那天晚上,他变卦了,无论如何都不肯一个人睡,最后哭了,恼怒了。他说:“为什么我一个小孩要一个人睡,你们两个大人要睡在一起 ”我说:“爸妈都是睡在一起的。”他仍然不依不饶,最后,我们妥协了,决定我来陪他睡。他说,不许我半夜跑了。我答应了,好不容易哄着他睡着了,轻轻地给他压好被子,悄悄地离开,调好闹钟,在凌晨5点钟再去陪他。他早晨醒来第一句话就问:“你一直都在这儿吧?”我说:“是啊。”
⑥这样持续了将近一个月,他好像慢慢适应了。元旦那天晚上,我问他有什么新年愿望。他说,他要发明一个东西把我定住,这样半夜我就不会跑了。我笑了,他也笑了,说:“爸爸是个骗子。”
⑦家里的下水道堵了,我用了各种法子都没有通好。后来就去菜场买了几条泥鳅,准备派它们去疏通下水道。儿子见了泥鳅,要我把它们养起来。我哄他说,先让泥鳅去办事,等它们把水管弄通了,就给他养着。他想了想,答应了。后来,下水道通了,当然泥鳅也一去不复返了。儿子就站在下水道那里,等泥鳅出来。他问我:“爸爸,泥鳅还没有下班 ”我说:“没呢。”他说:“几点下班?”我说:“7点。”他想了想,就玩别的去了。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说:“泥鳅下班了!”等了很久,泥鳅没有回来,他就哭了,说:“天黑了,它看得见吗 ”我说:“泥鳅不会回来了。”他问:“泥鳅去哪里了?”
⑧我的心就那么一动。我知道泥鳅去了哪里,可我没有像他一样关心泥鳅的命运。后来我告诉他这些泥鳅的确切去处,他问:“那你为什么不爱惜 它们是有生命的啊!”我无言以对。
⑨孩子一天天长大,问题也一天天多了。有一回,放在桌子上的50块钱不见了,我们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就问儿子是不是把钱拿走了。他吞吞吐吐地说偷偷拿过一次钱,是5块的,买零食吃了,但桌子上的那50块绝对没拿。我当然不相信,朝着他的屁股来了几巴掌,再问他是不是拿了。他还是说没拿,真的没拿。虽然他没再遭皮肉之苦,但我心里想,这事一定是他干的。
⑩没几天,却在狗窝里找到了50块钱,这让我不安。于是,给他“平反”,向他道歉。他说:“光道歉是不行的,我得打你的屁股啊。”我想了想,趴在沙发上,让他打。这让他高兴坏了,打一巴掌,傻笑一阵。
那一刻,他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在他眼里,爸爸是个庞然大物,但现在他可以打爸爸的屁股,也许这就是平等。
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父亲,是那样的偶然,但他的一生因此而改变,他死心塌地像石头铺在地上那样,垫起孩子愿望的脚尖。
我们陪伴孩子、滋养孩子,他们也同样陪伴、滋养我们。
22.请从“我”的角度简要概括“我”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23.文章多次写到“我”哄骗儿子的情节,有何作用?
24.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1)我答应了,好不容易哄着他睡着了,轻轻地给他压好被子,悄悄地离开,定好闹钟,在凌晨5点钟再去陪他。
(2)晚上新闻联播开始时,他一下就冲到下水道那里,说:“泥鳅下班了!”等了很久,泥鳅没有回来,他就哭了,说:“天黑了,它看得见吗?”
25.本文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有人认为是表现父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滋养的,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
B 2.D 3.D 4.B 5.C 6.D 7.C
8、(1)示例一:该校有三成多的学生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医。
例二:该校学生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项目前三名依次是中医、剪纸和书法。
(2)
申请书
尊敬的校团委:
我申请参加剪纸课程学习,因为剪纸能够培养我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定能坚持下去,学有所获,敬请团委批准我的申请!
