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08:52:45

文档简介

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的场域。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都可以用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返乡体、影视记录片等形式,开启了技术下沉与全民记录结媒的时代,正好反映了当代人对加速的现代性的不同“写作”方式。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并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
材料二: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个新农村规划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
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业,2009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返乡创业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就让他们费尽脑筋。“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菜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哪?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如今,破旧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
柳中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
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能由“输血”变“造血”。
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柳中辉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常理《过“城市生活”留古镇乡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球化的现代浪潮给乡村带来了极大冲击,乡村社会记忆面临消退的风险,这是材料一立论的背景。
B.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是个人对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构,其中也可以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
C.浔龙河村新农村建设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新”与“旧”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是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是其必要的补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媒介,在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B.重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需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形成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C.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分析“重拾乡村社会记忆”这一话题,材料二则用具体实例回答如何“留古镇乡愁”这一问题。
D.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了一部分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的自我选择,材料二中柳中辉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选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已经离开凤凰的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边城》中深情地描绘了湘西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青年男女对歌传情等民俗。
B.侗族作家潘年英用文字书写故乡一个坐落在贵州黔东南州天柱县名叫“盘杠”的小山村,探讨故乡的常与变。
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杭家沟
高晓声
村后有一片坟场,过了坟场是一片平地,杭家沟就在这块低地上,周围很静,水很深,几丛很大的杨树遮住一部分河岸和水面,阴森森的。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
有些父母甚至迷信到只要孩子生病了,就要追问“你有没有到杭家沟去过?”然后晚上就带了纸钱到杭家沟烧,夫妻俩一前一后,前面的喊着孩子的名字:“XX,回家罢!”后面的接应着说:“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
春节前,为了供应社员吃鱼,杭家沟架了一部抽水机,负责抽水的是我堂兄陈顺生。他五十多岁,气力减弱了,耐心增强了,做看守工作极称职——只要看着抽水机,坏了就叫人修(他当然不会)就行。
当时,我在杭家沟西南角菜地里除草。抽水机坏了,陈顺生喊来了侄子兴兴来修。完全不用我担心,论技术水平,兴兴是熟手,没有人能同他比。快刀切豆腐,手到擒拿。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隐约听到陈顺生同兴兴在低声叽咕争论什么,我才发觉抽水机还没有修好,便站直身子伸了伸腰,提高喉咙自作聪明地提醒说:“是不是又断电了?再看看保险丝。”这就是我的水平,不懂机器,只好叫人在机器外面去找毛病。
陈顺生回头看了我一眼,伸手一摇,从眼睛到嘴巴以至于全身的姿势,都表示出了否定的回答。
稍停,就听陈顺生说:“跟你说毛病不在机器上,再修也没有用。”
“别急、别急,慢慢来。”兴兴很有耐心地说。
“好,不相信你就修,看你修到几时。”叔叔有点生气了。
“阿叔,你急什么呢,你尽管坐下来不好吗?横竖是我在动手,这机器坏了总是要修好它的,就多花点工夫而已,急又没有用!”兴兴说。
陈顺生不耐烦地一甩手说:“你修,你修,横竖你最有耐心。”说着,便往旁边稻草捆上坐下来擦火吸烟。
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像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
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
“咦——呀!”兴兴轻而慢地表示抗议说:“叫你莫性急,总要寻着了毛病才能治哪!”
陈顺生又吸完一支烟,看着侄儿埋头苦干,笑笑说:“毛病可曾找到啦?”
兴兴头也没有抬。
陈顺生把香烟头丢了,站起来就往村上走。走过我身边时,我就问:“怎么啦?”
