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07:46:27

文档简介

项城三高 2023—2024 学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 I卷(选择题)和第 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
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到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
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
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
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
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
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
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
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
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
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
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
机包围,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底破产。(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
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 1948年 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
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
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展开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
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
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
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 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
清就把它认真地保存了起来。
20世纪 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了,楼上楼下、
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但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
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 90多岁的老人。
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
的笑声……
高二语文试题 第2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 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
皮泛白。
第 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月 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含热泪,写下了深情的记录
——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 3月 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
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
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
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
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高二语文试题 第3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
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
激情完全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
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引用蒋介石的密电内容,从正面写出了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B.材料一中习惯性地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二写张富清的搪瓷缸、住所、生活习惯,展现出其初心不改的党员本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的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感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
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以“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为观点,并引经据典,兼论古今,
透辟分析,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D.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
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3.下列事例中,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3分)( )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C.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伏洪水。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请结合材料,简要阐释“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4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4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5.《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
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阅读(18 分)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
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
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
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
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
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
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
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
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
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
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
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
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
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
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
高二语文试题 第5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
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
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
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
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
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
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
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
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
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
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
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
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迪马大叔听从唐 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 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高二语文试题 第6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 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
小说全文。
B.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
和怨气”等。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
迪马大叔的心理。
D.小说在塑造唐 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
