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端午期间,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收获了如潮好评。不少观众在被圈粉的同时,还喊话本省卫视“抄作业”。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的《唐宫夜宴》使河南卫视成功“出圈”,此次的《端午奇妙游》更是引燃了观众的极大热情。
没有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没有烧钱的豪华制作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造势,从“出圈”到“炸圈”,河南卫视凭的是什么?
国画大师吴昌硕说:“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首创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整台节目以网剧的形式呈现,由4个唐小妹在端午节这天的行踪,拉出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故事线,引出7个综艺节目,以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等多种形式,共同讲述《唐宫夜宴》的前传故事。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各个节目内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开场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惊艳观众,吸粉无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适应了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舞蹈《洛神水赋》中,衣袂飘飞的洛神蹁跹起舞,或沉潜或飞升,或柔婉或刚劲,碧波荡漾之中,曹植笔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宛若重生,以至于网友惊呼:“看到神仙了!”然而,一段水下舞蹈从创意、构想、拍摄到后期制作,团队背后付出的努力,外人却很难看到。民乐演奏《兰陵王入阵曲》以粗犷雄浑的鼓声与慷慨悲凉的琵琶声相互和鸣,抒发驰骋沙场的英雄豪情与思亲念远的人伦亲情,刚柔并济,震撼着观众的耳膜,也触动了观众的情肠。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她们奇丽的妆容、曼妙的舞姿,配上由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富丽宫室,重现了来自大唐的“中国式性感”和盛世风华。8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端午奇妙游》就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首先,这个“网剧”的故事时间被设定为端午节,观众跟随唐小妹的脚步,领略了绵延千年的端午习俗和风情。《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融合杂技、武术和击鼓,描绘了龙舟祭祀的肃穆和龙舟竞渡的热烈,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装点着唐小妹游览街市的画面。其次,借助4位唐小妹不同的身份设定和游历行程,多种传统文化在历史长廊中一一呈现。《医圣传人》传播中医文化;《丽人行》是对李白《清平调》的视觉再现;《唐印》中的舞者化身木偶,惟妙惟肖地演绎了傀儡戏的机巧与精妙;《兰陵王入阵曲》以琵琶与大鼓奏出唐代歌舞戏的遗响,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又以白居易的诗“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来烘托主人公的思念与忧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中国风节目“出圈”的背后,是创作者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诚意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敬意。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立足本土,紧跟时代,善待传统,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应当成为综艺节目创作的一种风向。
(摘编自吕珍珍《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出圈”的是中国风》)
材料二:
国潮风起,文化大美。漫长的中华文明历程留下了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文艺项目、产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不断释放传统文化中的活力、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洛神水赋》播出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文推介,称是“难以置信的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微博也转发相关舞蹈视频,并引用《洛神赋》中的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点评。
《端午奇妙游》执行策划徐娜说,创作团队扎根于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结合端午的传统习俗和当代人的需求、期待进行了再创作。“文化是一个生命体,我们正与时俱进地嫁接优秀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摘编自王丁等人《传统文化“破圈”创新探索观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端午奇妙游》采取了“网剧+网综”的节目样态,各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且各节目内部的创意层出不穷。
B.《洛神水赋》中的洛神,“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该节目不仅征服了国人,还被推介到了海外。
C.《兰陵王人阵曲》刚柔并济,粗犷雄浑的鼓声和慷慨悲凉的琵琶声是其外在形式,白居易的诗则为其增添了文化内涵。
D.《龙舟祭》中龙舟祭祀、龙舟竞渡的场景及展现的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让人领略到了绵延千年的端午风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卫视晚会《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充分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
B.文化类节目想要引发时代的共鸣,获得观众的共情,就必须充分考虑当代人的思维特点和审美趣味。
C.河南卫视圈粉无数,主要原因是河南省为加快构建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特别规划了清晰的“蓝图”。
D.从《唐宫夜宴》到《端午奇妙游》,创作团队没有追求场面宏大,而是精心挖掘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词采华美,想象丰富描写细腻,为后世的书法、绘画乃至戏剧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B.热播剧《觉醒年代》感动无数观众,合肥市民纷纷来到“延乔路”路牌下,敬献鲜花来纪念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
C.真人版《帝后礼佛图》取材龙门石窟,通过装束复原和情景演绎的方式将千年前的浮雕作品真实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D.复兴大道100号VR体验馆采用景深漫游技术,利用通用素材的混合编辑能力,带领体验者穿越时光,领略百年征途。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为各省卫视如何创作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提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瓦猫(节选)
葛亮
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
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
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
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
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
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
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
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
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