陈顺生没头没脑对我说:“同他说不明白,他不相信。”我听了当然不懂,可是他以为我懂了,只顾自己走路。约莫过了一刻钟,陈顺生匆匆跑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从我身边一闪而过,我正想开口问他,他倒像知道我的用意,抢先回答我说:“小店里买的。”
真遗憾,兴兴的劳动还没有出成果,管子里仍旧抽不出水来。
陈顺生蹲下身子,把一叠纸用手扭着扭着,一张张边角散成个扇形,然后用几根稻草垫着,擦亮一根火柴,把它点着烧起来。
我心里大笑,原来我这位堂哥,居然以为抽不出水来是鬼在作祟,所以竟靠烧纸来修抽水机了。那叠纸还没有烧完,管子里忽然“唬”的一声,接着便“豁啦啦”往外喷水。
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兴兴却不笑也不响,还在摸东摸西到处摸。
陈顺生太兴奋了,他要跑到人多的地方去讲一通才行。他站起来先朝我笑笑,指指兴兴说:“他不相信。我早说了,这地方忒阴。你晓得的。”
我当然不信顺生老兄那一套,但又奇得无法理解,便问兴兴:“怎么回事?”
兴兴笑笑说:“有什么呢。一路查过来,刚巧查出了毛病。”他指着一处地方说,“就是那个蟹壳螺丝松动了。他烧纸,我正用扳头在扭紧它,马达一开,水就上来了。”
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
兴兴说:“他会相信吗?他会反驳说,全亏烧了纸鬼才让你摸到那只螺丝的!”
我一时又呆住了,想了想又觉得容易解决,便说:“你可以做给他看,把螺丝再旋松,让他再烧纸,看鬼还灵不灵!”
“也没有用。我这么做,顺生叔就会笑我说:‘这都是鬼的安排’。”
我长叹一声说:“真见鬼!鬼是什么样子?谁都没见过。”
兴兴马上插嘴说:“还说没人见过呢,你不见了吗!”
“在哪?”
“在哪?”兴兴反问说:“刚才你不是说‘真见鬼’!”
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杭家沟在目前的孩子心里没有神秘感,因为时代变迁,随着村庄扩建,杭家沟已经不再是以往阴森恐怖的样子了。
B.我和陈顺生都认为“毛病不在机器上”,但两人得出结论的原因不同,我是猜测,陈顺生是有自己明确的想法。
C.抽水机突然出水,陈顺生笑了,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
D.兴兴没有告诉陈顺生抽水机恢复出水的真正原因,表明作为侄子,他非常了解叔叔,也体现了他对叔叔的尊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了迷信的父母到杭家沟烧纸给孩子治病,运用典型的语言描写,有力地体现了杭家沟在老一辈村民心中的印象。
B.小说介绍兴兴技术水平,用“快刀切豆腐”作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水平之高,与后文他修理机器进程之慢形成对比。
C.小说两次写道陈顺生吸烟,语言简洁,暗示了故事进程,调控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较好地体现了小说的节奏。
D.小说对陈顺生和兴兴的塑造很有特点,兴兴做事认真有耐心,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很好虚荣,两人性格特征丰满鲜活。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写“‘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你认为这里的“鬼”是指什么?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为文天才自然,本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析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
C.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龙图阁直学士”指欧阳修曾在龙图阁读书学习。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农称没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之后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朋友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仍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14.欧阳修因何被贬为夷陵县令?(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心情。
1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借喻,兼用对仗,强化了厌倦尘网、向往田园的情绪。
(3)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其意而用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认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秉承的哲理。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站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18.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认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秉承的哲理”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内容有分量,尽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内容没有分量,即使写得再长也没有用。
B.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因此,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
C.中国谜语具有许多特点:一是结构固定,形式灵活;二是趣味性强,引人人胜;三是文学性强,形象生动;等等。
D.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19.请分析画横线句子的语言表达效果。(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成:“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材料一:古书上有一句话:修辞立其诚。把修辞和诚意联系起来,这是古人深思熟虑,得出来的独到见解。
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 ① ;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表现的文字上, ② ,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
“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
“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
所以, ③ ,而只有真诚,才能使辞感动听者,达到修辞的目的。
材料二:修辞的作用也就决定了我们学习修辞的目的。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裹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学习修辞,善于运用并熟悉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达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请在材料一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他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电影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同时,众多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在本片中出场,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伴随着唐诗名句,唐代大诗人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就此开启,明月高悬,飞湍流泉,浪漫诗意肆意流淌,高适、李白策马逐风,共赴万里人生。
