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08:51:01

文档简介

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D 【解析】A项,“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
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
C项,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意思。
2.C 【解析】A项,“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原文没有这个说法,且原文说的是“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B项,“孔子……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错。根据材料一“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可见“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D项,“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3.C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强调“追求真理”会付出代价,B强调“敬畏自然”,C强调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D项仅仅强调了“事亲”;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6.A 【解析】A.“野木次郎富有心计”错,文中看不出来野木次郎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事情的前后顺序颠倒,根据语境,应该是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知道江老爹的用意后,便“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故选A。
7.C 【解析】C.“‘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错。文中的“红颜色”只是描述,并无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错,根据原文“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等信息可知,人民革命战争并未胜利,大别山并未解放。故选C。
8.①开头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日本侵略者却肆意破坏这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②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等描写相呼应,结构严谨。③第一段写“美好”,第二段写日本侵略者破坏“美好”,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
9.甲组答案示例:①小说第二段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②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③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忍睹;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②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③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
A
C
D
13(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
14.惠子说他因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索性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同样的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而有人用它世代漂洗丝絮。
15.B 【解析】 B项,错在“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本诗的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花,是近景描绘。
16.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
17. 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②.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④.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⑤.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⑥. 愿逐月华流照君
18. B 【解析】 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家”是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A.“大家”指的是著名的专家。B.“大家”为代词,但不限定范围。
C.“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D.“大家”为代词,指听课的所有人。
19. ①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的重要物质 ②长期摄入过量食盐或口味过咸会增加患病风险 ③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
20.①第一处:刘禹锡曾这样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此处引号为直接引用。②第二处、第三处:“茶百戏”,两处引号均为特定称谓。(答出一处得1分,全对得3分)
21.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力图为观众展现别样宋朝之美,无论是烟雨江南还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
【解析】(每改对一处得2分)(原句有两处语病,其一“别样宋朝之美展现在观众面前”中途易辙,主语成了“别样宋朝之美”,与前面主语“剧集”不一致;其二关联词搭配有误,“不是……就是”表选择关系,根据语境,应用表条件关系的“无论……还是”,与后文的“都”搭配)
22.“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这两句是说,水已烧开,鼎内水开之声(本体)如骤雨齐来、松涛狂吼(喻体);用开水在碗中冲茶(本体),顿时蒸腾起如云般的雾气(喻体),茶叶(本体)如花(喻体)在碗中徘徊、漂荡。事虽平易,写来却形神俱备,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可见诗人构思之巧,运笔之妙。(3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述了中国人民通过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赢得了抗疫的胜利,桑迪亚哥通过斗争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内容,以此引出了本次作文的核心话题“斗争”。然后指出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种种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成才、成功……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斗争”,深入认识到“斗争”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要毫不动摇坚持发扬顽强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勇立潮头。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斗争”的丰富内涵,“斗争”的重要意义,如何“斗争”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斗争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述“新时代青年该如何斗争”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青年一代应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不畏困难、直面挫折、迎难而上的能力;青年一代应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斗争志气,增强斗争骨气,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担当使命,奋勇斗争;青年一代应沉潜钻研,苦练本领,提高斗争本领,培养斗争底气等。
立意:
1.发扬斗争精神,助力伟大复兴。
2.增强斗争本领,勇担时代重任。
3.让斗争为人生着色,于斗争中走向成功。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别山
侯发山
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
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
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
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
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
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
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
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
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但他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
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
“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住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
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
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
④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
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
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
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
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
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
“腿怎么受伤了?”
“上山采药摔伤了。”
“真的是你外甥?”
“真的。真的。”
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
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
……
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
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
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
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
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
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
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
8.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4.《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
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羊踯躅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C.“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
D.诗人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
16.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该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记·大学之道》)
(2)李白的《将进酒》中以三国时的曹植欢饮为例,劝友人豪情饮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食盐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________①________。其主要成分是氯化纳,当食盐在人体内形成溶液后,分解的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而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_______②________。比如,高盐饮食会诱发高血压。高盐饮食通过增加细胞外液量、血容量,引起心输出量增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钠,水增加而发生肿脉,使管腔变小,增高周围血管阻力,从而升高血压。
________③________可按含盐量多少分为高盐食物、中盐食物和低盐食物。高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1.5克、每100克含钠量≥0.6克的食物;中盐食物就是指每100克含盐量为0.3一1.5克、每100克含钠量为0.1-0.6克的食物;低盐食物则是指每100克含盐量<0.3克、每100克含钠量<0.1克的食物。根据这组数据,大家可以在食品的包装上加以比对。
18.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栏目通过季羡林等大家的成长故事、人生智慧、创新精神、治学态度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B. 大家要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路径,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汗水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C. 张厚粲渐渐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胆量和自信,大家闺秀的外表下,装着桀骜不驯的心性。
D. 老师讲课时候说,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大家一定要掌握,检查下有没有问题,有问题赶紧问。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不少影视剧重视对传统文化价值内容的挖掘,例如《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京剧文化、《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唐宋叉手礼……《梦华录》也不例外。作为一部以宋代市民生活为背景展开创作的剧作,《梦华录》中对于宋代盛行的饮茶、斗茶都做了细致的还原。剧中,赵盼儿以清水在茶汤上作画,秀出一手宋朝流行的茶百戏,引来众人围观。茶百戏始于唐朝,刘禹锡曾这样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墨客的推崇,茶百戏被做到了极致。导演杨阳介绍,在筹备剧集期间,曾邀请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为全剧组讲解茶道。剧中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工序,面面俱到,让大家近距离接触,仿佛置身其中。
不仅如此,《梦华录》在制作上也下足了功夫:剧集以清新自然的艺术手法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别样宋朝之美展现在观众面前,不是烟雨江南就是繁华东京,都氛围感十足。《梦华录》中赵盼儿在江南经营的茶坊临水而建,周围杨柳成排,茶坊中二三客人喝茶聊天,远处碧波荡漾,在诗情画意的画面中描绘了富有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为了更好地打造江南的风景,主创们走遍杭州、苏州、无锡、绍兴、嘉兴、南浔、拈花镇、西塘、同里古镇等地考察和采风,剧集开播后观众瞬间被烟雨水乡的美景迷倒。
20.文中有三处使用了双引号,请说明这三处双引号的用法。(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年前,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2020年,全国人民与病毒斗争,最终赢得了抗疫的胜利;桑迪亚哥追捕马林鱼、与大海、鲨鱼斗争,从世俗来说是失败了,但是他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人的一生都在斗争,与困难斗争,与命运斗争,与平庸斗争……。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