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一中、建始一中、咸丰一中三校九月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 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 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 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 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
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 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对知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
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下列选项,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特点的一项是( ) (3 分)
A.《论语》曰“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B.《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 4 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 分)
请结合材料三,谈谈如何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作用 (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力量李娟
牛最喜欢吃葵花花盘,尤其是附在花盘最表层的那层葵花籽。别说牛,连我们人都觉得好吃。 在北方,谁家不出一两个嗑瓜子落下的“瓜子牙”(门牙带小豁口) 然而,最想不通的是,连我这
样不爱嗑瓜子的,都是个“瓜子牙”!我真的不喜欢嗑……全都怪瓜子太香了。虽然不喜欢,但一嗑就停不下来。只好嗑啊嗑啊,瓜子从左边嘴角喂进去,瓜子皮从右边嘴角涌出来……
连我家赛虎都喜欢葵花籽!春天一连补种了好几茬种子,剩下的种子被我妈随便堆到床下。赛虎这家伙一有空就钻进去,窸窸窣窣地,吃得香喷喷。但它不会嗑瓜子,便连瓜子壳一起嚼巴嚼巴吞下。我妈看着不忍心,一有空,便帮它剥,边剥边骂:“干了一天活,还得伺候一条狗!”每剥完一小把,把瓜子仁儿撮在手心任赛虎舔食。看它吃得高高兴兴,便也高高兴兴。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
我妈不喜欢化肥。她年轻时读书的专业是农业,她的老师曾告诉她和她的同学,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虽然一时增收保产,但如此持续不到三十年,土地就会被毁去。她常念叨:“已经三十年了,已经三十年了啊 ”不知是忧虑,还是疑惑。
我不知“土地被毁去”具体是什么概念,但是我却见过“死掉的土地”。地面坚硬、发白。田埂却
依然完整,一道挨着一道,整齐地、坚硬地隆起。于是整块地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上面稀稀拉拉扎着好几年前残留的葵花残秆。也被太阳晒得发白。我猜这是不是因为过量施加化肥, 因为不合理灌溉,因为盐碱化,因为各种透支等原因被废弃了的耕地。
虽然戈壁滩本身也是硬地,但却是生态系统完全正常前提下的硬。戈壁滩再荒凉,也会覆盖稀薄的植物。尽管这些植物完全混入大地的色泽和质地,看上去黯淡、粗拙。
可眼下这块地,却是极度不自然的硬。表层板结得异常平整光洁,寸草不生,毫无生气。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
我妈总是说:“这要是自己的地,还不心疼死了!要是自己的地,哪舍得这么种!”是啊,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 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体谅土地。
我无数次感慨北方大地的贫瘠。虽然耕种过的土地看上去都差不多,又整齐又茂盛。但再看看野地便知端晓——南方野外四季常青,植物浓密;而北方野地植被极为脆弱稀薄,看上去荒凉又单调。可是,就算是力量再单薄的土地,对生存于此的人们来说,也是足够应对生存的。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掠夺者的话。
这片大地已经没有主人,所有耕种于此的人全是过客。我们只租用此处一年或两年三年。为了满足我们的生存需要,我们只能无视基本耕种原则,无尽地勒索,直到土地死去。
那时,我们的租期也到了。
我们眼下租用的这块地就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按理说该停种了,养两年地再接着种。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而且是油葵这样消耗巨大的作物,不但损害地力,也会影响产量。
再加上去年冬天的罕见暖冬,早在今年年初,“旱情已成定局”的消息就已经四处流传了。可我妈还是决定顶着各方面压力再种一年。
河水依赖不了了,她便全赌在雨水上。只因她听当地上了年纪的哈萨克老人说,纳吾尔孜节(春分日)那天若下了雨,将预示全年雨水丰足。果然,这一年的雨水极多,三天两头洒一阵。可是,雨水多的同时,风也多……往往雨还没洒几滴,乌云就被大风吹散。雨很快偃旗息鼓。尽管损失惨重,甚至放弃了一块土地,但眼看着河边这块地总算冲出枪林弹雨挺到了最后一刻,我妈还是很欣慰的。
当我一圈一圈绕着葵花地赶牛,保卫最后的胜利果实,累得大喘气,心里便想:大地的付出已经完全透支,我们必须用自身的力量填补。
葵花收获了。虽然一百多亩地才打出来二十多吨葵花籽,但满当当的四百多个袋子堆在地头,看在眼里还是令人喜悦。
可一时半会儿却怎么也雇不到搬运的工人。
收葵花的老板一再表示时间紧张,不能再等了。于是我妈和我叔【注】一咬牙,自己上。收购葵花的车没法完全开到地边,离了还有三十多米。四百多袋,两人扛了两百多个来回。
