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07:35:50

文档简介

2023 年广西三新联盟高二 10 月联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答案】C
【解析】荀子认为“礼义”是制定法度的基本依据,提出了“非礼无法”的思想,据题干“明礼义以化之,起法
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可知是指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
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罚来禁止人们犯罪。这体现了荀子“倡
导礼法并施”的思想,C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排除 A项;荀子突破了传统儒家只重视“礼”
“仁”的思想格局,在治国策略上也改变了“德主刑辅”的传统,对于违礼的惩戒也打破了只按传统习俗柔性
对待的方式,将“法”融入礼之中或将“礼”提到法的位置上,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排除 B项;D项属
法家思想,排除。
2.【答案】C
【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不符合史实;可知这一现象的盛行可使被任用的属官与地方
主官之间形成一种私恩关系,从而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最终威胁中央集权,也表明官僚体制存在隐患,
故 D项错误,C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得知五德历运说是表明王朝正统身份的重要依据,北魏孝文帝依五德历运说以水德直
接承西晋,表明其直接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D项正确;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是根本而非直
接目的,排除 A项;材料不能说明孝文帝采用五德历运说的直接目的是减少改革中面临的阻力,排除 B
项;孝文帝采用中原王朝盛行的五德历运说,可以看出中原政治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强了其对汉
文化的认同,但这是影响而非目的,排除 C项。
4.【答案】B
【解析】王安石变法特置专司“直奏行之”,有利于提高变法施行效率,B项正确;特置专司未必能减少政
府决策失误,排除 A项;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变法并未改变中枢决策方式,排除 C项;变法中增设新
机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D项。
5.【答案】C
【解析】泉州地区很多农民种植甘蔗经济作物,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说明当地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 A项;当时泉州地区的农业依然是传统小农经济,
并没有完成转型,排除 B项;材料未提及扩大耕地面积或种植高产作物等缓解人地矛盾的措施,排除 D
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总以经术深湛,史学渊博,通达时务,切于实用者为准”,可知清政府在科举改制中强
调以“经术”“史学”为主,同时考虑了“时务”“实用”,说明在科举改制中仍延续中体西用理念,D项正确;材
料强调“经术”与“时务”并举,排除 A项;注重“时务”“实用”一定程度上利于西学传播,“极大促进”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 B项;材料未提及“制度革新”相关内容,排除 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13~1918年也就是一战爆发期间,英法对华货物输出总值和指数总体在
减少,这是由于列强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际局势影响了对华贸易的发展,故选 A。民族资
本主义的困境包括资金少、起步晚、轻重工业畸形发展、受到多重压榨等,材料只能体现民族资本主义
迎来了短暂春天,不能体现彻底摆脱困境,排除 B。南京国民政府到 1927年才成立,当时推行兴办实业
政策的是南京临时政府,排除 C。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并非主动退出中国市场,而是由于战争被迫放松
了经济侵略,排除 D。
8.【答案】B
【解析】竹枝词主要描写了以下史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获得,政治形势又变得混乱不堪。
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近代共和制的曲折发展,象征着民主共和的法律、总理、内阁与象征着专
制的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形成激烈对抗,故选 B。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只是该竹枝词反映的表面现象,
1
{#{QQABbQSEogiAAAJAAAgCUwHyCEKQkBCCCKoGhBAIIAAAgANABAA=}#}
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A。材料只是反映总理内阁更换频繁,并没有提及内阁取代总理的权力,排除 C。
临时约法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也只是表面现象,追究内在实质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排除 D。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 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
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因此农民的生产学习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主要发生在
1953-1956年,而材料时间点在 1952年,排除 B、D。我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 20世纪 80年代,而 1952
年年底刚刚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的生产力尚不足以快速且彻底地解决温饱问题,排除 C。
10.【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烫发项目花费的前后对比,在 80年代以前是一个奢侈项目,但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没
钱美”的问题,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后人民经济水平提高,有更多金钱追求爱美,故选 D。发达地区引领
爱美潮流不是“全民烫头”现象的主要原因,光有潮流引领还不够,深层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排除
A。影响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基础的问题,排除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
在 21世纪初,排除 C。
11.【答案】D
【解析】题干主要述及古雅典政治竞争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 D选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雅典民
主政治的发展程度,故 A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的是政治竞争的表现,没有体现政治竞争的影响,
故 B选项错误。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完全相同,故 C错误。
12.【答案】A
【解析】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的的开展提高了劳动阶层的工资收入,使英国劳动阶层的消费观念
发生改变;同时,工业革命也增强了世界市场的联系,消费品种类大大丰富,故 A选项正确。B选项和
C选项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新航路的开辟在 16世纪前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D选项。
13.【答案】B
【解析】《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得因政治原因被革除公职,不得参加政党的竞选活动”,主要体现文
官中立原则,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故 B选项正确。文官中立无法保证文官终身任职,故 B选项错
误。题干没有体现文官职权范围扩大,故 C选项错误。文官中立原则与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无关,
故 D选项错误。
1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认为中国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并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达到很高水平”
可见伏尔泰高度赞扬中华文明,赞扬中国政治开明、完备的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他倡导
开明君主制,宣扬政治改良,伏尔泰对中华文明的研究目的在于宣传启蒙思想,因此伏尔泰对中国文化
的推崇意在借助中国文化传播理性思想,推动欧洲社会思想的进步,故选 B项。题目中仅提及伏尔泰的
观点,不能代表“欧洲学者广泛认可”,排除 A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属于封建专制
制度,“移植”表述不准确,排除 C项;材料仅提及伏尔泰对于中华文明的观点,并未反映中西文化在碰撞
交融中发展,排除 D项。
15.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阐述的是杰斐逊设计的民主政治措施,即分立政府权力,实现权力制衡,旨在避
免权力过于集中,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选 C项。题干材料主要围绕对政
府公共权力的制衡,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效率,故 A项错误;杰斐逊的设计中,各级政府和联邦与地方
之间都存在权力的分立和制衡,这导致中央政府的权力相对较弱。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而非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 B项错误;杰斐逊的设计主要关注权力的分立和
