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12:02:31

文档简介

高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自2003年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后,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据统计,由央视新闻发起的2018年“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给其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其在社交网络平台情感分布中,正面情感占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改编自《大数据视域下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传播效果分析》)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楷模”,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短视频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编情”和“矫情”案白,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问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摘编自《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年2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可看出获奖者往往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传播主体与受众关注典型人物的方式不同,前者从具象展示开始,后者从理念开始。
D.与传统人物报道相比,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个角度的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动中国》能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在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创新中,“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最为重要,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有着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往往通过人物品质的揭示或者人物性格的塑造来体现。
D.《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的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实现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纪录片《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煤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地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D.《时代楷横——李桓英》聚焦于李恒英在麻风病防治中的贡献与付出,只在节目临近结尾时从政治角度指出,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汽。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三十来岁。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
墨子穿着太短的衣裳,高脚鹭鸶似的,跟公输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过礼,从从容容的开口道:
“现在有一个人,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糠屑饭:这是怎样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说。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却只方五百里,这就像轿车的和破车子;楚有云梦,满是犀兕麋鹿,江汉里的鱼鳖鼋鼍之多,那里都赛不过,宋却是所谓连雉兔鲫鱼也没有的,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饭;楚有长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却没有大树,这就像锦绣的和短毡袄。所以据臣看来,王吏的攻宋,和这是同类的。”
“确也不错!”楚王点头说。“不过公输般已经给我在造云梯,总得去攻的了。”
“不过成败也还是说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现在就可以试一试。”
楚王是一位爱好新奇的王,非常高兴,便教侍臣赶快去拿木片来。墨子却解下自己的皮带,弯作弧形,向着公输子,算是城;把几十片木片分作两份,一份留下,一份交与公输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于是他们俩各各拿着木片,像下棋一般,开始斗起来了,攻的木片一进,守的就一架,这边一退,那边就一招。不过楚王和侍臣,却一点也看不懂。
只见这样的一进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约是攻守各换了九种的花样。这之后,公输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带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这回是由他来进攻。也还是一进一退的支架着,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进了皮带的弧线里面了。
楚王和侍臣虽然莫名其妙,但看见公输般首先放下木片,脸上露出扫兴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两面,全都失败了。
楚王也觉得有些扫兴。
“我知道怎么赢你的,”停了一会,公输般讪讪的说。“但是我不说。”
“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的,”墨子却镇静的说。“但是我不说。”
“你们说的是些什么呀?”楚王惊讶着问道。
“公输子的意思,”墨子旋转身去,回答道,“不过想杀掉我,以为杀掉我,宋就没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着楚国来的敌人。就是杀掉我,也还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动的说。“那么,我也就不去攻宋罢。”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执一柄破铜刀、带一个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劝说楚王放弃攻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墨家吃苦耐劳的品质。
B.公输班只是听闻门丁的描述就知道前来拜访的是墨子,楚王一听墨翟拜访,便立刻接见,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大影响力。
C.针对墨子的劝阻,公输班和楚王虽然赞同他说的有理,但都没有直接放弃攻宋,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
D.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造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B.鲁迅注重细节刻画,墨子脚上草鞋,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
C.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强悍、衣服干净,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
