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07: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调动语言实践,分析烛之武说辞,在对话情境中品味春秋时期外交语言艺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主动探索语言表达中的逻辑,在合作中进行思维碰撞,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建构思辨分析能力,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自由评价和鉴赏,辩证把握烛之武的形象,提升发展审美情趣和能力。
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全文学习,进一步拓展对《左传》的认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分析鉴赏烛之武劝说之辞。
教学难点:辩证探究烛之武的形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引导点拨 科学探究
学 法: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辩证思辨 多元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秦伯晋侯因“利”而攻郑。烛之武以一己之身说退百万雄师,他是不是逐利之人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探究“说辞”之美
上节课我们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化知识,梳理了重点字词和句式,围绕“退”字展开全文讨论——为何退、如何退、退如何——完成了课文的脉络梳理。
任务一:大家知道,烛之武不但让秦晋相继退军,而且还多了一个强大的盟友。退秦时说辞只有简短的125字。试着细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魅力在哪里,那些地方最能打动秦伯让其退兵;如果让你去“游说”,你会采取怎样的方法使秦伯退兵。
(自主分析,层层探究,深层思考、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烛之武之“美”——凝练突出、含义丰富
示之以弱:开门见山、坦言知亡,用情打动、消除戒备。
晓之以害:越国鄙远不可取,焉用亡郑而陪邻
诱之以利:舍郑结盟,共存共赢。
施之以间:公元前650年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派人帮助夷吾,返晋后夷吾做了国君,即晋惠公。夷吾许诺将晋焦、瑕二地划给秦国,以作酬谢。但返晋后就设版筑城,对抗秦国。晋君背信弃义,如若与之共事,绝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醒之以危:晋欲壑难填,向东开疆拓土,强大之后,恣意向西,那么秦国便首当其冲。
处处站在秦国利益角度,层层深入,句句要害,打动秦国。
你去退秦,又当如何作为?
三、合作共研、深入探究——品评“人格”之正
任务二:烛之武以“利”说秦,他是逐利之人吗,如何看待烛之武这个人。
明确:烛之武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君子。烛之武之“利”,是国家利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国家危亡之秋,面对大义,烛之武放下了对郑伯不能识人用才的抱怨,依然挺身而出,孤身入秦,英雄之举,可歌可泣。
烛之武是一位令人佩服的辩士。面对强秦,他洞若观火,口悬河汉,舌撼山岳。
烛之武是一位令人心酸的勇士。《东周列国志》记载:“年近七十,职仅圉正,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歩”。这样一个须发的老者,夜缒而出,拄着拐杖,孤身入秦营,视死忽如归。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出他特有的坚毅与沉稳,他把最朴素的爱献给了国家。
四、思辨建构、联系当下——积淀文化传承
任务三:从今天的角度辩证地看,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等到70岁郑伯请你才出山吗?他的性格是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预设:烛之武有满腹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不被重用。和郑伯不重视人才有关,也和他自身的清高和孤傲有关。新时代的我们朝读诗书、暮修人伦,展翅而上九万里,焉用好风频借力。生遇其时,应志存高远,有才必施,有策必献,不待佚之狐之荐,更不会如诸葛孔明等皇叔之三顾草庐,以鸿鹄志,上九万里!
任务四:我们能从烛之武的身上学到什么。
预设:疫情肆虐时逆风而行、白衣执甲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了国家利益执着倔强、永不服输的企业家任正非、孟晚舟父女等等。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骨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五、课堂总结及作业
天下之事以利合着必以利相离。秦晋同盟的瓦解正基于此。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向烛之武一样,把义作为我们的终极人生追求,把最清澈的爱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任务五:站在今天的角度,如果“感动中国”栏目让你做推荐评委,你会把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奖颁给烛之武吗?如果不颁给他,请陈述你的理由;如果颁给他,请写出颁奖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