三十多米距离,只算负重距离的话,每人共计走了六七公里。也就是说,这老两口把二十多吨的葵花籽挪动了三十多米。或者说,两人各扛一只五十公斤的麻袋,走了六七公里路。好吧,又省了两百块钱工钱。可是我叔的高血压……还有我妈的低血压……
眼下这些从金灿灿转变为黑压压的财富啊,不但榨干了大地的力量,也快要把这夫妻俩榨成渣了。
(选自《遥远的葵花地》,有删改)
【注】叔叔:当地人对父亲的习惯称呼。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葵花是北方边地常见的经济作物,葵花籽也是北方人包括牛、狗等一些动物都喜欢吃的食物。 B.人们施加化肥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能增加收入、保证产量,实则更改了生命成长的规则。 C.土地之所以会死去,是因为人们在耕种过程中无视基本的耕种原则,导致土地板结,寸草不生。 D.文中用“冲出枪林弹雨”形容葵花生长过程,表现了这块土地种植葵花的艰难和人们耕种的不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文章开头以轻松有趣的“嗑瓜子”的话题引入,正文部分探讨的却是事关生存的严肃主题。 B.文中将南方野地的植物与北方野地的植被对比,使读者对北方土地的贫瘠有更直观的感受。 C.全文多处采用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为叙事带来了一种紧迫感,强化了作者的嫉愤之情。 D.文末运用大量具体的数字,反复强调老两口搬运葵花籽的重量和距离,体现了劳动者的艰辛。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标题“力量”的内涵。(4 分)
请依据文中对"我妈"的具体描写,分析“我妈”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
(
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
活
.
我哉?’周曰: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
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
)
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 分)
周曰:‘诺 A 我 B 且南游 C 吴越 D 之王 E 激西江之水 F 而迎子 G 可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C.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这句话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 想。
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鲫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请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小题。
和师厚接花黄庭坚
妙手从心得①,接花如有神。根株穰下土,颜色洛阳春。 雍②也本犁子,仲由③元鄙人。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④。
[注]①《庄子》记载“轮扁斫轮”事:“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②雍:孔子的学生冉雍。③仲由:孔子的学生子路。④《庄子》记载“挥斤”事:“郢人垩……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承接题目,咏师厚接花,“妙手”“有神”写出了师厚嫁接花艺的水平高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从生于穰县土壤的植株到美丽绽放、名闻天下的洛阳牡丹花,可见嫁接培育技艺的精妙, 给人画面感。
孔子的弟子雍、仲由本来出身低微,后都“升堂”“入室”,关键在于“挥斤”妙手,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
整首诗笔调轻快,前四句、后四句的内容衔接过渡自然,结尾处的“挥斤”又与开头的“妙手”
巧妙地呼应。
宋诗尚理,这首诗在说理时形象而不枯涩,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成分。(6 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研究竹子七天七夜,这一行为正体现了《大学之道》
中的“ ”,同时启示我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 ”。
在古诗词庞多的意象之中,“烟”虚无缥缈,不可触摸,却又可观可感,它可以化身为多重模样,犹如古诗文中的背景音乐,为作者的情志增色,让作品更加意味深长,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小题。(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我们都知道,情绪不只有积极的,它也包括沮丧、愤怒、羞愧等一系列负面的。所谓存在即合理,你们有没有想过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呢?
①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②要求参与者先通过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③然后让实验员给参与者展示一些人的照片,④照片上的人有脸红的和不脸红的。⑤根据实验结果显示,⑥即使这些人所犯的错误都一样,⑦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大。⑧大家不妨回忆一下,⑨当一个人冒犯了你但之后向你承认错误时,⑩你是不是对脸红的人更不愿意继续为难他呢?