D.本文以人物对话展开叙述,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与公输班的对话,还是与楚王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8.本文以“非攻”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鲁迅的语言既幽默又犀利,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三: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B.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C.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D.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指家族,与《墨子·兼爱上》中“虽至大夫之相乱家”一句中的“家”意思不同。
B.“庶”的本义为“众多”,“庶人”与“庶民”意思相同,都是指平民百姓。
C.“舅”是对异姓大夫的称呼,古代帝王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
D.“小子”是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文中“小子”是老师孔子对学生子路的称呼,并无轻视、蔑视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孔子谈的是君子要注重修身的道理。从自己做起,自己心诚,对人尊敬,这是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根本。
B.材料二中,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条目”,首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把“八条目”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C.材料三中,妇人宁死于虎口也不愿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
D.材料三中,根据孔子对子路说的最后一句话可见,孔子希望子路能够记住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1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修身”与“平天下”之间的关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唐朝边境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
B.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
C.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
1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观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2)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 ”。
(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小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4)《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用“ , ”来比喻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影响很大,有人认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 , ”化用而来。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不知道为什么瓜子比花生的名气大。 ① ,你说瓜子有什么吃头?它夹你的舌头,塞你的牙,激起你的怒气——因为一咬就碎;就是幸而没碎,也不过是那么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劳民伤财,乔尔布亚!你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这还只是看外貌。弄开看: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地抱着。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写文章的时候,三四个花生可以代替一支香烟,而且有益无损。
种类还多呢: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 ② ,又都好吃。下雨阴天,煮上些小花生,放点儿盐,来四两玫瑰露,够作好几首诗的。瓜子可给诗的灵感?冬天在路上,刮着冷风,或下着雪,口袋里有些花生,使你心中有了主儿,掏出一个来,剥了,慌忙往口中送,闭着嘴嚼,风或雪立刻不那么厉害了。况且,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肯神仙似的, ③ 的,随随便便的,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这个人将来若是作了皇上,必是朴俭温和、直爽天真的一位皇上,没错。吃瓜子的照例不在街上走着吃,所以我不给他保这个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没有一处使用“喜爱”,却突出了对花生的极度喜爱。这一表现效果是怎样取得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砚台是用来研墨的器具,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历史悠久,古人对它的称谓可谓多矣。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唐朝文嵩作《即墨侯石虚中传》,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王迈诗云:“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苏轼为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写了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由此,“万石君”的名字亦流传开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绎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常以砚比德,俗谚也有“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的说法。民间常把祖传的砚作为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象征。人们还认为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方寸之砚台,寄寓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凝聚着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民情民趣。砚虽小,却承载着泱泱大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千载不衰,传万代不朽,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B.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曾说过:“早成者未必有成,晚成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2023年6月29日,我国两架搭载国产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首飞当天,航空工业官方微博账号就引用了上面的话。歼-20的发动机从2011年的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国产发动机,走过了12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台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C
【解析】C.“前者从具象展示开始,后者从理念开始”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可知,前者从理念开始,后者从具象展示开始。
