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B2.A3.D4.B5.C6.D7.A8.C9.B10.D11.A12.C13.A14.A
15.B16.D
17.(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先秦时期治政方式的影响;国家政务的增多,皇帝政务
繁重;官僚政治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赞成。理由:统治者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如秦汉的廷议制度、隋唐的政事
堂制度等,这使得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体现了君臣
共治的思想。因此,朝议制度是专制集权政体下的一种民主机制。(6分)
②反对。理由:从政体架构本身而言,朝议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本质上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在运作机制上所做的一种调整。因
此,朝议制度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性。(6分)
18.(1)背景: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制度不断变革;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
展;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适应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治理的需要;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提高
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对其他国家官员制度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但也
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导致僵化现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演进历程:①春秋战国到秦朝:由礼治向法治过渡;②汉代:礼法合治;③魏晋隋唐以来:
以礼释法,礼法融合。(6分)
(2)相同点: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2分)
原因:基督教在西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近现代以来在思想和生活领域仍具有广泛影响;宗
教和法律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追求公平正义的共通之处;教会法的长期存在及其合理因素
为西方世俗法提供了借鉴。(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社会局势相关。(2分)
阐述:清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采取自救的方式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制,改革官制,实
行学堂选官制。随着传统科举选官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辛亥革命后确立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75B·
官员选拔的法制模式,北洋政府出于对文官人员的需要,制定了法令体系较完备、文官考试
种类繁多的选官制。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的广泛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鉴苏联
经验和苏区的斗争实践等加强了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
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新中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
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8分)
总之,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传
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24-75B·河北省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联考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是关于唐前期“道”设置的部分记载。据此推知,此时的“道”是
表1
记载
出处
唐高宗“造按察大使于十道”
《新唐书》
唐中宗“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之察吏抚人”
《资治通鉴》
唐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议刺史之职”
《旧唐书》
A.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B.中央设置的监察区
C.行中书省直属机构
D.常驻地方的督察官
2.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皇帝对秘密政治的深刻认识和迫切需要…从康
熙朝到乾隆朝,以奏折、廷寄为核心的秘密政治有了很大发展,其间的关键,正是雍正朝军机
处的成立”。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加强了君主集权体制
B.是康乾盛世形成的基础
C.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D.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3.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
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
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A.公民大会掌控着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4.英国兰卡斯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四世(1367一1413)在召开的9次议会中,所提出的8次
征税要求都获得了议会的允准。虽然在1406年的“长期议会”上出现了争执,但国王以拖延
会议会期的方法,最终迫使议会同意征税。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权力呈下降趋势
B.国王拥有较大的权力
C.分权制衡原则被破坏
D.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
5.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
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这一规定
A,标志着军政时期的开始
B.为“围剿”红军制造奥论
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表明宪政实践宣告破产
【高二历史第1页(共4页)】
·24-7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