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提升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一旦有了个人情感色彩,就不科学了,没有意义了。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正是因为“歪曲”了,或者用一个术语来说“变异”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的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该使用的是情感逻辑的还原。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的逻辑的高级形态,亦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随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为什么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自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至少还有这么几点,它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可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的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断逻辑的脖子”的口号。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面是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
在现代派小说中,恰恰有反逻辑因果的,如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整个小说的情节的原因和结果都是颠倒的,似乎是无理的。情节的发展好像和逻辑因果开玩笑,反因果性非常明显。种种荒谬的情节,仔细研读,你会发现,在表面上绝对无理的情节中,包含着一种深邃的道理。这样的哲学深邃性,就是无理中的有理,这样的无理,比之一般的道理要深邃得多。
(摘编自孙绍振《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
材料二:
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当人的情感达到相当的强度时,便自然进入物我一体、真假不辨、幻想与现实混淆一类虚幻迷妄的心理变态。所以诗人表现这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就可以“曲写心灵”(王夫之语)。比如说,边远地区得不到春风的吹拂,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咄咄怪事。但欧阳修竟然怀疑起来了:“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固然写出了山城的僻远和寒冷,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一种惆怅之情,而这种感情又是同他贬居生涯心境的寂寞相联系的。
一般地说,这类抒情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是普遍写常情与写心理常态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正如袁枚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这里的“必不可解”,大致相当于“无理”。“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
(摘编自王文龙《“无理而妙”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感觉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变异。
B.那些用绝对化表达的文学作品,往往因为无理才有情,解读时应该使用情感逻辑。
C.用理性逻辑说不通的艺术感觉,因为情感逻辑的作用反而可能具有哲学的深邃性。
D.“无理而妙”是一种心理变态,指人的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进入虚幻迷妄的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艺术感觉”与材料二中的“不受控于‘理’的主观情愫”一致。
B.理性逻辑中爱情无法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因此读爱情诗时不能用理性逻辑。
C.有的诗歌一旦符合理性的逻辑,可能就不是诗了,诗人需对此情况审慎考虑。
D.边远地区也有春风拂过,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其实是借此曲写心灵。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无理而妙”这一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李煜于亡国后创作《虞美人》,怅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B.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咏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杜甫思念兄弟时写下《月夜忆舍弟》,吟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李清照天涯沦落时写《声声慢》,感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诗歌的“情”与“理”有何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1)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2)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3)“不错,踢足球。”我说。
(4)“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5)我的膝关节有病,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6)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7)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8)“工伤。”医生回答。
(9)“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10)“你该有信心了吧?”
(11)“不!”少校答道。
(12)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有时,一天的疗程完毕,我们一起步行回去,到斯卡拉(米兰著名的歌剧院)隔壁的柯华咖啡馆去。因为四人结伴同行,就敢于抄捷径,经过共产党人聚居区。那里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我们走过时,一家酒店里有人喊叫:“打倒军官!”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13)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14)“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15)“回美国。”
(16)“结婚了吗?”
(17)“没有,但很想。”
(18)“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19)“为什么,少校先生?”
