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十月月考武卷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时间:5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瓶,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男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频
A.石制农具B.育铜礼器C.宫殷遗址D.家畜遗骨
2.在良渚文化避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微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
形状相似的玉踪,但设有神徽。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踪。以上:
说明()
A.南北文化渐趋一或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不同文化间互动频繁
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3.今河南平项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
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4.商周时期青钢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图所示青铜器物(
图1司母戊鼎
图2三星堆青钢礼器
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
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
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
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
5.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哲
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6.分封在商朝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对自然形成的方国、部族加以名义上的封号。周朝的分
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这说明,周朝分封制(
高二历史10月月考卷
第1页共8页
蜜蜂试卷
1
A.加强了周王室对统治疆城的控制B.确立了资族之问严格的等级关系
C.避色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D.体现了统治华团对权力的再分配
7.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频裂D.礼乐制度的破坏
8.战固后期,泰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
工程能的在案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浙完菩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9图3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数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
映了()
北
阳大野
图3
济
静
四京
防翔
宜丘4
市
郑
宋
合
遮
楚
s出山峰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战动商业繁荣
10.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铁钱
。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L。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李冰主持修建、惠泽中华民族两干余载,堪称”水利工程的典:
蜜蜂试卷
二历史10月月考卷
第2页共8页
2福建省福州市金山中学2023-2024第一学期十月月考高二思想政治
一、选择题
1、C
【解析】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而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故选C.
2、B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良渚文化、殷商文化、三星堆文化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还有一些与其他文明不同的东西,故A说法”渐趋一致”错误;
从材料看出,这三大文明虽然所处位置不同,但文化上却有些共同之处,如玉,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代表,说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故B说法正确;
从材料中我们看不出互动频繁,另外,当时的条件下交通闭塞落后,互动并不频繁,故C说法错误;
从材料中,我们看不出谁的文化更先进,它们各有特色,故D说法错误。故选:B。
3、D
【解析】A.材料信息能够明显体现出长江流域的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并不是突出强调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各国诸侯维护周礼; C.材料看不出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从材料中“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可以看出,在中国北方也出现了长江流域风格的青铜器,能够体现出南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D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D。
4、A
【解析】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均为礼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有利于稳定等级秩序,巩固贵族统治,故选A项;
二者均是商代青铜器代表,排除B项;
二者都是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的杰出代表作,而不是民营手工业者的精美之作,排除C项;
二者均是礼器,与祭祀有关,与生产无关,不是日常生活用具,排除D项。故选:A。
5、D
【解析】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D项正确; A.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故排除;
B.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故排除; C.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故排除;故选:D。
6、A
【解析】由材料“周朝的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可知,周朝的分封制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
确立了贵族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B;
避免了王族内部争夺最高权力表述太绝对,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集团对权力的再分配,排除 D。
故选:A。
7、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材料中诸侯墓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分封制度的崩溃,故B项正确。故选:B。
8、D
【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A.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
B.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故选:D。
9、A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10、B
【解析】商周“贝币”与铁无关,“布币”“五铢钱”有均由铜冶炼制造而成,故排除A;
“贝币”源于商品交换;“布币”产生后不断向轻巧型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五铢钱”便于携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C是无关项,排除;
战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故排除D。故选:B。
1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可知,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12、A
【解析】“浩然正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这是对人的品德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这三句话,对后世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性格形成有深远影响。所以根据题干判断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努力完善个人品德。故应该选 A,而BCD与题意无关。故选:A。
13、C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汉代时期《诗》《书》等教材地位上升,这主要是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故C正确;
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排除 A;
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排除B;
在材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出《诗》《书》在《史记》中地位已经上升,排除D。故选:C。
14、C
【解析】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富国强兵感兴趣,儒学未受尊崇,故排除A、B两项。
西汉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融合道家思想、阴阳五行,发展了新的儒学体系,并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通过选拔儒士为官员,在中央办太学,地方上有官府办学推广儒学,儒学从此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之前儒学早就成为了官学,故排除D项。故选:C。
15、D
【解析】D.首先根据公元前202年可知的公元前3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字越大,距当今越远,反之越近。故这一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D正确; AB.明显错误,故排除;
C.公元前3世纪初应该是公元前290年左右,故排除C。故选:D。
1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还有自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以来,发展的历程一直没有中断,延续两千多年.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两千年大一统”涉及的信息,故排除.故选A.
17、D
【解析】A.题干中说明群臣的议定结果必须由皇帝裁决,故A项错误;
B.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C.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
D.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故选:D。
18、A
【解析】BCD.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A.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故A正确。故选:A。
19、C
【解析】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得不到贷款。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可知,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
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不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0、B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将运用到文化交流领域;而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这说明苏联也在文化交流中跟美国进行冷战,B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和效果,无法得出其更具有吸引力,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而且美苏对抗不利于全球化,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除D项。故选:B。
21、B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
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
22、A
【解析】A.从题干的表中可看出,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导致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BCD.对材料的错误理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A。
23、C
【解析】C.本题以某个组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新型的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美国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的经济霸主地位,故答案为C项。
A.是区域集团组织,不是国际组织,故排除; B.是贸易组织不是金融组织,故排除; D.是军事组织,故排除。故选:C。
24、B
【解析】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B正确;
AD两项含义不能由表格数据反映出来,排除;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该时期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加强,排除.故选B.
25、D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6、B
【解析】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都是全球治理的问题,故ACD正确,不符合题意;
民族文化不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7、A
【解析】A.结合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程度最高的是实行政治和经济的联合,这应该是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是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C.北约是军事组织,不是经济一体化的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只是一个经济论坛合作组织,作程度远远没有欧盟高.故选A.
28、A
【解析】从材料可知,1945-1975年,联合国中来自亚洲、非洲的成员国增加,二战结束后,亚、非许多国家赢得独立,它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故选A。
29、B
30、A
【解析】根据“中国在孟加拉国投资开设的制帽工厂”“在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仅在物流领域,就创造了超过6000个就业岗位”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发展,表明合作发展可实现互利共赢,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经济新秩序业已形成,排除 B项;
全球性贫困问题全面解决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主旨没有强调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原因: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吸取前代历史教训;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32、(1)①仁②有教无类③提倡“仁政”④荀子⑤道⑥无为而治⑦名实相符⑧兼爱⑨非攻
(2))举例:可任举执政为民、以德治国、关爱生命 或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等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33、(1)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
【解析】从图中可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1947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
(3)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4)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外战略等。
(5)二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出现,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在全面冷战下还存在局部“热战”。 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的行动基本上都未超出各自的势力范围。 消极影响: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了长期的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