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各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各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9 22:12:44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16 猫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折,厘清文章的结构。(重难点) 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有的长得很好看,是猫中的美少女;有的很萌,非常讨人喜欢;还有的猫很有趣,常常惹得人捧腹大笑。你喜欢这些猫吗 你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然而,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猫,它们长得不是很漂亮,性格也不活泼,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你还喜欢它们吗 还愿意跟它们一起玩耍吗 我看到有些同学沉默了。大作家郑振铎,他家也曾养过小猫,他又是如何对待不同的猫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猫》,体会作者养猫的欢乐与悲伤。
1.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3.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逗乐(dòu)      一缕(lǚ)
妄想(wàng) 相称(chèn)
郁闷(yù)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冤枉(yuān)
怅然(chàng) 消耗(hào)
预警(jǐng) 诅骂(zǔ)
懒惰(duò) 乞丐(gài)
虐待(nüè) 叮嘱(zhǔ)
悲楚(chǔ) 芙蓉鸟(fú)(róng)
畏罪潜逃(qián)
(2)解释词语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胡乱、随意地做出判断。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一)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文章,感知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明确: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从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 “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性情 很活泼 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会爬树,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在家中 的地位 很受喜爱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不被大家所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 病死 丢失 死亡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 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二)深层探究
  默读课文开头至第14段,小组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第一只猫的外形和性情
明确: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刚来时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愿理会。
2.家里的人对第一只猫的态度怎样 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3.第一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有一缕的酸辛。
4.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5.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第二只猫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等。
6.第二只猫的结局怎么样 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大家都不高兴,三妹“很不高兴”,“我”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郑振铎,积累了不少的词语,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地位、结局。重点分析了前两只猫,下节课咱们再来具体分析第三只猫。

第一只——喜欢——病死
第二只——更喜欢——丢失
第三只——不喜欢——死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折。(重点) 2.品味语言,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难点)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重难点)
同学们,前两只猫都遭遇了不幸,此时又有了第三只猫的到来。不同于以往的两只猫,第三只猫的到来似乎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在大家眼中这只“可厌”的猫,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1.合作探究
  指名朗读第15—34段,然后具体分析第三只猫。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不幸随之而来,猫被冤枉的“罪名”是什么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3)“凝望”是何意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明确:目不转睛地看。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被寒冷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 是谁咬死了芙蓉鸟 根据是什么
明确:不准确。是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 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比起对于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愧疚。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8)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发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9)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
明确: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讨人喜爱的样子。“滚来滚去”用语准确,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小猫的活泼可爱,表达了“我们”对猫的喜爱之情。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一二小时”这个数量词表示时间有点长,可是“我”“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表达了“我”对第一只猫的宠爱与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3)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第三只猫的可怜与在家中若有若无的地位,表达了对第三只猫的冷漠与厌恶。
(4)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自己残暴行为的后悔,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死去的难过、悔恨。
3.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养猫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结局,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尾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
(3)鲜明的对比。
前面写了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也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1.前两只猫真的“幸福”吗
提示:不幸福。活着,玩偶地位;失踪,了无牵挂;死去,可以替代——同样的悲哀。
2.从这个事件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
角度提示:家人对猫的不同态度;“我”处理事件时的态度;人类与猫的强弱对比;“我”过后的反思。
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认识了三只小猫,了解了三个故事,作者对小猫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造成了小猫三种不同的命运。如何避免第三只猫的悲剧再次发生 如何让我们都能心怀坦荡地面对人生路 同学们,老师想对你们说:凡事要公平公正,对人对事莫要心存偏见与私心。


17 动物笑谈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重点) 2.欣赏精彩语段,学习文中准确、严谨而又传神、生动的笔法,体会行文活泼又不乏幽默的特点。(重难点) 3.感受劳伦兹对动物、自然的挚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重点)
同学们,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板书课题)
1.走近作者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有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2.交流背景
劳伦兹作为一名狂热的动物行为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动物行为,他与动物交谈,与动物亲密接触,即便是鱼缸里的鱼,也能成为他的交流对象。劳伦兹试图彻底还原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为我们呈现一个至美至真的动物世界。
