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孝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23:47:22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通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诚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日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迭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老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国:选泽性必修1第1至6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职位世代沿袭,
事事听命于家主。然至卷秋时期,家臣可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逐渐发展成“执国命”
的“陪臣”,且家臣屡叛其主,出现“大夫专诸侯”、“家臣专大夫”的现象。这一变化
A.促使诸侯争霸向兼并战争转变
B.体现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表明贵族内部未形成严密等级
2.唐贞观三年,设立宰相共同议享机构一政事堂。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执行主席(轮流担任)
于政事堂主持讨论,讨论结束后稳书协助“执笔”,综合整理成诏救文书。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
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须行生效。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
A.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趋势
B.侵夺了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力
C,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
D,折射出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
3.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早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
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
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4.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不平在教皇的支持下登上王位,而后不平把罗马周边地区献给教皇:
12世纪末,英诺森三世任教皇后,提出日月论,设立两大尊位,较大的主管灵魂,较次的主管
肉体,二者分别代表教皇、君主的权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
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这反映出在中世纪
A,教皇统治面临内外隐患
B.西欧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C.封建制度孕育民主政治
D.世俗王权呈现加强趋势
5.独立战争后,美国国会和总统因为争夺对战败州的处置权而在法律上进行了辩论,民主党约
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骨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得干预。而美国国会为了
【高二10月月考·历史第1页(共6页)】
242075D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宗法分封制。根据材料“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职位世代沿袭”
“可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执国命’的陪臣”“家臣专大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
同姓、异姓都可以作为卿大夫之室的私属家臣,在血缘与政治的作用下家臣对家主忠心不二。春秋时期,诸
侯争霸,卿大夫势力增强,促进了家臣权力的扩展,家臣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
“执国命”的“陪臣”,家臣屡叛其主,折射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故选B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
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分封制促使贵族内部形成严密等级,春秋时期贵族等级秩序遭到了破坏,D项说法
有误,故排除
2.C考查唐朝政治。根据材料“设立宰相共同议事机构”“执行主席(轮流担任)于政事堂主持讨论”“必须经政
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事堂的
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并对皇帝政令具有一定制约作用,这有助于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故选C项。
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强化”,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政事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皇权
滥用的作用,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君主专制受到极大挑战,故排除D项。
3.A考查明朝政治。根据材料“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之后逐
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材料并未反
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B项;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
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故排除D项。
4.D考查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根据材料“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不平在教皇的支持下登上王位,而后不平
把罗马周边地区献给教皇”“提出日月论,设立两大尊位,较大的主管灵魂,较次的主管肉体,二者分别代表教
皇、君主的权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
国国王的御用工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世纪教权的衰落和世俗王权的强化,故选D项。
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等级森严”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民主政治”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
5.C考查美国政治。根据材料“民主党约翰逊总统认为对战败州的处置属于总统专属权力,各州包括国会不
得干预”“拒绝南方各州代表加入,国会还以总统违反《任期法》进而弹劾.总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一事件体现出美国政治运行中的权力制约原则,故选C项。“两党政治的弊端”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
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权力的制衡,并未体现“总统与国会之间的权限不明”,故排除B项;D项材料并未反
映,故排除。
6.A考查民国初年的政治。根据材料“实行的是总统制,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改总统制
为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附署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独裁,捍卫民主共和,故选A
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
7.D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权建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这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故选D项。“三三制”原则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土地革命”材料
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扩大”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项
8.B考查新中国政治协商。根据材料“协商本身包括必要的妥协和等待”“如果没有同有关的党外人土进行充
分的协商,宁肯慢一点作决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是为了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决策的科学
性,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并不是中央这一做法
的出发点,故排除。
9.A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榷法不宜过多”“诚国门之税数十种,(税)钱不满三十者蠲之”“运货至边易
转勿税,石炭至京不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
入,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我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B项并不是这些举措的
目的,故排除: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
除C项;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
10.B考查维新变法。根据材料“(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
量其是非对错”“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强调孔子改制的重
要性,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故选B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
映的主旨,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理性反思”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11.C考查改革开放后国家的行政改革。根据材料“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非常
设机构由85个减少到26个”“2008年,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7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2013年,除国务
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为实现简政放权,要求
国家进行行政改革,故选C项。中国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项与
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在开展,并没有基本实现,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基
本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
【高二10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2075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