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07: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学情分析】
本词是三单元第9课的第3篇词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作,在学习本词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并探究豪放派词作与婉约派词作的区别。学习本首词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和体会词人心中的愁情。基于此前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对古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已有一定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本词的叠词手法运用时,可适当给出思考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和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和体验感,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吟诵,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维发展与提升:联系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探究词人表达愁情的手法,理解和体会词人心中的愁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教学方法】
点拨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课前任务
完成预习:知人论世、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语
《毛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情感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魅力的源泉。“愁”是《声声慢》的主旋律,词人开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抒发心中的愁情呢?叠词手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叠词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探究叠词手法在诗词中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掌握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理解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重难点探究
1、知人论世
(1)思考问题:如果用12个字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可以用哪12个字呢?
(2)预设答案: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3)点拨:此时,易安正处在“中经丧乱”时期,她正在经历国破家亡、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
2、任务探究,叠词手法
(1)思考:开篇7组叠词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呢?
(2)预设答案
“寻寻觅觅”-动作-寻觅无果,迷茫惆怅
“冷冷清清”-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心情-愁苦凄凉
(3)点拨
①寻寻觅觅:寻觅,动词。词人在寻找什么?联系其时代背景,词人正处在“中经丧乱”时期,她在寻觅什么呢?可能是曾经与丈夫赵明诚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欢乐时光,也可能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社会生活,或是国家命运的前提。面对残破的现实和孤苦的生活。她的寻觅有结果吗?没有,寻觅无果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是迷茫、茫然的。(寻觅无果,迷茫惆怅)
②冷冷清清:这是从环境的角度写的,寻觅无果后发现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是冷清的,而现实的社会环境也是冷冷清清的。处境冷清,心境更是清冷。(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③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从情感的角度写的,当她处在一个冷冷清清的环境中,当她寻觅而不得时,心中便油然而生出一种什么情绪呢?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是无比的凄凉愁苦。(愁苦凄凉)
总结
开篇14字,不仅运用了叠词的手法,还从动作、环境、心情三个维度,层层递进,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3、任务探究,叠词作用
(1)语言上: 节奏感、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音乐美。)
(2)感情上: 层层递进,丰富并加强了心中的愁情(家愁、情愁、国愁)。同时,奠定了哀婉、愁苦的感情基调。
(3)形象上: 塑造了一个满含愁思、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女主人公形象,使描写的对象形象生动。
三、总结
这就是本节课探究的内容:叠词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体会词人复杂、深沉的愁情。
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寻觅,冷清,凄惨戚”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区别,反复吟诵,发挥合理的想象,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四、作业
针对《声声慢》中所运用的叠词手法,写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