3.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嗔怪(chēn)    哺乳(bǔ)
羞怯(qiè) 匍匐(fú)
温驯(xùn) 俯冲(fǔ)
孵卵(fū) 怪诞(dàn)
余晖(huī) 柠檬(ménɡ)
鹦鹉(yīng)(wǔ) 禁锢(gù)
滑翔(xiáng) 蹒跚(pán)(shān)
虐待(nüè) 咒骂(zhòu)
神采奕奕(yì)
(2)解释词语
嗔怪:对人表示不满。
需索:索取,求取。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迫不及待:急迫得无法再等待。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一找本文的中心句。
明确: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
2.梳理课文结构,并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我”在研究动物时发生的趣事,领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9段):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
第三部分(第10—19段):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
(二)深层探究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快速默读课文,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
1.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了
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在和有高度智慧的鸟或哺乳动物打交道的时候,常常需要不顾自己的尊严。
2.文中多次提到“我”的疯,你怎样理解“我”的疯
明确:“我”专注于动物行为的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我”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其实“我”的疯正好体现了“我”对动物研究的疯狂、执着与忘我的精神。
3.作者和小鸭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明确:(示例)小鸭出壳后,“我就学着母水鸭的叫声,不停地唤着它们。”“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我”和小鸭们打成一片,成了小鸭们的朋友。
4.可可由“我”养后有什么变化吗 你从这些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开始时不敢随意行动,坐在树枝上想飞却又不敢飞;后来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变化过程:饱受禁锢——想飞却又不敢飞——克服心理障碍——活泼而又神采奕奕)
  这是因为“我”对动物的尊重与爱,把它们视为平等的朋友,使它恢复了本来的面貌。
5.可可的“恶作剧”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恶作剧,作者是什么态度 你认为可可做这些趣事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1)把父亲衣服上的扣子全咬掉了,并且分类排放。表现了可可的可爱与聪明,让人忍俊不禁。
(2)模仿母亲织毛衣的样子把毛线缠绕在柠檬树上。再次表现了可可的聪明。
作者的态度:表现了对可可的喜爱与赞美。
原因:作者与可可的友好相处,使得可可与作者建立起了真诚的互信。
用意:可可的“恶作剧”反映了它和作者一家的关系很亲密,可可给作者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描写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6.品味语言
(1)等我一旦站起来试着带它们走,它们就不动了……因此,为了要它们跟着我,我不得不蹲着走,这自然颇不舒服。
赏析: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份”,与动物们打成一片。
(2)要是这时我不继续叫唤,它们就要尖声地哭了。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
赏析: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小凫,以人的心理来揣测小凫的行为,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些小动物。
(3)那个星期天,当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
赏析: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蹲”“爬”“叫”等动词写出了“我”扮演小鸭子母亲的艰辛。“暗自得意”写出了“我”成功指挥小鸭子的自得之情。“脸色煞白”属于神态描写,写出了园子外的人的惊讶、惊恐之状,突出表现了“我”当时行为之怪诞,从侧面衬托出“我”做试验时的专注、忘我。
(4)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赏析:“弯”“蹒跚”“抓”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可可的“恶作剧”的愤怒之情和他的可笑之状。
(5)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赏析:“咬住”“飞”“打开”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可可叼着毛线飞的情景。
7.探究主旨
(1)为了探求真理,作者不惜放下人类“高贵的身份”与动物打成一片,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明确: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对此具有忘我精神、献身精神,专注于科学研究。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叙写自己与水鸭子、鹦鹉打成一片的相关趣事,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忘我的科学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3)你从作者身上发现了什么 你又受到了哪些启发
明确: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份”,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
由此看来,科学工作者不但要承受科学研究的艰苦劳动,还要能忍受人们的误解,这是尤其难能可贵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工作的艰辛,认识到打破世俗观念需要极大的勇气。这一切需要热爱与爱心、洒脱与旷达的胸怀才能实现。
8.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诙谐有趣。
本文不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平实枯燥,而是语言生动,诙谐有趣。文中既有水鸭子怎样辨别母亲的科学知识,又有作者亲自扮演水鸭子的妈妈而体会到的辛苦。当水鸭子的妈妈必须时刻不停地叫唤,否则,“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劳伦兹这样调侃。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凫跟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憨态可掬;“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引用布什的诗句,佐证了劳伦兹关于水鸭子靠声音来辨认母亲的结论。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自然、亲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话题:我是小小博物学家。博物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态度。每个人只要热爱大自然,就是博物学家。法布尔和康拉德·劳伦兹都是有名的博物学家,他们都喜爱动物。我也是一个博物学爱好者,发自内心地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展示图片)。我相信同学们也是一个个小小的博物学家。我想请几位同学说说自己对动物的感情或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认识。
学生展示(略)。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作者在观察水鸭子和鹦鹉等动物行为时发生的笑谈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都不能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




18 狼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重点) 2.了解作者及作品,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重难点) 3.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同学们,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狼,险些被它吃掉,幸亏有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户又遇见了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板书课题)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其作品:“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简介作品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聊斋志异》代表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3.读准字音
缀行甚远(zhuì)     并驱如故(qū)
屠大窘(jiǒng) 积薪其中(xīn)
苫蔽成丘(shàn) 眈眈相向(dān)
目似瞑(míng) 狼亦黠矣(xiá)
前狼假寐(mèi) 止露尻尾(kāo)
(一)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听读后试读,注意体会诵读的语气节奏。