(20)“别叫我少校先生。”
(21)“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22)“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23)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24)“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25)“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哇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26)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后来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胯,“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27)“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28)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29)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30)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有类似少校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景色虽然寒冷,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使景色充满着新奇有趣的地方风情,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
B.第(12)段“在打”“一直在打”用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战争仍在继续,而“再也不用上前线了”则体现了他们离开前线如释重负的心情。
C.本文对话简洁凝练,用了大量的短句对对话场景做了直观描摹,不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小说在上校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读者透过上校的眼神思考上校的精神世界,使作品的主题含蓄隽永。
8.海明威的小说在简洁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6)-(11)段的内容,分析少校说的“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这句话的丰富意蕴。(4分)
9.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送杨寘序》,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而学琴A于友人B受宫声C数引D久而E乐之F不知其疾G之H在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古代的计算工具,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策扶老以流憩”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的“度”意思不同。
D.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 “俯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14.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 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16.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一个反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包含着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柔情似水”,照应“______________”即景设喻,写两情相会缠绵。“____________”写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3)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箍四十五里山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鲣鸟母亲正在精心呵护着(A)的幼鸟,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
此时,鲣鸟父亲正奋力捕食。只见它从高空俯冲进大海捕获肥美的鱼虾,正衔着赶回。谁知,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 ① ,它只好再次返回大海。
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它不仅外形巨大、凶猛,“战斗”起来也不逊于一艘火力十足的“攻击舰”。一旦看到鲣鸟们抓到了鱼,它们便张开双翅一路骚扰堵截,而鲣鸟们惊慌失措,便会丢下口中的鱼虾(B),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 ② ,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
③ ?原来大自然在造军舰鸟时,一不留神,忘记给它设置一样东西——防水油层。没了防水油层,军舰鸟的羽毛一旦浸水,就会湿透,从而面临被淹死的风险。此外,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鸟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很难吃到水下的大鱼,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
看到辛勤的燕鸥、鲣鸟捕获的鱼虾被军舰鸟拦路抢劫,人类总会为它们(C)。然而,在了解了大自然对于军舰鸟的“粗心疏忽”后,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科普话语的亲和力往往更有效地引领人们走进科普专业知识的殿堂,以上关于军舰鸟的科普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组成。海洋碳汇具有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其使用价值体现在: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改善人类生存、生活环境质量。其价值体现为:在整个过程中投入了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其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以往,“碳汇的增加”主要靠陆地的植树造林。其实,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这个庞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的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海洋及滨海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作用,不仅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创造的碳汇还能够用于“蓝碳交易”(海洋碳汇可以在取得相关认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交易)。了解海洋碳汇、发展海洋碳汇将提升中国生态系统的固碳储碳潜能,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提升卷)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是一种心理变态”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谓‘无理而妙’,所表现的往往是一种特定的微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正是那种不受控于‘理’的主观的情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感情乃是源于一种心理变态,一种超理智的状态”,其本身是一种文学理念,而非一种心理变态。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读爱情诗时不能用理性逻辑”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有些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里的诗句说的是爱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在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用逻辑还原的方法,明显不符合理性逻辑”等内容可知。
3.B【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驿道、客舍周围的景象,并无不合常理之处,不符合“无理而妙”这一特征。故选B。
4.①对比论证,如对比艺术家的感觉和科学家的感觉,论证艺术感觉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
②引用论证,如引用严羽诗论内容,论证诗歌“无理而妙”的特点;
