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致橡树》
我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呵
被自己深爱
被自己出卖
被自己钉在十字架
被自己取下来
其实,雪下不下来
都阻挡不了我的白
我白不白
都无法掩饰一生的荒唐
——余秀华《雪》
这首诗是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创作的《雪》,虽然这首小诗并不高大上,但是作者在其中表达了“自尊自爱”“自我救赎”“对灵魂的叩问与对人生的反思”,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余秀华虽然身患脑瘫,但她为了和包办婚姻中的丈夫离婚,倾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而离开家庭,她也获得了更多。
玩偶之家
易卜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的整体内容,提升戏剧文本的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戏剧的三要素“戏剧冲突、舞台说明、人物台词”深入探究文本,明确剧中的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倡导女性自由解放意识觉醒,体会娜拉出走的时代意义。
学习任务一:走近戏剧,知人论世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
舞台说明
戏剧冲突
人物台词
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剧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
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说明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关于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文学常识
戏剧的分类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红色娘子军》 )、戏曲、诗剧、广播剧、街头剧、活报剧等。
剧情繁简和结构:独幕剧、多幕剧
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正剧兼有悲剧与喜剧的因素,而不受喜剧、悲剧特征的严格约束。以表现严肃的冲突为内容,剧中矛盾复杂,但有时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
戏剧的基本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戏剧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集中。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戏剧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四大问题剧又被称为当代现实剧,包括 《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在易卜生的四大问题剧中,易卜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号”,被后人称之为 “伟大的问号”,引导着当时的人们对当时的这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易卜生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在这四部问题剧中,最出名的要数易卜生创作于1879年的《玩偶之家》。
易卜生在四大社会问题剧中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社会问题剧”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易卜生——“欧洲现代戏剧之父”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1906),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出生于挪威南部一个商人家庭。
由于父亲破产,只接受过几年小学教育。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社会主义者领导的工人运动(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并从事写作。
1849年开始戏剧创作,1851—1862年任剧院编剧、导演,共写剧本26部。倡导挪威民族戏剧,遭到保守势力攻击。
1864年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出国,侨居国外27年。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为他举行了国葬。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长期处于男权社会的挪威,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挪威强大的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玩偶之家》是作者根据朋友劳拉的一段真实遭遇写出来的。
前 情 提 要
第一幕:圣诞节前,海尔茂即将升职为银行经理。娜拉兴高采烈地买来圣诞树等,准备过圣诞节。娜拉与丈夫讨论开销闲聊时,林丹太太来访。林丹太太想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娜拉欣然答应让丈夫帮忙。柯洛克斯泰造访,因为海尔茂升职后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请娜拉帮忙让她丈夫不要解雇自己。娜拉拒绝,柯洛克斯泰便威胁娜拉,会将她几年前因丈夫患重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自己借钱的事告诉海尔茂。
第二幕:圣诞节,林丹太太在娜拉家帮她整理参加舞会的衣服。海尔茂家的老友阮克医生来了。阮克医生一直爱着娜拉,他病重将死,向娜拉表达了爱慕之意。柯洛克斯泰赶到又一次威胁娜拉,二人谈判最终破裂,柯洛克斯泰便将事先写好的信放进海尔茂家的信箱。柯洛克斯泰早年爱恋林丹太太,林丹太太决定为了帮助娜拉摆脱困境,去找柯洛克斯泰谈谈。
第三幕(课文节选之前):林丹太太找到柯洛克斯泰,经过一番谈话后,林丹太太表示可以接受柯洛克斯泰并嫁给他。柯洛克斯泰决定放弃威胁娜拉,“努力做好人”。娜拉被丈夫从舞会上拉回家,林丹太太告诉娜拉不用怕柯洛克斯泰,但要把事情的实情告诉丈夫。林丹太太告辞,海尔茂送她……
人物关系图
海尔茂
娜拉
柯洛克斯泰
阮克医生
林丹太太
老朋友
夫妻
同学
同学
(现为同事)
昔日恋人
学习任务二:读戏剧冲突
思考:再读文章,看看海尔茂和娜拉发生了哪些冲突?
冲突 娜拉的想法 海尔茂的想法
对阮克将死的态度
同情
感到扫兴
假冒签名
为救丈夫假冒签名无罪
假冒签名危及名声前途
理想爱情
夫妻平等、互相尊重
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
娜拉离家
走
不许娜拉走
戏剧中的突转
突转是戏剧结构技巧术语,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有时也用于文章剧情突然转变。
深入感悟
思考:文章出现了哪些“突转”?
第一次“突转”:
收到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海尔茂得知娜拉当年伪造父亲签名的真相,对娜拉的态度由亲昵宠爱变为冷漠厌恶。
第二次“突转”:
柯洛克斯泰寄来第二封信并归还借据,海尔茂认识到事情已经平息,自己的名誉不会受损,于是他极力掩饰自己,对娜拉的态度恢复原来的温和,希望能维持原来的家庭。
深入感悟
思考:两次“突转”的作用?