诵读提示:第1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2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之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3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僵持局面。第4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读——其实是为高潮蓄势。“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末尾两句是结局,写屠户的心理状态,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多媒体显示: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重点词语
(1)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2)一狼仍从(跟从)
(3)顾野有麦场(看,视)
(4)弛担持刀(解除,卸下)
(5)意暇甚(从容、悠闲)
(6)屠暴起(突然)
(7)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一词多义
(1)以(把)
(来)
(用,用来)
(2)其(代指麦场)
(代指柴草堆)
(代指屠户)
(代指狼)
(3)前(前面)
(上前)
(4)意(神情、态度)
(想,打算)
(5)敌(攻击)
(敌方,文中代指屠户)
3.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
(3)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5)止增笑耳(动词用作名词,笑料)
4.文言句式
(1)一狼得骨止(省略句。省略数词后面的量词“只”)
(2)顾野有麦场(省略句。“顾野”前省略“屠户”)
(3)投以骨(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以骨投之)
5.文意理解
(1)四人为一组,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在翻译过程中,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地方。
(2)全班交流,各小组说说自己组内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他小组来回答,其他小组解决不了的困难,由教师来指导。
(3)指定多名学生翻译。
(4)教师总结,展示译文。
  译文:有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它们)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很为难,担心前后遭受它们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它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深层探究
1.复述课文
要求:用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复述,记叙文的六要素要齐备,合理添加人物的心理描写。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明确: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3.《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明确:叙述故事:屠户卖肉晚归,两狼跟踪而来(遇狼)——屠户投骨,两狼依旧紧跟不舍(惧狼)——屠户倚薪对抗两狼(御狼)——狼施诡计,被屠户识破,击毙两狼(杀狼)。
发表议论:议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蒲松龄,疏通了文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记叙了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课下大家要注意熟读课文,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根据记叙的顺序和结构,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在记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重难点)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难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揣摩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板书课题)
小组互助合作,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 他是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明确:屠惧、投以骨。
2.狼得到骨头后的表现怎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明确:“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3.屠户奔靠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时狼的表现怎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明确:“一狼径去”,看似无意攻击,实则声东击西。企图前后夹击,置屠户于死地。“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闲无事,实则暗施毒计,表现出其狡诈的本性。
4.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明确: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企图前后夹击,“其一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诈。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狡诈中透露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5.作者是如何刻画机智勇敢的屠户这一形象的
明确:作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屠户形象,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屠户在看到有两只狼盯住了自己,且跟从了好长一段路时,内心充满了惊慌与恐惧,他不愿意惹是生非,于是,“投以骨”“复投之”,一再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但狼步步紧逼,屠户在“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的情况下感到十分窘迫。此时,屠户对狼的本性有了新的认识,对狼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于是选好有利地势,“弛担持刀”,决心拿起武器同狼搏斗。最后,他抓准时机,主动出击,杀死了狼。从妥协退让到被迫御狼,再到主动出击,屠户的勇敢性格逐渐显露出来,在他身上体现了人的机警与智慧。在“骨已尽”而狼“仍从”的境况下,屠户终于看清了狼贪婪的本性。他首先占据有利地势,拿起屠刀准备出击。在狼“目似瞑”的一刹那,“屠暴起”,勇敢地杀了它。杀了这只狼后,屠户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转视积薪后”,又将企图从背后偷袭的另一只狼杀死。勇敢为智慧增添了亮色,智慧加重了勇敢取胜的砝码。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屠户最终战胜了恶狼,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赞颂了人的智慧与勇敢。
6.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残、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7.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明确:《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都是讽喻社会的黑暗、腐朽势力的,从作者写这部书主要是批判现实、表达思想这一主旨来看,“狼”讽喻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
8.《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9.默读全文,思考本文的写作特点,合作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明确: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本文篇幅较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上的变化。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残;“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抱着侥幸心理,对狼的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狼一再妥协退让;“窘”字写出了屠户困迫的处境,在危急关头,屠户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弛”“持”两个动词,写出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暴起”“劈”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讨论:从全文的表现倾向看,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贪婪、凶残和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明确:(示例)本文的中心线索是屠户,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
①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
②行文。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
③结尾。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狼”。
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是赞扬屠户的勇敢机智。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文言文并不难懂,关键在于多读,多看。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另外,本节课同学们的片段写作完成得很好,平时要学习把所见的美文的写法运用于自己设置的相似情景中进行写作,把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起来。

屠户两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