③举例论证,如举《长恨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为例佐证其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运用了对比论证,对比艺术家的感觉和科学家的感觉,论证艺术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
材料一第四段“所以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是引用论证,引用严羽诗论内容,论证诗歌“无理而妙”的特点。
材料一第二段“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第五段“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绝对不通的”运用了举例论证,举《长恨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为例佐证其观点。
5.①诗歌的“情”与“理”存在差异性和矛盾性。
②“情”与“理”分别从情感和理性两者进行考虑,二者分属不同角度,具有差异性。
③诗歌中的“有情”和“无理”构成了二者的对立。
④诗歌的“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体现了“情”与“理”的对立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显示了‘情’与‘理’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或许可以称得上古人论诗运用双向思维的一个范例”可知诗歌的“情”与“理”存在差异性和矛盾性。
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彩的,对任何事物都取分析的态度……但是,这种不合理性之理,恰恰又是符合强烈情感的特点”可知“情”与“理”分别从情感和理性两者进行考虑,二者分属不同角度,具有差异性。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但,因为情感的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无理了才有情,不绝对化不过瘾,不妙”可知诗歌中的“有情”和“无理”构成了二者的对立。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不仅概括了诗艺中的一种特殊现象,一点精微之处,体现了艺术辩证法,而且抓住了诗的审美特质”可知诗歌的“无理而妙”,或无理而情至体现了“情”与“理”的对立统一。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C.“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错,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战争创伤,而不是杀敌报国情怀。故选C。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错误,从“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知,这里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故选A。
8.①认可医生对“工伤”治疗效果;②但对自己“枪伤”不抱康复希望;③暗示战争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康复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可知,少校认可医生对“工伤”治疗效果;从“‘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可知,少校对自己“枪伤”不抱康复希望;也暗示了战争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康复的。
9.①作品的表层意:“我”这个美国士兵,在异乡的医院中治疗战争留下的伤残,孤独悲凉。②作品的深层意:战争让很多人永远地和过去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绝了,孤寂而痛苦地生活在精神的异乡。③读者角度:文中所描述的失去一切、看不到未来的战争年代,对我们而言如同陌生的异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年代人的痛苦和坚持,得到生命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作品的表层意来看,故事发生地在意大利的米兰,这对一个受伤的美国兵而言,是异乡;“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我” 和一群伤兵每天都到医院治疗,战争的前方和作为后方的医院,是异乡。在异乡的医院中治疗战争留下的伤残,让人倍感孤独悲凉。从作品的深层意来看,结合“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等分析,战争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远离社会,与正常生活“隔绝”,少校“向着窗外,凝望着”也是情感上的“异乡”。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很多受伤的人对生活已经丧失信心,在遭受了身体、精神和爱情创伤之后仍能坚强生存下去,塑造了很多热爱生命的硬汉子形象。文中所描述的失去一切,看不到未来的战争年代,这对我们读者而言,也如同陌生的异乡。这让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那个年代人的痛苦和坚持,从而得到生命的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曾经得了内心过度忧伤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久而久之便爱上了它,也就不觉得自己疾病在身了。
“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B;
“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两句中间应该断开,选D;
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F。
1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说法正确。“策扶老以流憩”中的“策”:拄着。 句意:拄着拐杖出去,到处走走,随时随地休息。B.说法正确。C.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 。句意:在衣冠饮食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D.说法正确。“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句意:人与人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故选C。
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时。故选B。
13.(1)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
(2)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书”,书道,书法;“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2)“何”,多么;“如是”,到如此地步;“然”,表转折,然而;“必”,必须。
14.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比较信息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
第二则材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可知,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任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塾、(庠序等)乡校、国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冠饮食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乘车时有和谐的鸾铃之声,他们行走时有悦耳的佩玉之音,他们闲居时亦喜爱《雅》、《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他们出入进退、一举一动、所见所闻,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入微的原因。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
材料二:
我曾经得了内心过度忧伤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久而久之便爱上了它,也就不觉得自己疾病在身了。
弹琴不过是小技艺,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拍急切的显得凄清而急促,节拍缓慢的显得平和而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喷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哀怨叹息,雌雄鸟儿的互相唱和啼鸣。它的深沉的忧思,就是大舜、周文王、孔子的遗音;那份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那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心。如果能用耳朵听出来,用手弹出来,选取与自己心境相协调的以排解忧郁,宣泄幽思,那么它感动人的时候,也能使人悟得人生的真谛。