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
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
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
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
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橼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
闻先生说,愿闻其详。
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
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
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睛,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劲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
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
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
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
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
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
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
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
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
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
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
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
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 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 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 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 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 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 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8.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节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科举时代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土,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例。
D.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年满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籍,却把多位里长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他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宦官要金子他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来都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4分)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4分)
14.孔儒为什么要“突入府署,发箧视之” 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 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颔联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美好景致。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6.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 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思妇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3)《论语*十二章》中,与《尚书》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_____①__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的___②____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
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____③__的。奕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历代中原王朝与海外诸邦的贸易关系,大体上被纳入两个系统中——朝贡系统与互市系统。朝贡是中原王朝安排天下秩序的机制,其中也包含了国际贸易的功能。( ):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这是政治上的不平等: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的不平等则反过来:中原王朝给予诸邦的回赐,其价值远远大于朝廷收到的贡品,诸邦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表示臣服,__________________。換言之,朝贡贸易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用苏轼的话来说,“朝廷无丝毫之益,而远人获不赀之财”。 (选自吴钩《宋》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本质上说,这两个系统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B.从本质上说,互市系统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C.从本质上说,“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是朝贡贸易的本质
D.从本质上说,朝贡贸易是一种具有“双重不平等”的商贸关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化向来重视自省,《荀子·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道家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华文化也强调自信,《韩非子》中说“恃人不如自恃也”,告诉我们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后主刘禅要“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自省与自信,是广大青年人生路上需要经常面对和思考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和人生发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自省”与“自信”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清西山学校高中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答案
1.D【解析】“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是唐小妹游览街市时所见。
2.B【解析】A项错在“充分说明征服观众不能依靠流量明星、豪华制作和造势宣传”,原文的意思是“当红的流量明星站台”等也能征服观众,而《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则说明征服观众不一定非要依靠这些方式。C项强加因果,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二者有明显的因果关系。D项错在“没有追求场面宏大”,“舞蹈《丽人行》从屏风上的一幅幅仕女图中,幻化出一群盛装的唐朝女子”“《龙舟祭》中气势磅礴的男性群舞”都可见场面的宏大,应为“没有一味追求场面宏大”。
3.C【解析】材料一观点主要为立足传统,勇于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A项主要介绍了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洛神赋》;B项强调的是热播剧《觉醒年代》的影响;D项虽然有创新 (景深漫游技术)也有传统(百年征途),但“复兴大道100 号VR体验馆”不是文艺作品。