富了小说内容。
8.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 分)
9.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
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丧不绝声,遂以存楚,不能勤苦,安能行此?曾子
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
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
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
楚伐陈,陈西门燔,因使其降民修之,孔子过之,不轼.,子路曰:“礼过三人则
下车,过二人则轼;今陈修门者人数众矣,夫子何为不轼?”孔子曰:“丘闻之,国
高二语文试题 第7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亡而不知,不智;知而不争,不忠;忠而不死,不廉.;今陈修门者不行一于此,丘
故不为轼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
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
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
足以全其节也。”
楚平王使奋扬杀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奋扬,使城父人执之以
至,王曰:“言出于予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
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贰.也;奉初以还,故遣之,已而悔之,亦无及也。”王曰:
“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重过也,逃无所入。”王乃赦之。
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鉏之弥晨往,则寝门辟矣,
宣子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寝,之弥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
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遂触槐而死。
(节选自《说苑 立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B. 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C. 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D. 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彰”字
含义相同。
B. “孔子过之,不轼”与“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轼”字含义相同。
C. “忠而不死,不廉”与“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廉”字含义相同。
D. “臣不佞,不能贰也”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含义相同。
高二语文试题 第8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楚陈之战后,孔子经过陈国,看到陈国降民在修城门,认为他们不智、不忠、不廉,从心
里鄙视他们,所以不肯按照礼仪致敬。
B.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劝他接受,曾子不接受,并
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孔子对此表示赞扬。
C. 奋扬接受楚平王的派谴去刺杀太子,他遵循楚平王当初“事建如事余”的命令放走了太子。平
王责怪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D. 上朝时间还早的时候,赵宣子就把朝服穿好了,鉏之弥被他恭敬的态度感动,认为杀他是
不忠的,又不愿失信于晋灵公,最终自杀。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2)晋灵公暴,赵宣子骤谏,灵公患之,使鉏之弥贼之。
14. 文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子路“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高二语文试题 第9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颜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
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有仁德。
(3)“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在许多古诗文中都有体现,从正面论述积累作用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_____________:反帝爱国、变法图强。
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使诗风_____________;更在于
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
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
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花团锦簇,你也_____________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
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
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
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
高二语文试题 第10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
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 3月 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铭刻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和第三人称“他”?请
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
“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背地而生,向上追寻阳光和空气;植物的根总是 ① ,
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而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站, ② ,植物的根和茎也就
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生长。这时,如果没有光照,植物的根和茎就会呈随机自由
生长状态,变成一团乱麻。但是在有光照的条件下,植物的茎会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根则会
朝着水分和营养充足的方向生长,那么, ③ ?研究发现,LED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
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
光源。
2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8个字。(6分)
高二语文试题 第11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秦诸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
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
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
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高二语文试题 第12页共 12 页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A【解析】 “正面”错,应是“侧面”。
2.【答案】 C【解析】 “以……为观点”错,材料三的观点是阐述“无我”的
内涵。
3.【答案】B【解析】 B项不符合材料三对“无我”的解释。
4.【答案】 ①长征途中的不畏艰难;②战争中的不怕牺牲;③和平年代的忠于祖
国,甘于奉献;④心中有民、一切为民的“无我”之境。
5.【答案】 ①选题(选材)准确。选取张富清这一时代英雄人物,颂扬时代英雄,
体现时代精神。②表现角度准确。再现战争的真实场面,让读者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展现今天的朴实生活,尽显其不改初心的精神品质。③细节描写具有感染力。如“行
军礼”这一细节,尽显一位军人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④标题
精当。“英雄无言”是对张富清老人战功显赫、深藏功名的高贵品质的高度概括。
6.A 7.C
8.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
唐 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
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
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
9.①符合人物形象。唐 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
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 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
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
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实际上是他
反抗的开始”错误。原文信息是“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
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
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
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
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
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
