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 《登高》
1.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列词语中加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潦倒(liáo) 多财善 贾(gǔ) 传记(zhuàn) 杳无音信(miǎo)
B. 双 鬓(bìng) 前后相 属(zhǔ) 伺候(cì) 洁身自 好(hǎo)
C. 萧条(xiāo) 人才 济济(jì) 静 谧(mì) 博闻强 识(zhì)
D. 混 淆(xiáo) 渚清沙白(zhǔ) 徜徉(cháng) 稳操胜 券(quàn)
2.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 主人下马客在船 B. 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秦时明月汉时关 D.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杜甫以诗酒为伴,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下列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教育部将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要求签订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依据。
B. 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 平民文化的重新崛起,不仅会对我国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大有裨益,更会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D.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5.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 “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 “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 “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6.阅读《登高》回答问题,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 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摘编自《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知识的半衰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B. 只有注重思维锤炼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毕竟知识的深度比知识的广度更重要。
C. 学习知识应该粗中取精,去伪存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
D. 肩负建设祖国的使命,进而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需要青年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例举了详细的数字,具体地阐明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
B. 文章以古人“书不多、诱惑少”反做出更大的成就为事实基础,提出要重视学习深度。
C. 文章先从知识的宽度、深度谈起,再谈卓越见识的形成,是因为形成见识的前提是知识的宽度与深度。
D. 文章在论述增长知识与见识的意义时,希望学生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情怀。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半径扩大,就会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B.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将知识学懂弄通,在当代从容不迫,只能靠自己。
C. 回顾历史,从近代化早期到今天,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有天下观的英才。
D. 学生知道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也就等于具备了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王英,字时彦,金溪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帝察其慎密,令与王直书机密文字。与修《太祖实录》,授翰林院修撰,进侍读。
二十年,扈从北征。师旋,过李陵城。帝闻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视。既至,不识碑所。而城北门有石出土尺余。发之,乃元时李陵台驿令谢某德政碑也,碑阴刻达鲁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异日且以为己地,启争端。”命再往击碎之。沉诸河,还奏。帝喜其详审,曰:“尔是二十八人中读书者,朕且用尔。”因问以北伐事。英曰:“天威亲征,彼必远遁,愿勿穷追。”帝笑曰:“秀才谓朕黩武邪?”因曰:“军中动静,有闻即入奏。”且谕中官勿阻。立功官军有过,命勿与粮,相聚泣。以英奏,复给予。仁宗即位,累进右春坊大学士,乞省亲归。
宣宗立,还朝。是时海内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与诸学士谈论文艺,赏花赋诗,礼接优渥。尝谓英曰:“洪武中,学士有宋濂、吴沉、朱善、刘三吾。永乐初,则解缙、胡广。汝勉之,毋俾前人独专其美。”修太宗、仁宗《实录》成,迁少詹事,赐麒麟带。母丧,特与葬祭,遣中官护归。寻起复。正统元年命侍经筵,总裁《宣宗实录》,进礼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镇。时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许。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明年进南京礼部尚书,俾就闲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赐祭葬,谥文安。
英端凝持重历仕四朝在翰林四十余年屡为会试考官朝廷制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铭志碑记者不绝性直谅好规人过三杨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后累官四川按察使。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狱。英上疏待罪。宥不问。
(2)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11.王英七十岁时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不许”的原因是什么?
1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③,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后主:指三国时蜀国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还:仍然。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
13.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 颔联从登楼所见景色写起,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图。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4.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张舍人之江东》中,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
B.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棹”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之景。
C.《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D.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入诗人的深情厚谊。
16.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高》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冷暖色调渲染而成的充满意境的图画。
B. 《登高》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萧萧木叶,俯视滚滚江水,表达着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C.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是写岳阳楼的壮阔意境、浩大气势的名句。
D. 作者“凭轩涕泗流”是因为心忧“戎马关山北”且“亲朋无一字”,在“老病有孤舟”的映照下,一个贫病交加中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诗人形象跃然眼前。
18.《登高》颈联和《登岳阳楼》首联都从时空角度写作,但略有差异,所蕴含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D;2、B;3、C;4、B;5、B;6、D;7~9、B、B、C
10~11、(1)十二年,王英的儿子按察副使王裕因犯罪入狱,王英上奏等待治罪,(皇上)宽恕了他不再问罪。
(2)希望陛下能怜恤我愚拙的诚心,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希望祖母刘氏能够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
、王英才华出众,政绩突出;皇帝器重他。
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做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13~14、A、①首联写春日登高所见,一片花团锦簇,但是联想到自身漂泊的处境,不禁充满了客居他乡的伤感。②“万方多难”“西山盗寇”相侵,战乱频繁,因家动荡。作者忧因忧民,为家国前途而伤心。③尾联用后主与诸葛亮的典故。一方面感慨君主无道,任用奸佞。不由得伤心;另一方面自己空有才华,难遇明主,理想抱负难以实现,因此伤心。
15~16、A、《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送严士元》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懑之情。
17~18、A、《登高》颈联时空纵横(诗人置身广阔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中),以“万里”点出空间,以“百年”对出时间,从时空纵横两方面着笔,将“常作客”和“独登台”的情感交汇,写出浓烈的异乡飘泊、残生多病的悲凉情感。
《登岳阳楼》首联在今昔对照(诗人在同一空间想象不同时间),时空交错中写诗人昔闻洞庭盛名向往已久却到如今才得以登临,在看似如愿以偿的喜悦中,实际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忧民伤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