制衡,并未涉及到全国的法律体系的完善,故 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一位无产阶级工人代表站在俄国的版图上,手挥铁锤粉碎了地球上六分之一面积
的枷锁”,并结合《庆祝十月革命十六周年与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纪念》的期刊专号,可知这幅漫画意在
说明十月革命通过在俄国发动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了地球上的部分“枷锁”,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无产阶
级革命,故选 A项。漫画侧重于强调十月革命对世界产生的作用,而非表达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故排除 B项;漫画中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故排除 C项;D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2
{#{QQABbQSEogiAAAJAAAgCUwHyCEKQkBCCCKoGhBAIIAAAgANABA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2分)
(1)特点:基层的行政机构;总体数目稳定;职能完备;历史悠久。(任答 3点得 6分)
(2)变化:与近代民主政治结合;政府官治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县的行政地位提高。(每点 2分,任答 2
点得 3分)
原因: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每点 2分,任答 2 点
得 3分)
18.(14分)
(1)材料一是中央苏区民主选举的宣传画报,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中央苏区的民主政策及其宣传
方式,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3分)
材料二是研究中央苏区民主选举的学术成果,属于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苏区民主选举的流程、内容等
问题。(3分)
(2)影响:有利于提高广大工农群众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有利于推进苏区的民主政权建设,巩固苏维
埃政权;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经验。(1点 2分,任写 2点得 4分)
(3)政府文书、会议纪要、报刊杂志;回忆录;新闻照片;实物史料等。(1点 2分,任写 2点得 4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9.(14分)
(1)特点:法律至上;形成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立法司法独立;司法实践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强调保障个人权利。(3点 6分)
(2)观点: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都包含政治、经济的倾向。(2分)
看法: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启蒙思想影响下,西方法律体系逐渐
形成;(2分)其实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2分)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分)
20.(12分)
示例:
时期:1898年
阐述: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极大震撼了中
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
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裁并机构、精简人员,设立农工商总局,训练新式海陆
军、开办新式学堂,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但由于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
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变法失败。(12分)
3
{#{QQABbQSEogiAAAJAAAgCUwHyCEKQkBCCCKoGhBAIIAAAgANABAA=}#}2023年广西三新学术联盟高二年级10月联考
历小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谷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谷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通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策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荀子倡导“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义生而制法度。”进而提出“明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表明荀子主张
A.为政以德
B.德主刑辅
C.降礼重法
D.严刑峻法
2.辟除亦称“辟举”、“辟召”,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制度。东汉时期这一制度盛行,结果
在政治上出现“公卿牧守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
得不依托权门”的现象。据材料可知,汉代
A.根除了血缘政治的影响
B.征辟制度成为选宫主要途径
C.宫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
D.有效地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
3.北魏孝文帝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五德历运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上、木、
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北魏以水德直接承西晋的金德,此后,东西
魏都沿袭了这一德运次序。孝文帝采用五德历运说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减少改革中面临的阻力
C.增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D.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4.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制置中书条例司,以清中书之务。“凡所欲为,自条例司直奏行
之,无复龃龉。”王安石这一举措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提高了变法施行效率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5.明朝中后期《福建通志》记载:“泉州枕山负海…负山之民,垦辟硗确(十地坚硬贫瘠),
植蔗煮糖。地狭人稠,仰粟于外。”这说明,该地区
A.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完成转型
C.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人地矛盾问题得到缓解
高二10月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
6.1901年,清廷在《礼部、政务处会奏变通科举章程》中严伤奥试学臣及同考等官:“铜后闵
着,务当恶心评定,总以经术深湛,史学渊博,通达时务,切于实用者为准。”这说明洁末
科举改制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D.延续中体西用理念
7.下表是1913一1918年英、法两国输华货物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两:指数:1913-10)。
由此可知,当时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3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8
29.6
A.国际局势影响对华贸易的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彻底摆脱困境
C.南京国民政府鼓励民间办实业
D.英法决定主动退出中国市场
8.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北京近代社会的竹枝词“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
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描写了当时某一社会现象,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
B.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
C.内阁取代总理的权力
D.临时约法没有起作用
9.据陕西省西秦村1952年前的档案记载,“解放前村里有19户殷实富户占有大量房屋牲畜农
具,300多户贫穷农民耕种少量贫瘠地”。而1952年后当地村民回忆说:“村民们心齐得很,
大家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干活特别有劲儿。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A.生产关系调整刺激农民积极性
B.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农民收入
C.农民已经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D.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在80年代以前,烫发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是个奢
侈项目;80年代初政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
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
决了。新华社记者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全民烫头”
的年代(如右图)。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
A.发达地区民众引领爱美潮流
B.人们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982年的上海南京理发店
D.改革开放提高经济水平
高二10月联考历史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