影片中掺杂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赣榆智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答案
现代文阅读I
1.D(各产业之间没有重点与补充的区别,原文是"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为基础产业""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2.B("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强调"对过去的当下重构",而并非着眼于过去,准确回忆历史。)3.C(材料一主要从乡村中的个体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的社会记忆三个方面来阐述重拾乡村记忆的。 A 、 B 西项是个人重构乡村生活经历的事例, D 项是构建某一区域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的典型事例。 C 项是国家行政规定,不属于重拾乡村记忆的范畴。
4.材料二采用总一分的结构(1分),先提出论题一如何才能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1分)然后从如何"考虑农民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农村"和"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2分)
5.①乡村中的个体,要积极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②政府或社会组织要保护好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③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农民的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④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参考答案】
6.C
7.D
8"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和参与者,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我"是次要人物形象,对塑造陈顺生和兴兴两个主要人物起到衬托作用;"我"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彰显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评分参考: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这里的"鬼"是指人们心中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指落后愚昧、僵化陈腐的鄙见陋习和罔顾事实、拒绝变通的定势思维。启示:几十年前,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们把生活现象归于"鬼",几十年过去了,虽然生产力发展,但人们心中封建迷信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鬼"无时无处不在,落后愚昧的思维方式仍有继续存在的土壤,我们要对此保持警惕。(评分参考:含义4分,启示2分;或含义3分,启示3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说明他在烧纸时也不敢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出水给了他意外惊喜"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呆了。陈顺生坐在草捆上嘿嘿笑,那样子表示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可知,陈顺生是相信鬼在作祟,只是没想到效果会这样快这样好。
故选 C 。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陈顺生脾气暴躁同时又有一些虚荣"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做的人不觉得时间长,坐的人大概顶心急。陈顺生吸完了一支香烟便开口了:'怎么样,可相信我的话?'"可知,能体现出陈顺生脾气暴躁,但不能体现虚荣,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 D 。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艺术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1)情节结构上,小说通过"我"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一个当地村民都认为有鬼的村后有一片坟场边,主要叙述了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一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而兴兴则是不相信鬼神。这些情节都是通过"我"来见证和叙述的,是贯穿小说的线索人物。
(2)人物塑造上,依据原文"我很奇怪。明明是做叔叔的请侄儿来修机器,现在倒象叔叔不要侄儿修了,他自己更能干,反而是侄儿修不好在硬修似的。我不便插嘴,只好带半只耳朵,半只眼睛稍稍关心着"可知,小说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都是通过"我"来衬托的,塑造了陈顺生的相信鬼神,并且性情急躁,兴兴则办事比较有耐心。
(3)主题思想上,依据原文"原来一点不奇怪,我就埋怨兴兴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明并不是鬼作祟'"和"我大笑,觉得'鬼'竟同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随随便便都会提到它"可知,我是不相信有鬼的,但这种迷信思想却根深蒂固的扎根在当地人们的心中,对迷信思想进行了批判,彰显了小说的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1)"鬼"表面是指"鬼"帮助了兴兴修理抽水机,实际泛指当地的一种迷信思想,一种当某种问题不能解决时就利用鬼神来处理,却不知道变通的陋习和愚昧。
(2)启示:依据原文"村人曾经从那儿捞出淹死的孩子,因此人们便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其实分明是岸陡水深、地方偏僻,人不慎滑下去就没救,可是谁相信这些呢"可知,上溯几十年历史,说出若干个在那儿淹死的人来,证明那儿随时有鬼讨命,说明当地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再依据原文"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扩大了一倍,坟场也平整成了菜地,杭家沟早就变成了生产队的鱼塘。杭家沟在目前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了"可知,几十年过去了,生产水平提高了,孩子的心里决无任何神秘的印象,但通过后文叙述陈顺生和兴兴修理杭家沟部抽水机的事,陈顺生确信抽水机的故障是鬼在作祟,使"我"觉得迷信和愚昧思想还在继续,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来消除它。
文言文阅读
【答案】
B
C
A
(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凭这为自己求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14.范仲淹被贬谪时,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当贬,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将信交给皇帝,导致欧阳修被贬夷陵。