内疚和羞耻有很多重合之处,当你没有达到期望或者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后,你可能会感到内疚和羞耻。但是,和羞耻相比, (1) 。 当我们做错事情伤害到他人时,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修复关系。避免下次犯同样的错误。而 (2) , 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样的消极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去改正错误,修复关系,反倒会使我们陷入自我贬低的死循环。因此,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当孩子犯错后教育孩子时,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感到内疚。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
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
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3 分)
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3 分)
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4 分)
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思是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 其大意为努力实行、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了。《中庸》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等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展现出来。《周易》中蕴含的“生生之德”“崇德广业”思想已然表明早期儒家对力行的推崇。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的力行品格足以被称为君子之“仁德”“大德”。
作为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11.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的能力。
恩施一中、建始一中、咸丰一中三校九月联考 1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析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都是虚构的
话,没有实事”错。原文“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是说大多数,而非“都是”。“作
语文参考答案 《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
无事实”,可知“《亢桑子》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渔父》《盗跖》没有说是“空语无事实”。
1.D 解析:材料三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而材料一中的“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属于现代科学 13.(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第一
范畴。A.在材料-第二段中说”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 个“使”,派遣;“厚币”,丰厚的礼物;“为”,出任,担任。
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 缺乏穷根究底 (2)我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羁”,束缚、拘禁;“仕”,
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B.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 仕进、做官;“快”,使动用法,使……愉快。
这是现代性的特点。”C.原文为“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 14.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④注重积累⑤不妄
认知的可信度。” 为,顺应自然。(每点 1分,任意答对 3点即可。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B 解析:强加因果,材料中并没有指出墨家、名家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原因。 参考译文:
3.B 解析:《中庸》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 材料一:
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 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A.《论语》日”道之将行 安稳的局面容易控制,事变征兆未出现时容易策划,脆弱时的事物容易化解,细微时的事物
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公伯素其如命何!”意思是道要是能够施行那是天命所致;道要是 容易消散。采取措施要在事情的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要在祸乱没有发生时进行。合抱粗
将要衰败,那也是天命所注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C.《孟子》日”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数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积累起来的。上千里的行程,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意思是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命运的 是从第一步开始行走的。按自己意志任意妄为的人肯定要失败,强行持有的人肯定要丧失。所以
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D.《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 圣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所以没有失败;不强行持有所以没有丧失。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
乎 ”意思是天地与我并生不害,而万事万物都与我是一-体同在的。 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必须象对待开始一样谨慎的对待结束,那样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别
4.①先指出儒家学理是错误的,与现代性不符。 人不想要的,而且不贪恋贵重的财物;学习别人不愿意学的知识,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
②然后论述现代性认识的特点。 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③接着从本质上论证现代性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老子》第六十四章)
④最后从认识论的历史方面论证县现行认知的正确合理性。 材料二:
(每点 1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5.①扬道所长,注重传统文化对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探究的特点,但要重视 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
科技等。 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表明老子学
②以道驭器,用道来驾驭器物,引导人类了解、掌握、运用器物,而不是被器物所奴役。 说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虚构的话,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著书分析词句,阐
③道器并重,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互补互进。 述事理,譬喻情状,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话
(每点 2分, 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言恣肆纵横,以满足自己,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视他。
6. B【解析】施加化肥是以破坏土地为代价提升产量、增加收入,但不能更改生命成长规则。 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
7. C 【解析】 “全文多采用了简短且富有力量的句子”不合事实,“紧迫感” “强化了作者的 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
嫉愤之情”也不成立。 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
8.①土地的力量:贫瘠的土地以其微薄的地力却能生长出美味的食物,这是大自然展示出的力量。 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
②人的力量:一方面,人们以不屈的韧性和勤勤恳恳的劳作在贫瘠的土地上求生存;另一方面, 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人们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过度透支土地,导致土地的死亡,表现出极大的破坏力。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土地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各 2分。 “人的力量”有两方面,各 1分。) 材料三:
9. “我妈”的特点:(1)有爱心,妈妈剥瓜子给赛虎吃;(2)有良知,对土地的关注,对过度 庄周家境贫寒,因此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行。我到年终可以得到百姓交来的税粮,
使用化肥的忧虑;(3)坚毅:为了家庭幸福,勤奋耕种不畏困难,甚至亲自搬运葵花籽。(4)执 到时候借给你价值三百金的粮食,好吗?”