故选C。
D
【解析】A.“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错误,以偏概全。还有“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人物事迹、精神领悟”等。
B.“……最为重要,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可知,原文只是说“人物价值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没有说“最为重要,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往往通过人物品质的揭示或者人物性格的塑造来体现”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对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可知,原文说的是“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
故选D。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只在节目临近结尾时从政治角度指出,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属于政治话语体系,能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
另外三个选项缺少政治话语的内容。
故选D。
4.①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总体上是先总后分。
②首段提出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然后从人物价值内涵、话语体系、事实与情感关系三个维度进行阐述,三个维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5.①精选报道内容:要讲述正能量故事,展现其“不平凡”的闪光点,挖掘和展示其独特个性,使之丰实、立体,有血有肉。
②整合话语资源: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话语资源,与政治话语资源结合并形成合力,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
③重视叙述风格:报道时既需要情感加持,使其焕发人性的光彩;又要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
C
【解析】C.“说明墨子在劝说上缺乏技巧,处事不周”错,没有直接放弃攻宋,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故选C。
D
【解析】A.“进行语言描写,然后接之以动作描写”错,由首段可知,作者先写墨子的动作再加之语言描写;
B.“凸显了墨子的生活贫寒”错,草鞋变化的细节凸显的不是墨子的贫寒,而是他路途的艰辛;
C.“意在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衣服破旧”错误,曲解文意。文中采用的是衬托手法,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衣服破旧”,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迂腐呆傻”,相反更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故选D。
8.(1)揭示文章主要内容,墨子为了“非攻”,奔波于楚国。(2)揭示主题“非攻”是墨子的重要思想,凸显了墨家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奋起自卫的思想。
9.(1)鲁迅语言的幽默在于他善用口语,如“对咧”“走了罢”“阿呀”“我们的老乡”“偷摸病”等,幽默生动,通俗易懂,将历史人物还原在现代语境,极具亲和力;(2)鲁迅语言的犀利在于他善用反语,楚王的“率直”“爱好新奇”“感动”背后,是鲁迅对统治者不爱百姓的批判与讽刺;(3)还在于他善于对比,墨子虽然衣着破烂但神情沉静、从容、坚毅,语言铿锵有力,而公输般神色不定,言语讪讪,将“中国的脊梁”形象化。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于墓”是介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夫子式而听之”中,“夫子”是主语,前面应断开,排除BD。故选A。
C C.错误。文中的“舅”指丈夫的父亲,即公公。句意: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
12.B 【解析】B.“先以学习对象为主语”应改为“先以学习者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应为“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故选B。
13.(1)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得分点:“安”,使……安乐;“其”,大概;“病”,担忧。
(2)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得分点:“诚”,使……真诚;“意”,意念;“致其知”,获得知识。
14.“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子路问君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可知,“修身”的目的是使百姓安乐,天下太平,即“平天下”;由原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可知,“平天下”以“修身”为根本。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怎样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严肃恭敬。”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提高自己的修养,来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来使百姓安乐,尧舜大概还担忧这件事呢!”
材料三: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她,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错误,颈联应译为“你的毛骨没有与众不同,但你的驯良至今未曾改变”。故选B。
16.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
②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
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
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天寒岁晚之时,又患病在身,怎能不令人伤心。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意思是:骑这匹马儿已经很久了,总是一起冒着天寒,向那偏远的关塞前进。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
“尘中老尽力”,意思是:如今你已在风尘劳苦中力尽衰老,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意思是:马儿虽然低微,但蕴藏的情意确是非常深厚,你真叫我感动,我要一心地把你沉吟。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
17.(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3)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①平心而论(实话实说 );②各色各样(各有千秋) ;③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解析】第一处,“瓜子有什么吃头?”意思是瓜子没什么吃头,这是较为公平的评价,或者这是大实话,可填“平心而论”或“实话实说”。平心而论:思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评价。实话实说:说真话而不欺瞒。