4.①论证结构上整体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形式,主体部分(3-5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论证观点;②论证方法多样,有引用论证,如引用国画大师吴昌硕的话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有举例论证,如举舞蹈《洛神水赋》的例子用来证明美的形式才能打动观众内心的观点。(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深植传统文化,挖掘本省特色;②利用当代技术,创新作品形式;③依托匠心团队,打造精品节目;④研究受众心理,满足观众需求。(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6.D 【解析】“轻松愉快”错。
7.B 【解析】 对闻一多先生没有心理描写。
8. 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1分),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1分)。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先分别阐述两种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再综合分析两者手法相结合的好处。
9. 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
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可以从物象对环境、情节、人物、主题的作用四个方面来思考。
10.B 【解析】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月俸、之、原数、他司、仓吏、继宗”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量”是动词,“之”是其宾语,故“之”后应断开,排除C项;“悟”的意思是“明白,悟出”,宾语应是“仓吏缺粮之由”,“由”的意思是“缘由,原因”,“仓吏缺粮”是“由”的定语,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具实以闻”中的“以”相当于“而”,此处表目的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即“具实以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D【解析】项“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举行。
12.C【解析】项“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有误,从文中来看,“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意思是“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大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可见赠送物品在前,宦官要钱在后。
13.(1)临走时,(孔儒)突然进入州府衙门,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羞愧地离去。
得分点:①濒:临近;(1分)②补充出主语“孔儒”;(1分)③发:打开;(1分)④句意完整流畅1分。
(2)(杨继宗)多次与宦官张庆意见不合,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做官,常常在皇帝面前诋毁杨继宗。
得分点:①补充出主语“杨继宗”;(1分)②忤:与……意见不合;(1分)③毁:诋毁;(1分)④句意完整流畅1分。
14.①孔儒“突入”,是想找到杨继宗贪腐的把柄,来报复杨继宗。②因为孔儒在清理军籍时,超越了职权,杨继宗调查此事,惹怒孔儒; ③后来又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解析】①根据原文“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可知孔儒在清理军籍时,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因而惹怒了孔儒。②根据原文“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可知后来又杨继宗指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综合可以知道:孔儒“突入”,是想找到杨继宗贪腐的把柄,以此来报复杨继宗。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为王翱的推荐,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僻高傲,没有人敢有所冒犯。他经常召集当地的老人询问生活的困苦,替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有年满八岁不上学的子弟,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杨继宗总是以宾客之礼接待学官。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发达。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里正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公告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勉和惩治官吏。如果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相关政府机构的事,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孔儒无法与他驳斥,但心中深为忌恨。离开嘉兴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查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罢了,孔儒惭愧地走了。 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只拿菱角、芡实和历书送给他们。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牒领取府库金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太监吃惊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觐见,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的官员中谁廉洁?”汪直回答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罢了。”九年任期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多次与太监张庆意见不合,张庆哥哥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难道不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了解这个人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离任出行,来到驿亭下,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登记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回家。杨继宗极力维持风纪节操,而且心肠慈厚。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余名仓库官吏因短缺库粮犯罪被关在狱中,以致于卖掉子女赔偿。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 有一天,他的月俸银送到,他让人称量一下,超出了原数,再量别的官吏俸银,也都如此,因此悟出了仓吏缺粮的原因。他准备据实上报,众人恐惶不安,请求杨继宗,甘愿捐出俸禄代替仓吏们赔偿。十余名仓吏因此获释。杨继宗曾监察乡试,得到两份好考卷,便穿上朝服拜了两拜道:“这二位考生必当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到人才而祝贺。”等到拆开考卷,知道二生为王华、李旻。后来两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他的眼光。
15.B 【解析】(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①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一点 2分,三点 6 分)
(1)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3)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18.不解之缘 秘而不宣(或守口如瓶,秘而不露) 屡见不鲜(或司空见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里考查在语句中正确运用恰当的成语,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还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彩解题,另外还要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这里主要采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第1处填不解之缘,体现科学家与航天事业密不可分的关系。第2处用秘而不宣,来描述在欧美国家潜地导弹技术的秘密性和独占性。第3处填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突出在航天研发过程中失败是常见的,来反面突出科学家从不惧失败的顽强精神。