着追求利益,不计后果:明知土地承受压力,生态问题逐渐显现,仍然冒险种地,不惜过度使用 庄周听了脸色骤变,愤愤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唤我。我回头看看路上
土地和自己的身体。(“我妈”的特点 4分,一个要点 1分。特点正确,没有分析最多扣 2分) 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有条鲫鱼。我问它:‘鲫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鲫鱼回答:‘我是东海
意义:(1)展示了边地劳动者(中国农民)富有爱心、富有良知,却又克服不了功利思想, 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吗?’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和越王,
体现了他们在面临环境挑战和生存压力时的矛盾挣扎,(2)凸显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在现代 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变了脸色,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我所依赖的水,
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艰难程度。(每点 1分,共 2分) 没有安身的地方。(现在)我只要一点儿水就能活下击,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点儿到干鱼
10.A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对它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 店里去找我!’” (选自《庄子·外物》)
和越王,请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15.C C.“强调了学习贵有心得”错误,“升堂与入室,只在一挥斤”的意思是“无论是升
{#{QQABJZQQSEgoggAIAAAABBAAAAQQggCCQQww3FCgCCEEGGQQkkBAECCCCCAIoGRAAMAIIAAAQgAQNFABAA=}}#}}
堂还是入室,只在大家名流一挥动斧头那一瞬间就决定了”,强调了“导师点拨指引”的重要性。 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中省
16.①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前四句写接花精妙技艺,自然引 略号用在了一段景色描写之后,此处在对孙少安所住村庄周围环境作了生动的描写,此处的省略
出后四句感悟,联想到人才培养,老师点拨指引很重要。②借用典故使道理出之于形象,具体可 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也沉浸在美好的环境描写之中,产生代入感。这里的省略号展现了主
感,语出新意。活用《庄子》轮扁斫轮、匠石运斤成风的生动故事,将接花和育人道理连贯为一 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体,启人思考。(每点 3分) 22.(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
【解析】此诗首联从花木的嫁接入手,先赞叹其神妙。接着由接花而感悟到人才的培养,牡丹艳 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2分)
丽动京城,得益于师厚的技艺,学生的学问由浅入深,不再粗鄙,得益于老师的指点,由日常生 (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
活琐事引出育人之理,通俗易懂,有生活之趣; 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2分)
典故“轮扁斫轮”和“运斤成风”,强调技艺的精湛和高超,诗歌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没有直接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在(1)中,在前文“过去,日
接花和育人想通之处,而是运用典故,曲折含蓄地写出育人也需要“挥斤”妙手,那就是老师恰 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与后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
到好处的引导和点拨,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可感。 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中,“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孙少安想到过去自己的贫穷,而如今自
17、 己却有了一大笔钱来盖学校,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他有能力也愿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回馈家乡,突出了他高尚的人格。在(2)中,“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表明孩子们的教
(2)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育要比盖庙重要,此处“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突出了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
(3)参考示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暧暧远人村, 重要性。而这种突出,则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依依墟里烟。/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非常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18.(1)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羞耻会导致自我否定 (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对应前面提到的“内疚和羞耻”,此处 23、【审题立意】
是和羞耻对比,结合后文“内疚的情绪更像是一种自我惩罚,促使我们去积极地改正错误”可知, (一)材料解读
此处说内疚更积极一些,可填“内疚更具有积极的作用”。(2)此处相对内疚谈羞耻,结合后文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包含两段话。第一段着重解释“力
“认为自己是个‘坏人’,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可知,这是否定自己,可填“羞耻会导致自我否 行”的出处及含义;第二段强调“力行”的作用、力行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力行品格”的主要
定”。 内容。
19.第②句可修改为:要求参与者先阅读某个人犯错的故事。第⑤句可修改为:实验结果显示。 写作任务是紧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的身份,联系自身发展深入思考、认真规划,写一
第⑦句可修改为:参与者表示对脸红的人好感度更高。(每处 2分) 篇文章。
20.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②使 (二)写作任务分解
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 “紧” “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③每个 任务一:写作主题为“力行”
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每点 1分) 材料已明确了“力行”的内涵,即努力实践,竭力而行;“力行”的意义与价值,如“仁”“君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 之大德”;“力行”的表现,即建功立业、敢为天下先。
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但作者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 任务二: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孙少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比喻为“跳上新生活的马车”,通 材料中的两段话都侧重阐述“力行”的价值和意义,如“力行”的出处、早期儒家对“力行”的
过这一比喻,化虚为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孙 推崇等,写作任务要求联系民族复兴重任,即侧重阐述“力行”的当代意义。
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用了“跳”“坐”“绷紧”“吆喝”“呐喊”等动词, 任务三:写作者身份
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非常形象的塑造了一位马车 “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年”是这篇作文写作者的角色定位,写作时应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
驾驭者的形象,从而表现出孙少安对在未来生活中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最后,在句式特点 考。
上,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让这一描写更加具有画面感。 (三)参考立意:
21.示例一: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 ①当代青年要有敢为天下先、建功立业的力行品格;
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②当代青年要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力行证道;
示例二: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 ③力行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重大。
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分析能力。“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
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孙少安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在读
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引发了思考,已经可以推测出此时孙少安的内心世界。而从前文“当然,比
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可知,此处引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
再联系前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说明这笔
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而“②月亮是这样
{#{QQABZJQQSEogggAIAAAABBAAAAQQggCCQQww3FCgCCEEGGQQkkBAECCCCCAIoGRAAMAIIAAAQgAQN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