第二处,是说花生的吃法花样很多,各有各的好,可填“各色各样”或“各有千秋”。各色各样:各种类别,各种式样。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第三处,与“随随便便”搭配,写一个二十岁以上的人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吃花生,很自由、随性、惬意,可填“自由自在”或“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没有拘束﹑安闲舒适的样子。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顾虑和担心,形容烦恼尽除、得到解脱,心情安然自得,快乐舒心。
19.①连用4个“那个……”构成排比,突出花生在视觉、嗅觉、味觉上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强调对花生的喜爱之情;②连用3个相似句式“……也好”,再三叙说花生无论怎样都好吃,凸显对花生的喜爱程度。
【解析】从句式上看,“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连用4个“那个……”构成排比,“光滑”“水灵”“香喷喷”“干松酥软”突出花生在视觉、嗅觉、味觉上带给人的愉悦之感,强调对花生的喜爱之情;
“白嘴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也好”,连用3个相似句式“……也好”,“白嘴吃”“就酒喝”“放在舌上当槟榔含着”,总之,无论怎样吃都好,再三叙说花生无论怎样都好吃,凸显对花生的喜爱程度。
B 【解析】
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即墨侯”代砚台。
A.用了比喻修辞,将“岭上晴云”比作“絮帽”,将“树头初日”比作“铜钲”。
B.用了借代修辞,以“朱门”指代王侯贵族、富贵人家。
C.用了夸张修辞,“三万里”“五千仞”以及“摩天”极写山河之奇伟壮丽。
D.用了通感修辞,“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听觉。
故选B。
21.砚已由最初的文房用具,逐渐演变为精致的艺术品,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错误:
一是“演绎为……艺术品”动宾搭配不当,可把“演绎”改为“演变”;
二是“砚……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合逻辑,应在“赋予”前加上“被”,这样句子就改为被动句“并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22.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引用冯梦龙《警世通言》的两句话。前两句话的意思是:早成熟的人不一定有成就,晚通达的人不一定不显达。这里体现了对于成名早晚的思辨性分析。后两句意思是不可因年纪小而懈怠轻慢,不可因为年纪大而自暴自弃。这里则体现了我们对此应有的态度与应对方式。早熟的人可能会在早期阶段表现出色,但他们的成功并不一定可持续或者能够持续到成年期;晚熟的人可能在早期阶段表现平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成功。这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的早期表现来下定论,也不要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过于武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节奏和路径,而这些路径不应该被简单地标签化或者过早地定义。
第二段材料写的是我国国产战斗机歼-20从2011年搭载俄制发动机到2023年搭载国产发动机,经过了12年,最终完成自主开发研制的事例。这段材料拓展了写作空间,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力量。
写作要求是写出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启迪学生应结合自身与社会,谈成功的启示。对此,首先应对材料中成功早晚的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论早晚,只要成功,都值得肯定。此后,则需针对成功的因素进一步展开分析,说明一个人真正衰老的标志,从来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丧失了对自我的要求。这世上最好的保养品,是你的自律和不将就。最后,则可结合自身与国家因素展开分析,表明态度:无论个人或国家,都不应妄自菲薄,而是要认清方向,矢志不渝,直至成功。
【参考立意】
1.成事不在早晚,贵在持之以恒。
2.早成而不努力,最终“未必有成”。
3.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正确心态,才可以成就事业。
4.每个人或者集体都有自己的节奏,要认清自己,保持定力,才能成功。
范文展示:
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这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名句。成事不在早晚,只要持之以恒。不要自矜于“早成”,也不能自弃于晚不达。早成而不继续努力,蹉跎岁月,最终“未必有成”,而年岁虽晚却仍锲而不舍,钻研进取,也“未必不达”。正所谓: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当代青年应有矢志不渝的勇毅与定力,在追逐中国梦的征途上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熬得住万丈孤独,藏得住星辰大海。”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古来圣贤皆寂寞”。耐得住寒冬,才等得到花开;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自朝歌受挫之后,姜子牙便隐退渭水之畔,直至八十岁受聘于文王出山。在这段时间里,世人眼中的姜子牙垂垂老矣,就是一介无名老翁,且看起来不太聪明,要不,他怎会用直钩钓鱼呢?可是,在这期间,寂寞的姜子牙可没闲着,而是不停给自己“充电”,这才有了出山之后的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姜子牙告诉我们:耐得住寂寞,才能迎得来繁华。
“许我人间三百年,更兼风雪路八千。”努力到不遗余力,成功只是早晚问题。
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从来很努力,丝毫不着急。东晋时,王献之一出生就活在父亲王羲之的“书圣”光环下,长大后难免急于在书坛打出自己的名声。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经很出色,但比起父亲来,还是远远不够。但心急的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诲后,不再急于求名,而是一心钻研书法,最终被世人誉为书坛“亚圣”,留名千古。没有人能成为你永远的避风港,不遗余力,持续努力,才是自己人生路上的导航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定力筑就成功。
有人说,人生最幸运,不过是大器晚成。但大器晚成的前提,是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刻苦努力,是对遗憾的释怀,以及对梦想的坚守。“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曾多次入选备份乘组,却又多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即使这样,邓清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飞天梦想,反而25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如今终于圆梦九天的邓清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向我们证明: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梦想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定力,决定他最终能走多远。定力不灭,心中的灯就会永远照亮前方黑暗的路。
成事不关早与晚,笃行不怠稳致远。生活也是这样,或许我们天资愚笨,但一定要笨鸟先飞,用勤奋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年不必少,有梦则赢;“大器晚成”者,亦屡见不鲜。所以,人有小聪明,可喜可贺但不足为恃,千万别忘了勤奋和坚持;人迟钝笨拙也不可怕,更不必气馁,只要肯用功,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照样也能踏上成功的坦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