【10小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与梅尧臣游"的"游"是"结交"之意,主语应该为欧阳修,是欧阳修结交梅尧臣而不是师友,"师友"不能做其主语,所以应该
从"师友"后面断开,"选相师友"单独成句,"师友"作宾语,可排除 A 、 D 项;
"遂以文章"作状语修饰"名冠天下","凭借文章名扬天下",所以不能断开,可排除 C 项。
整句话译为: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
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故选 B 。
【11小题】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龙图阁直学士'指欧阳修曾在龙图阁读书学习"说法错误,"龙图阁直学士"是官名,宋真宗景德四年置,位在枢密直学士下,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侍从备顾问。
故选 C 。
【12小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A ."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之后被贬官"错,根据原文"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可知,被贬官的是欧阳修,不是高若讷。
故选 A 。
【13小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中,"之",的;"举",举动;"岂",难道;"为",为了;"利",利益;"退",降职;"进",升职;"可",应该。
(2)中,"奖引",奖励引荐;"后进",后辈;"如恐",唯恐;"及",顾及;"宰",都;"为",成为;"闻人",有名之人。
【14小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
根据"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概括为:范仲淹被贬谪时,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当贬,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将信交给皇帝,导致欧阳修被贬夷陵。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获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上书言事被贬官,朝廷
许多官员都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范仲淹。对此欧阳修写信斥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上交朝廷,以致欧阳修坐罪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改任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征聘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辞谢说:"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以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造、滁州知州。欧阳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普巩、王安石、苏洵、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等人,作为平民隐居家乡时,不被人所了解,欧阳修就传扬他们的声名,说他们一定会闻名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诗歌鉴赏
1.C 2.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C.“孤独”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
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
(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宦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
“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
(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
名句名篇默写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语言文字运用
18.B 19.①运用比喻、比拟(答“拟人”亦可)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北平春天绿的广阔。②运用夸张的手法,用“张不开眼”“立不住脚”“昏厥过去”等短语,写出了重重叠叠的新绿所带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以至于让人感到“张不开眼,站不住脚,而昏厥过去”。突出了北平春天绿得浓郁、绿得醉人的特点,强调其绿的程度之深。③运用“油光光”亮晶晶”等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将难以状写的“新绿”写得神韵透彻,如在目前,强调了北平春天的绿。(答出两点4分) 20.①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人无比眷恋。②原句使用修饰语“呜呜”“在叫啸”等,形象地描写出了北平的冬天寒意逼人。③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答出两点4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认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秉承的哲理’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浏览选项,排除有错误的句子即可。
题干中句子的分号是为了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表因果。
A.D两项,分号的作用是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B项,分号的作用是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复句中的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表因果;C项,分号的作用是用于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
手法上,“嫩绿的波浪”“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运用比喻,写出北平春天绿色之多之广;“颤抖着”运用比拟,写出日光下的各种绿色给人的眩晕之感;“张不开眼,站不住脚,而昏厥过去”运用夸张,写出了重重叠叠的新绿所带给人的强烈视觉冲击。突出了北平春天绿得浓郁、绿得醉人的特点,强调其绿的程度之深。
用词上,“油光光”亮晶晶”等叠词,既富有韵律感,又生动写出了阳光下北平绿色的色泽和质感,写得神韵透彻,如在目前,强调了北平春天的绿。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主要从句式角度赏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分析出原句和改句有何不同,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强调什么,再从两个句子的效果的角度分析哪个好。