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可见修补的过程中迪马大叔还是很认真的,除了盛
怒、牢骚、抱怨,并没有显现出反抗来,所以选项中“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
于文无据。故选 A。
7.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 项,“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
大叔的心理”错误。文中说“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
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根据唐·罗洛的性格
推断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坛子而非怕伤害迪马大叔,再加上后文说“‘该死的东
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可见唐·罗洛性本恶,不可能怕伤害迪马大
叔。
10.【答案】B
【解析】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
恬贫穷,安能行此?句意:曾参连粗布衣服、乱麻絮成的袍子也不能具备,酒糟、
谷壳之类的食物、野菜清汤都不能吃饱,但不合道义他就辞去上卿的职位,不是安
于贫穷,怎么能做到这样?根据句式整齐一致原则,参照本句“未得饱”可以推断
“未得完”后要断开;参照其他句子“不能勤苦”“不轻死亡”可以推断“不恬贫
穷”要单独断开。
11.【答案】B
【解析】A项两个“彰”相同,都解释为“明显、显著”。B项第一个“轼”指行轼
礼,动词,古人立乘,扶轼表示敬意。“第二个“轼”为名词,指车箱前面供人凭
依的横木。C项两个“廉”都指“正直,刚直,品行方正”。D项都解释为“有二心”。)
12.【答案】C【解析】奋扬奉平王当初的命令放走了太子,后来也后悔这样做,可
也来不及了,后悔的是奋扬。
13. 【答案】(1)【答案】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
停下来的。
(2)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鉏之弥去杀害他。(得
分点:骤谏,屡次、多次进言;患,憎恶、厌恨;贼,名词作动词,杀害。一点 1
分,句意 1分。)
14. 【答案】①比干在快被处死时,规劝纣王更加忠恳;②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
山,但志向更加明显;③鉏之弥刺杀赵宣子时不愿不忠不信,选择自杀;④奋扬遵
循道义,不怕国君责难放走太子建并勇于回去复命;⑤孔子认为陈降民国亡而不智、
不忠、不廉,不能行义,因而看不上他们。(一点 1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子路说:“不能甘于辛勤劳苦,不能安于贫困穷乏,不能看轻死亡,却说自己
能实行仁义,我是不相信的。”从前,申包胥为救楚国站立在秦庭,痛哭七天七夜
不绝声,终于保存了楚国,不能够甘于勤苦,怎么能做到这样?曾参连粗布衣服、
乱麻絮成的袍子也不能具备,酒糟、谷壳之类的食物、野菜清汤都不能吃饱,但不
合道义他就辞去上卿的职位,不是安于贫穷,怎么能做到这样?比干在快被处死时,
规劝纣王更加忠恳;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但志向更加明显,不能看轻死亡,
怎么能做到这样?所以说读书人想要树立原则、推行道义,要不论艰难或容易,然
后才能实行它;立身于世显露名声,要不顾及利害,然后才能成功。
楚人攻伐陈国,陈国西门被烧毁,于是便命陈国的降民修理西门。孔子经过这
里,在车上没有手扶横木表示敬意。子路说:“按照礼节,在车上遇见三人经过时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就要下车,遇见两人经过时就要扶轼表示敬意。今天陈国修城门的人数众多,先生
您为何不扶轼表示敬意?”孔子说:“我听说过:国家灭亡却不知道,这是不智;
知道了却不斗争,这是不忠;忠于国却不殉死,这是不正直的。现在陈国这些修城
门的人,不能实行其中一条,所以我不用扶轼向他们表示敬意。”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鲁国国君派人前去送给他采邑,并说:“请以
此来置办衣物。”曾子不肯接受。使者返回,再次又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
“不是先生有求于人,而是别人奉送给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
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惧怕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人会对别人傲慢。即使国君赏赐我,
不对我傲慢,但我能不惧怕吗?”曾子最终没有接受。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曾
参的这些话,能够保全他的气节。”
楚平王命奋扬去杀太子建,还未到奋扬就派人告知了太子,太子出奔宋国。楚
平王召见奋扬,奋扬让城父的人捆上他到国都。平王说:命令出自我的口中,进入
你的耳内,是谁告诉太子建的呢?”奋扬回答说:“是我告诉他的。大王当初命令
我说:‘事奉太子建如同事奉我一样’我虽不才,也不能有二心。我奉当初的命令
来回禀,所以放走了他。后来也后悔这样做,可也来不及了。”平王说:“你敢来
见我,是为什么呢?”奋扬回答说:“接受派谴却未执行命令,大王召见又不来,
这是双重罪过。就是要逃跑也无处可去。”楚平王就赦免了他。
晋灵公暴虐,赵宣子屡次进言规劝,灵公厌恨他,派力士鉏之弥去杀害他。鉏
之弥早晨前往,看见赵宣子寝室的门打开了,赵宣子衣冠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
还早,便坐在那里打盹。鉏之弥退出来,叹息说:“不忘谦恭礼敬,是百姓的主心
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是不守信用,有其中一条,还不如
死了吧。”于是,他就头撞槐树而死。
15.【答案】C
【解析】“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是南唐金陵
的“王气”黯然而收。)
16.【答案】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
达了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
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
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每点 2分,意对即可)
17.(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焉(3)略 18【答案】贯彻始终/一以贯之 焕然一新 当之无愧
19.【答案】①以“我们”写后辈的感受,不仅侧面烘托出“你”作为文学先驱者、
引领者的辛劳付出和伟大;而且更能直接表达对“你”的敬意,有利于带入读者共
情。②结尾处用第三人称“他”,显得客观理性,和此处沉痛严肃的语境相契合。
③如单用第二人称“你”,行文难免单调呆板,不如多种人称结合富有变化感。
20.【答案】①“悲愤”“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它们比作“秋
风”,“夏日流萤”,或真实可感,或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②“感悟”“思考”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
堆积、点亮”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21.【答案】C
【解析】A项,“挑战”作动词用,有“考验”之意。B项,“挑战”作动词
用,有“竞争”之意。C项,画线句中的“挑战”和本项中的“挑战”均作名词使
用,有“困难、考验”之意。D项,“挑战”作动词用,有“斗争”之意。
22.【答案】①向地而生 ②没有了上下之分 ③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
光源”)
【解析】第一处,根据“向下扎入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可知,此处与前文
并列的句式“背地而生”内容相反,因此可填:向地而生。
第二处,根据前文“微重力环境”与后文“植物的根和茎也就失去了方向感”
可知,此处说的是植物的根和茎没有了上和下的方向之分,因此可填:没有了上下
之分。
第三处,根据后文“LED 灯是适宜靠近植物的冷光源,再加上光能转换率高、体积
小、寿命长、波长固定、光质可调等优点,顺理成章成为理想光源”是回答什么适
合做光源的问题,故可填:光源在哪里(或“什么适合做光源”)。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试题要
求以五句名言中的两三句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传统文化,让
经典照亮人生”主题讨论会上发言。题目中给了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义。
(1)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
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此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2)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强调“意志坚韧”和“勇挑重担”。(3)意思是: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强调“自知”的重
要性。(4)意思是: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
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安稳泰然。强调“志向”“目标”的作用。(5)意思
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
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强调做事要“有主有次”“有始有终”。学校组织
的讨论会的主题是“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也就是要从这些名句中学
习为人做事的道理,让它们指引自己的人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
给我们限定了选择范围,两句也好三句也好,关键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可以
按照材料中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立身处世的道理”来寻找关
联点。如选择(1)(2),它们的关联点在于路途遥远就需要坚持,坚持也是“勇
毅”的表现;如选择(2)(4)(5),关联点在于首先要确定目标,在目标的指
引下要坚持去做,有始有终。最后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注意表达得体,有
感染力。立意:1.肩负重任,坚持不懈。2.不忘初心,有始有终。3.自知才能确立
正确的目标。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QQABRQQEogiIAAAAAQhCQw0yCEGQkBCCCKoGhBAIMAAAQ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