1.人物方面分析:
使得海尔茂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突出其虚伪、善变、好面子的性格特点。
2.情节方面分析:
使得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环境/主题方面分析:
展示女性不被尊重的社会环境,深化呼吁女性崛起的主题。
学习任务三:读舞台说明
106页(从他怀里挣出来,斩钉截铁的口气)
娜拉自以为明确了丈夫对自己的爱高于一切,认为丈夫在知晓事情的真相后一定会牺牲自己来保护她。在这一预设下,娜拉有了面对结果的勇气,斩钉截铁地要求海尔茂看信。
107页(瞪着眼瞎摸,抓起海尔茂的舞衣披在自己身上,急急忙忙,断断续续,哑着嗓子,低声自言自语)
从这一处舞台说明可以看出娜拉此时十分关注海尔茂的一举一动,可见其内心的慌张、害怕。她期待着丈夫海尔茂的反应,同时对海尔茂看完信后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海尔茂、自己是否应该自杀等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
115页(穿外套)(戴帽子)
表示娜拉在与海尔茂的交流过程中一直在做出走的准备,体现出她出走的坚定决心。
学习任务四:读人物台词
选取你印象最深的台词,上台表演,并分析台词内涵。
海尔茂对娜拉的称呼有哪些?
小鸟儿、好宝贝儿、小松鼠、小孩子、迷人的小东西
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两个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他表示出自己已不相信与海尔茂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她从门厅走出去……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还有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
门: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关门”这一动作不仅意味着娜拉决然离开海尔茂这个家,而且象征着娜拉在人生挂念上的跨越,也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诞生,它推动着女性从“玩偶”的身份变成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为什么娜拉认为自己是父亲和丈夫的玩偶
学习任务五:深入思考
娜拉:……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
供人玩乐,为人服务
好玩时:被逗弄、被需要、被亲昵
不好玩时:被嫌恶、被侮辱、被抛弃
发现借据之前:
“我的小鸟儿/迷人的小东西/我一个人的亲宝贝儿/我的娜拉/娇滴滴的小宝贝儿……因为我的心里好像觉得咱们偷偷地恋爱……”
“亲她的前额对她看了一会儿\把身子凑过去\跟过来\搂着她……”
浓情蜜意,深情款款
发现借据时
“你这坏东西/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下贱女人……”
“别这么花言巧语/不用装腔作势给我看……真是可恶极了……”
“拉住她\惊慌倒退(把出去的门锁上走来走去\吓了一跳”
出口伤人
自私狠毒
借据问题解决
“我的可怜的娜拉/受惊的小鸟儿/我可怜的小宝贝儿/我的好娜拉…… 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我已经饶怒 (高频词) 你了。”
“把信抢过来\慌忙拆信\快活得叫起来朝着借据瞟了一眼/把借据和信撕掉,烧掉……”
翻脸比翻书还快
假仁假义
虚伪至极
谁把娜拉“做成”了玩偶
娜拉主观原因: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生活目的,具有孩子脾性,思想深处有男尊女卑意识和高低贵贱观念,骨子里存在对男性的依附思想等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男权思想: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易卜生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实力雄厚,而制度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就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来说,当时的社会对待女性和男性是不平等的,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上处于无权地位,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必须依附于男性而生存。
《玩偶之家》被称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你认为它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
易卜生戏剧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他的戏剧具有很大的启蒙社会的思想意义。易卜生主义代表我的人生观,代表我的宗教
——胡适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一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引起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妇女自由这一人性权利的关注。这对男性至上的社会思想观念无疑是巨大的撼动,这也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的觉醒进程。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阵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潮,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就出现了不少模仿《玩偶之家》的“娜拉型”话剧,比如欧阳予倩的《泼妇》(1922)、郭沫若的历史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1923-1925)、张闻天的《青春的梦》(1924)和曹禺的《日出》(1935)等。这些剧中的主人公均具有娜拉的反抗精神,因而这些戏剧也被称为中国的“出走剧”。此外,这时期的一些其他体裁的作品中也有“娜拉”的影子,如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中的金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
易卜生再怎样伟大,他毕竟是个资产阶级诗人;他既是悲观主义者,并且必然是悲观主义者,他对于本阶级的没落便看不见、也不能看见任何解救办法。
——弗朗茨·梅林
延伸拓展:娜拉出走后真的能独立吗?读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在他看来,娜拉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探讨“玩偶”如何能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涓生: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狗名)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净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常觉得凄苦和无聊,甚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涓生: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鲁迅《伤逝》
物质独立
“我一定要会做事,我受过一次教训,女人经济不独立是不行的。”
子君回应张允道对她“脱不掉金丝雀本色”质疑的是:我只需要一点点的安全感。
子君通过努力奋斗,获得经济独立、获得成功时说:我倒情愿自己是以前的子君,浑浑噩噩做人,有什么事,涓生……涓生大喊,或是痛哭一场,烟消云散。
——亦舒《我的前半生》
精神独立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西蒙娜 波伏娃
真正的独立是拥有的选择的权力,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而非他者衡量的独立和自由。社会对男女不应只有子种评价体系,女强人无需是现代女性的唯一追求,家庭煮夫也可以是现代男性的选择。每人不会因僵化的社会范式成为玩偶,才实现了自我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