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9张PPT含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08:1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您有一条新的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前221—前207年)
嬴 政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素养立意 1.结合秦朝统一的过程和原因,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秦朝统一的功绩;
2.结合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其意义;
3.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


CONTENTS



弱秦的逆袭——实现统一
强秦的缔造——巩固统一
亡秦的回响——失去统一
弱秦的逆袭——实现统一

春秋
战国
秦朝
(前770-前476年)
(前475-前221年)
(前221-前207年)
西陲立国
变法强国
统一帝国
时空观念
大巴山
秦岭
太行山脉
春秋
战国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魏襄王问孟子:“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曰:“统一才能安定。”魏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曰:“不嗜杀人这能统一天下。”
咸阳
1
2
3
4
5
6
1.统一原因
(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地理条件: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4)个人因素: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综合国力: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思考:为什么是秦担当起了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结合教材,自主学习)
2.拓展疆域
北达阴山
南据岭南
西抵高原
东起辽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340万平方公里左右
强秦的缔造——巩固统一

烦恼歌
天下一统确实好,如何治理真烦恼;
治理天下事务多,无人分担如何好?
地方治理也难办,分封郡县哪个好?
经济文化一团糟,哪有长生不老药?
烦烦烦,恼恼恼,如果是你,该如何是好?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经济
文化
其他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修驰道、直道
统一文字
【知识整合】
我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伏羲、神农、燧人
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u,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事(虚设)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司法刑狱
赋税征收管理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虎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分工明确,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加强皇权
家国同构
郡守(行政)、监御史(监察)、郡尉(军事
县令、县丞、县尉


基层管理
治安
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不能世袭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内容:
①郡、县是秦代的两级地方政权机构;
②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
③中央政令通过郡县乡里文书邮传系统直达百姓;
④乡、里、亭管理百姓维护治安。
【问题探究1】:观看视频,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异同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不 同 点 划分标准
官员任免
官员权力
与中央关系
性质
历史影响
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为巩固统治;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为划分基础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有封地,高度自治
无封地,只有俸禄,权力有限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问题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异同
周秦之变: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从官位世袭到中央任命;
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从分裂割据到国家统一。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局稳定。
②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郡县制的影响:
地方行政制度
书同文(小篆)
统一度(长度)
量(容积)
衡(重量)
车同轨
咸阳
咸阳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
车子两轮间距离统一为6尺
(约今138.6CM)
(1)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
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直道、驰道行万里
(2)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法条六百条,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释,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还有案例和关于治狱的法律文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迁徙豪富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脱离乡土,破坏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削弱其经济实力,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
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为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湖南里耶秦简户籍薄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由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各民族产生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 ——邹纪万:《秦汉史》
【问题探究2】: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地域
政治经济
价值观
多民族
大一统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1.疆域的统一: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2.政治制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3.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4.民族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奠定中华共同体的基本格局。
亡秦的回响——失去统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
秦朝的速亡
04
秦直道,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
03
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人。
02
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秦帝国的“四大工程”
历史小卡片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 ,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
01
阿房宫仅前殿就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问题探究3】秦朝速亡的原因和启示
【史料实证】
《汉书·食货志》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书·刑法志》:“秦始皇兼吞六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
《史记·秦本纪》 “或以妖言以乱黔首”
暴政!
【史料实证】
柳宗元《封建论》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启示
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衰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出本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写
要求:能概括本课基本内容,简洁,明了。
材料:历史上很少有伟人像秦始皇一样,在其身后遭受如此的争议。有人誉为“千古一帝”,有人称为“暴君”。西方人似乎难以理解,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东方世界的凯撒大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发展的大视野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大中国、大中华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自此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通史》(贰)
【思维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秦始皇的事迹,对其功过是非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撰写一篇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
写作要求:(1)立意正确,观点鲜明,符合小论文的撰写要求。
(2)字数500-800字。
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3)要史论结合
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