19.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导弹,第二步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第三步进行潜艇发射。(每个短句1分)
【解析】本题属于长句变短句的表达能力考查,“长句变短句”,就是把一个结构复杂或修饰成分较多的句子,转换成几个结构简单的句子,可以是独立的句子,也可以是几个相互联系的分句。转换的方法是:
①整体感知语段,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②分析出长单句的结构特点,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成分;③把主干单独成句,把句中的修饰语成分抽出来,把它变成分句;④依据一定的逻辑性,对主干句和几个分句进行句间顺序的重组;⑤检查变换出来的各语句是否流畅简明,是否有信息的流失。即“理清语段结构,重组分句顺序”。解答此题,第1步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整个团队按计划开始了攻关。第2步根据上下文意思,把“规划”的三个长定语改写成三个短句。第3步检查这三个句子是否有逻辑顺序问题,如果有再加以调整,最后整合成四个短句。
20.首先运用设问句,引发人们对失败内涵的提示与追问,产生一种阅读期待,强化了表达意味,并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
后面的三句话构成的排比句,依次从付出辛劳,工作更艰巨,在航天世界中的位置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论述了“失败”的内涵。内容丰富,情感加浓,富有气势,强调各种失败虽然给航天领域的研发带来的危害损失巨大,但是都无法摧毁奕恩杰百折不挠的科研决心,反而使他更充满了斗志,反衬出奕恩杰科研决心之坚定。(每点2分)
21.D【解析】 从前文来看,前面说“朝贡是……其中也包含了……”,说的是“朝贡”,此处应该紧承前面;从后面来看,括号后是冒号,表明后面是对括号中内容的解释,后面说“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这是解释“朝贡贸易”,所以此处应是以“朝贡贸易”为主语,这就排除ABC。故选D。
22.天朝高于诸邦;但在经济上则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可以满足中国王朝的政治虚荣心。(6分)
【解析】第一处,前面是冒号,这就表明补写的内容是对前面“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解说,再结合前面对朝贡贸易的解说来看,“诸邦向天朝纳贡,中国获得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政治荣耀”,此处应填写“天朝高于诸邦”。第二处,由前面“经济上的不平等则反过来”可知,诸邦“在政治象征意义上表示臣服”,那么在经济上应该是“得到了巨大的实惠”,“政治意义上”和“经济上”是相反的,所以此处要使用表转折的关联词“但”。第三处,由“换言之”可知,后面是从另一个方面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解说,再由“而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可知,此处应是说“朝贡贸易”可以“满足中国王朝的政治虚荣心”。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古圣先贤关于自省与自信的名言,阐述中国文化向来重视自省,也强调自信。材料引导广大青年正确认识自信与自省的内涵和关系,人需要自信,自信给人力量,让人强大;人也需要自省,自省让人完善,促人进步。自信和自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具体可从如下角度思考写作。如果没有“自省”,那么就缺乏对自身不足和现状的深刻认识,也就不会有反思和觉醒,自然很难有向好的改变,人就只能原地踏步,或者成长地很缓慢;而如果没有“自信”,作为青年,三观还不太成熟,容易被诱惑而发生改变,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左右摇摆的人,不可能有对理想的执着,也很难做出成就。当然,作为关系型话题,还要找到二者的关联,比如,“自信”貌似与“自省”矛盾,其实二者相辅相成,有了“自信”,“自省”才有方向,才不至于变成自我否定;而有了“自省”的不断完善,“自信”才不会跑偏,也才更坚定有力。
立意:
1. 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自省不是妄自菲薄。
2. 既要自信,也要自省。
3.自信和自省相辅相成。
4.自省是一面镜子,自信是一盏灯。
2.例文:
自信人生镜,乐观从容鉴
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是皱眉看镜时看见同样皱眉的自己,还是笑看世界之镜时看到的自己,这都是个体的人面对外界遭遇的不同心态。所以,你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世界就会怎样。
今我少年郎,晔晔如扶桑,面对阴晴圆缺的外界,面对变幻多端的人事,面对跌宕起伏的旅途,哪里能一味地忘情、伤感、陶醉和困顿呢?应该用自信、从容和乐观的良好心态去看世界这面镜子,以自信人生之镜,鉴乐观从容之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自信的镜子,面对人生的升腾跌宕。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不困顿于事事蹉跎的万般失意,永远相信自己的理想、努力和实力。李贺自信“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创一代诗风;李清照自信“何须深红浅碧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成婉约词宗;毛泽东自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建中华伟业……无论何时何地,相信自己“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实力;相信自己“勤能补拙是良训”的努力;相信自己“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的信念……吾辈青年,振衣可作千里风幡,瞬目亦是万古清流。自信的你,必能坚不可摧、万里横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乐观的镜子,面对人生的落魄失意。
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人以力量。不感伤于盛年不再的逝水难收,永远相信拥有的美好。因为拿错了病历,身患绝症的病人乐观“健康”地活着;原本健康的人却在悲观绝望中抑郁而终。所以说,悲观让生者死,乐观让死者生。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是乐观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被贬岭南的苏轼是乐观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们吃美食,赏美景,化民俗,治民安,得民心。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绝望的人。吾辈青年,要在危机中看到契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用乐观的态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用从容的镜子,面对人生的悲欢荣辱。
从容是心灵的至高境界。“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自然对生命的从容;“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诗人对生死的从容;“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这是仁人志士对变故的从容;“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智者对岁月的从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和鲨鱼搏斗了几天几夜的老人一无所获,却获得了心灵的坚不可摧、从容不败。要知道,精神的内耗来源于心灵的波动和纠结,而心灵的从容却是拈花一笑的顺其自然。拥有淡定从容的心态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和强大的开始!人生至欢是清味,心灵至强是从容。
自信的你,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的你,一览众山小;从容的你,胜似闲庭信步……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人生和世界!携着乐观、自信和从容照镜,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乐观从容看,自信人生多美景,常觅一二向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