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错误。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诗人苏辙想起曾经与王适同舟行万里路,只要在一起即便年老多病也是值得欣慰的,而今却是独身前往,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王适以酒饯别,又虚写与王适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王适的写照。故选D。
16.①想象明年王适金榜题名的情景,表达了对王适赴考的无限期望与美好祝愿,情真意切。
②就近取譬,取眼前杨柳春风美景,喻金榜题名之事,联想自然,意境优美。
③寓情于景,将美好祝愿寓于春风美景之中,变上文伤别之悲为中榜之乐,情感变化自然,诗歌格调为之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王适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王适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王适高中的期望。
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想象明年王适科举中榜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于“杨柳春风”的美好情景中凝结美好的情感,可谓是“于悲吟看出希望”。
17.(1)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2)银汉迢迢 佳期如梦(3)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迢、佳、砌、磴。
18.(A)嗷嗷待哺(羽毛未丰) (B)落荒而逃 (C)愤愤不平(打抱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修饰的是“幼鸟”,形容其幼小,渴盼父亲满载而归,可用“嗷嗷待哺”或“羽毛未丰”。嗷嗷待哺: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羽毛未丰:比喻还没有成熟,还没有成长壮大。第二空,语境强调的是鲣鸟们惊慌失措,丢下口中的鱼虾仓皇逃跑,可用“落荒而逃”。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也指离开大路或战场,向荒野逃去。第三空,语境强调的是人们为燕鸥、鲣鸟等鸟感到气愤、不平,可用“愤愤不平”或“打抱不平”。愤愤不平:意思是心中不服,感到气愤。打抱不平:指帮助受欺压的人说话或采取某种行动。
19.①为了不让幼鸟挨饿 ②被它攻击的不仅有鲣鸟 ③为何军舰鸟要掠劫同类的食物呢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及“它只好再次返回大海”,可知,鲣鸟父亲再次返回大海的原因是为了不让幼鸟挨饿。可填:为了不让幼鸟挨饿。
第②处,根据语境“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可知,除了鲣鸟,其他一些鸟类也会被军舰鸟攻击,再结合后一句“还有……”的句式,可知前一句应该采用“不仅……”的句式,据此可填入“被它攻击的不仅有鲣鸟”。
第③处,根据后文“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可知,前文主要是解释了军舰鸟掠劫同类食物的原因,所以开头的问句可填“为何军舰鸟要掠劫同类的食物呢”。
20.①创设情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开篇对鸟妈妈等待鸟爸爸捕食而归的画面描写,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如“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海岸边的其他‘居民’”等,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③运用人称代词“你”,注重与读者互动,如“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引发读者思考。④语言通俗又不乏科学,如对于军舰鸟俯冲捕食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军舰鸟“劫掠”同类食物的原因介绍,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
由“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可知,开篇创设情境,由鸟妈妈等待鸟爸爸捕食而归的画面描写引发读者的兴趣。
由“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军舰鸟比喻成强盗,“不知廉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舰鸟掠劫同类食物的特点。“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燕鸥、红嘴鸟等鸟类比喻成其他居民,使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由“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可知,这里运用人称代词“你”,注重与读者互动,引发读者思考。
由“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鸟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可知,这些语句通俗又不乏科学,让读者容易理解。
21.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成分残缺,需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加“内”;
二是结构混乱,“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应去掉“组成”。
22.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改写语句的能力。
原句的主干为“海洋发挥着作用”,“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的”是“海洋”的定语。把长句改为短句,只需要将该定语按语意分为两部分,变成两个以“海洋”为主语的小短句,按一定的语序,增删适当字词、标点符号。即:海洋每年吸收约30%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且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最后连接“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能力。
【审题】
1.审材料
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2.审任务
任务部分则明确指出,需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来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这一任务指向表明,写作重心应放在肯定以上名篇中蕴含的精神价值上,还需注意作文中应有对材料中提到的某几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思考。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应明确态度,确立观点。文章最好能由浅入深,分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来谈精神的作用。注意文中要有“我”,要有情境感,重心要展现时代机遇和年轻人的责任,切忌空喊口号,大话连篇。考生要论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不能笼统地说;要阐明为何、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立意】
1.中国精神永不过时
2.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
3.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
4.弘扬中国精神,在困境中崛起
5.弘扬中国精神,托起复兴之梦
6.弘扬中国精神,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素材】
1.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3.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人终久要死,但是死的价值不一样,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则比大雁的羽毛还轻。司马迁不愿死得“轻于鸿毛”,才忍受“腐刑”的奇耻大辱,只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司马迁的这句话流露出不屈的精神意志,影响了历史上很多人的价值观与现实选择,文天祥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王阳明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觉民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舍身成仁……
【例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较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