原句是“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改句是“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二者的区别之一在于原句使用了倒装句,使得“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得到了强化,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人无比眷恋,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而改句的正常语序则没有这种效果。区别之二在于,句使用修饰语“呜呜”“在叫啸”等,既摹写出北平冬天屋外寒风的声音,又形象地描写出了北平的冬天寒意逼人。改句去掉了这两个词语,使人对西北风的感受淡了许多。从结构上看,上文写“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下文写“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原句“屋内的温软堪恋”承上;“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启下,能更好的与上下文衔接。
①是为了立诚 ②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 ③有辞不一定有诚
学习修辞,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就可以提高表达效果,圆满地完成交流思想的任务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立诚然后辞修”可知,此处应说明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是为了立诚”。
第二空,结合下文“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情见乎辞’,这就是言词已经传达了真诚的感情”可知,言词传达了真诚的感情,不用修辞,就能有感人的力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如果是真诚感情的流露”。
第三空,结合上文“‘振振有辞’‘念念有辞’,这就很难说了。其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可知,有辞中不真诚的成分可能不少,所以听者也就不一定会受感动,此处为总结句,所以应该填写“有辞不一定有诚”。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善于运用并熟悉”语序不当,应该是先“熟悉”,再“善于运用”;
二是搭配不当,“达成……任务”搭配不当,“达成”改为“完成”。
作文
23.例文:
直面落差,不忘初心
林清玄在《为君叶叶起清风》里讲到:“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白鹭立雪,愚聪智者虽所见不同,而皆为美好。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然而这份美好常常被无情的现实折磨得千疮百孔。面对这一困境,我们如何自处?是选择逃离还是坚守到底?是屈从动摇还是不忘初心?答案是显然的。
泰戈尔有语“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生而为人,当直面错位,正视落差,接受现实而绝不屈从于现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正如李白与高适一样。
落差与错位的产生缘于现实与理想的撕裂。山巅学潜泳,深潭学滑翔,知其不可也;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晓得出来的竟是蛇与鸡;我当你是块和氏璧, 哪晓得你是壁上的一滩泥;我欲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古往今来,因为不愿直面现实与理想的撕裂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庞涓无法接受自己不如孙膑的现实,选择了铤而走险,于是死在了乱箭之下;大清王朝无法接受被蛮夷之邦凌驾其上的现实,选择了闭关锁国,于是被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我在这一头,你在那一头。
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现实,直面错位,正视落差,只为了让自己少一点愤怒。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接受现实,正视落差是一种智慧。海明威说过,世界上最大的勇气,是压力下的优雅。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勾践直面敌强我弱的现实,知耻后勇,卧薪尝胆,这是一种智慧;华为直面美国技术打压的现实,合从连横,推出5G,这也是一种智慧;共和国直面新冠病毒袭卷全球的现实,接受现实而不屈服于现实,不欺不瞒,全民动员,这更是一种智慧。
然而,坚守初心、坚守理想者,更是孤勇英雄。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份从容的心态,我称之为初心,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而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大话西游》中一句经典的台词:“以前陪我看月亮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胜旧人了,叫人家牛夫人。”这句台词貌似搞笑,却揭示了一个无奈的现实——坚守初心何其难哉!
面对现实与理想的错位,你熬得住,就出众;熬不住,则出局。愿你我不止空吟“孔乙己文学”,而是能在滚滚红尘中,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长安三万里》这个电影为主体,重点讲述了电影的主要内容,其中的主人公为李白和高适,以他们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影片掺杂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写作的重点在于第三段,“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因此说,写作要围绕“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一话题展开。
“理想主义”指的是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总是认为将来是美好的,值得我们努力去争取。而“现实主义”指的是现实存在的情况,往往这种情况不是很美好,也不是很乐观。总体上来说,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当面对这种差距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有些人虽然生活并不尽如人意,虽然现实很残酷,但是他(她)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仍然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比如江梦南,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姑娘,生活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失去了听力,也不会讲话,但是这并没有阻拦她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实现她的理想主义。像江梦南这样的人有很多,尤其是身体有残疾,或者是现实生活多坎坷的人。他们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碰撞时,往往面对现实,追求理想,他们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激励。
写作时,可以采用论据并列的形式。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即使现实跟我们开了玩笑,我们仍然不忘记自己的理想。主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论据。比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现实虽然很苦,但是他仍然用双脚丈量大地,心怀天下,兼济苍生,永不言弃。再比如江梦南,虽然现实很痛苦,让她失去了听力,但是对未来的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歇等等。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2.冲破现实枷锁,奋斗成就理想。
3.脚踏现实大地,拥抱理想长空。
4.身立当下,心向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