杨弘
2019年12月6日
朵朵(或“束束”),奔(或“走”)
9、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伙计们的精神面貌好,侧面表现出掌柜的管理有方。
10.答案 不好。因为“盯”有“看”和“望”的意思,且比“看”和“望” 更长久,更用心,更专心,更能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饭店经营者谨小 慎微的艰难处境。
11.引出卢孟实父亲的遭遇,交代卢孟实“咬牙跺脚”地干的原因—— 争口气。
12.常贵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
13.(1).王四、刘五、赵六(三位朋友)接(续、编)故事下半部; (2).张山揭(讲、说出)故事真实的下半部
14.“一个人”救死扶伤的行为是否得到好报。意思对即可。
根源是各自的认知(价值观)判断不同。张山依据传统价值判断好人有好报,而事实也正如此。王四等人从社会生活出发,对生活中好人好报的结果抱有怀疑。
文中张山判断的依据是“其实很简单”“明明是救死扶伤的好事,为什么不能把人都往好处想”;文中大家的判断依据是“生活中,哪还有这样的结果呢?”(围绕这两句话的意思,简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5.(1)反映了三个朋友认为自己所接故事精彩而自鸣得意的心理。
(2)对于三位朋友不相信真实故事的真实性而极度失望与郁闷。
16.“王四、刘五、赵六”的名称,意在表明社会上像他们这样对行善存有怀疑的人的众多和普遍。“一个人”,表明相信美好、力行美德的人的稀少和孤独。“一个人”,特意强调“人”的“一个”,与社会上“王四、刘五、赵六”之类众多的对于践行美德失去信心的人们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形成向善、诚信之风的深切呼唤!(对主题的理解,意近即可。)
17.①儿子14岁时,贪玩,在森林中迷了路,在父亲带领下走出森林。②儿子无力还贷,父亲卖房帮助他走出困境。
18.(1)(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森林的黑暗和恐怖,烘托了儿子害怕的心理。
(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带领儿子走出森林后内心的轻松。
19案父亲没有看到灯光。父亲说看到了灯光,不过是对儿子的安慰。理由:①父亲只比儿子高半个头;②从迷路到见到小木屋的漫长过程中,儿子两次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都是黑乎乎的;③父亲进小木屋时,“长舒了一口气”,表明他心里一直没有底。
20.示例①沉着镇定。面对困境,父亲并没表现出惊慌,而是一直安慰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②充满智慧。迷路后,父亲用善意的谎言“前面有灯光”激励着儿子跟着他走出森林。③乐观坚强,有担当,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当儿子陷入巨额债务危机时,父亲卖房帮儿子走出困境。
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在成长中的引领作用,如一盏灯,照亮并温暖儿子一路前行。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2.“我”教育儿子要学会分享,后来被儿子“教育”要与朋友分享好酒;“我”想和3岁的儿子分床睡,因儿子反悔而妥协;“我”买了泥鳅疏通下水道,看到儿子关心泥鳅的命运后告诉他真相;“我”冤枉儿子偷拿了桌上的50块钱,在狗窝找到钱后给儿子平反。
23.突出“我”教育儿子、安抚儿子的良苦用心,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儿子相信“我”善意的谎言,侧面烘托出了他心灵的纯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4.(1)示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压好被子”“悄悄地离开”“定好闹钟”等细节表现了“我”怕惊醒儿子且怕他发现“我”半夜溜走的心理。
(2)示例一: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冲到”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儿子想要养泥鳅的急切心理以及不能见到泥鳅的伤心、对泥鳅的担忧。
示例二: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泥鳅下班了”“天黑了,它看得见吗”等充满童真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儿子想到马上见到泥鳅的开心以及对泥鳅的担忧。
25.示例一:我赞同本文主题是表现儿童的纯真。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子因害怕掉牙而愿意分享零食、因继续换牙而满腹委屈、相信疏通管道的泥鳅还能下班回来、被爸爸冤枉
后要打爸爸屁股等事情,显得天真无邪,表现了儿童心灵的纯真。
示例二:我赞同本文主题是表现父爱。文章在选材方面精心选取了“我”想尽办法让儿子学会跟别人分享、在他因掉牙而伤心时表扬他是个大方的孩子、决定和孩子分床睡后又细心照料孩子等事情,表现出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孩子幼小心灵的呵护,这都是父爱的体现。
示例三:我赞同本文主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滋养的。文章不仅用大量笔墨写了“我”滋养儿子的事情,如教育儿子要学会分享,引导儿子分床睡,学会独立生活;还写了很多儿子滋养“我”的事情,如让“我”分享好酒给朋友,关注弱小生命的命运,让“我”意识到孩子和父母之间是平等的。这些共同体现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相滋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