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道题3分,共48分)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3.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循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4.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情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时期 调整情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5.魏晋时期,长江下游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价格增长,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出现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变革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C.北方人民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B.民族交往途径单一
C.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D.婚姻观念平等开放
7.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幕。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9.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10.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11.《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 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
1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4.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1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16.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 D.有助于西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有同学研究先秦文献中禹的形象,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孔子曰:“(禹)敏给克济,其德不回( 违背)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
——《大戴礼记·五帝德》
材料二: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
——《墨子·节葬》
材料三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则不惑于智能,不矫于名誉矣。昔者舜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舜杀之;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以此观之,先令者杀,后令者斩,则古者先贵如令矣。……故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韩非子·饰邪》
分别阐述上述材料中记述的禹的形象。(6分)
(2)综合材料中不同学派的观点,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8分)
(3)指出上述材料对研究禹的形象的价值和不足。(6分)
1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出现了许多与前朝相比不同的特点。 北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商业也取得了一席之地, 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在统治者内部, “重农抑商”这个传统现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在“重商”与“和抑商”之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商业的地位,更多的人为商人说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有一个新的变化。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 分)高二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A A C C C D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A D A A D
非选择题(共52分):
(20分)
(1)形象:儒家将禹塑造为完美的道德模范;墨家将禹塑造成节葬的典型;法家将禹塑造成严明决纪的形象。(6分)
(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私学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8分)
(3)价值:以上材料均属于文献史料(或二手史料),对禹的形象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不足之处:以上材料缺少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不能直观的反映禹的形象。(6分)
(20分)
(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完善发展;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8分)
(2)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借鉴。(12分)
19.(12分)示例:
论题: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黄金時代。(2分)
阐释: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南方更是空前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管理打破了自汉唐以来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城市商业气息愈加浓厚,经济职能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交子、 会子等纸币的出现,引发货币制度的重大变革;宋朝改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外贸税收甚至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海外贸易的兴盛也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持续开发,使我国经济重心持续南移,至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
综上所述,宋朝商品经济极其繁荣,其发展规模与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