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2023-2024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大单元思维强化
一、知识网络构建
二、综合应用与拓展
知识点拓展——土壤剖面结构
指标 概念 分类/分层 特点
土壤剖面结构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黑色或灰黑色
淋溶层 颜色较浅随水的下渗,矿物质被淋失
淀积层 上层淋失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知识拓展——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有冻土。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知识点拓展——绿肥作物
绿肥作物是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草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草木樨、柽麻、田菁、蚕豆、苕子、紫穗槐等;非豆科作物有肥田萝卜、荞麦等,以及各种水生绿肥。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的原因是(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土壤在过水后会形成通往地表的毛细管。松土保墒是一个成语,保墒,在古代文献中也称为“务泽”,意思是“经营水分”。《齐民要术》特别强调:“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就是说,锄地是不论次数的,周而复始,没有草也要锄下去。农谚“锄头自有三寸泽”就是对松土保墒功能的生动总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锄地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是( )
A.破坏土壤水分蒸发通道 B.夯实土壤,堵塞水分蒸发通道
C.降低地下水水位 D.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少蒸发
4.锄地的最佳时机是( )
A.冬至 B.夏季 C.雨后 D.秋收后
5.松土保墒这一农业技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松花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南宋年间,丘处机西行途经张家口的野狐岭时,叹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下图为华北局部地区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6.丘处机登高之地南、北两侧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C.温带草原、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
7.张家口以北地区地表植被遭破坏后,可能会造成( )
A.沙尘暴灾害增多 B.降水变率减小
C.地下水位上升 D.生物多样性增加
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主要受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影响,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某山地海拔350—951米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和饱和持水量统计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t/km2)
总孔隙 毛管控
针阔混交林 59 45 4.62 50300
常绿阔叶林 63 47 3.18 64800
楠竹林 52 40 2.08 21200
灌木林 73 56 7.79 783300
8.最不适合作为该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9.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楠竹林 D.灌木林
10.与灌木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关系最小的是( )
A.成土母质 B.岩石风化速度快
C.地表径流少 D.枯枝落叶多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是因为( )
①气候冷湿
②土壤冻结时间长
③土层浅薄,酸性强
④水热组合好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是( )
①郁闭度降低,光照充足
②碱性草木灰中和酸性土壤
③土壤温度下降,形成冷湿环境
④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氧分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植物 D.苔藓地衣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植被与土壤类型多样。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地区自然土壤景观示意图。图中甲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平原广袤,以黑土、黑钙土为主;乙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山地丘陵,以红壤、砖红壤为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原因是( )
A.森林植被稀疏 B.降水淋溶作用强烈
C.微生物分解慢 D.成土母质矿物质少
15.甲、乙两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分别是( )
A.甲—常绿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 B.乙—常绿阔叶林——垂直结构复杂
C.甲—落叶阔叶林——乔木叶片宽阔 D.乙—落叶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某流域自然坡面上进行试验,选取了草地、沙棘(落叶灌木)、油松(常绿乔木)、油松沙棘混交林为代表性的4种植被覆盖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根系分布深度油松>沙棘>草地。下图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试验小区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Ⅰ、Ⅱ、Ⅲ对应的三种植被分别是( )
A.Ⅰ—草地Ⅱ—沙棘Ⅲ—油松 B.Ⅰ—草地Ⅱ—油松Ⅲ—沙棘
C.Ⅰ—沙棘Ⅱ—草地Ⅲ—油松 D.Ⅰ—油松Ⅱ—沙棘Ⅲ—草地
17.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是( )
A.草地 B.沙棘 C.油松 D.油松沙棘混交林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区,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动物而被大量灭杀。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区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动)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信息显示( )
A.有效洞口密度大小与土壤全氮含量关系不大
B.有效洞口密度越大,土壤全氮含量越少
C.有效洞口密度越小,土壤全氮含量越多
D.随着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19.该区域高原鼠兔密度对高山草甸退化带来的影响是( )
A.高原鼠兔的密度越大,越有利于高山草甸生长
B.合适的高原鼠兔密度,能够促进高山草甸生长
C.高原鼠兔数量对维持高山草甸的氮循环贡献较小
D.高原鼠兔通过挖洞方式危害高山草甸生态系统
20.防控该区域高原鼠兔的有效策略是( )
A.全部灭杀高原鼠兔 B.大量繁殖高原鼠兔
C.控制高原鼠兔数量 D.任其自然繁殖发育
读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化学性质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近年来,环渤海的滨海盐碱化地区在积极探索“滨海草带”的建设。“滨海草带”是指通过在滨海盐碱地上培育优质适宜的牧草和生态草,在改良土壤的同时为养殖业提供饲草料的一种创新盐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环渤海“滨海草带”在改善土壤盐碱化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高地下水水位
②增加土壤肥力
③减少盐分表聚
④增加土壤水分蒸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创新盐碱地生态草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气候趋向暖湿 B.耕地资源丰富
C.市场需求变化 D.科技水平提升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课题名称:土壤的形成
课题资料: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颜色是土壤物质及其性质的反映,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即成土因素)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各异,不同地方形成不同土壤。中华五色土(如下图)是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选取的青、红、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这意味着中华疆域地大物博、多姿多彩。
课题思考:
(1)说出五色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概括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3)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简述东北黑土的形成过程。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亚热带部分山区,森林分布低于气候林线下方,被称为“假林线”。
广东省石门台(最高峰海拔约为1586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左图),自然环境优越,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就是该山“假林线”分布地。调查发现,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同时发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略大于山地南坡。下右图为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分布频次。
(1)描述该保护区内“假林线”在不同海拔的分布频率特征。
(2)简述促进该地山顶或山脊处形成“假林线”的自然原因。
(3)分析“假林线”在该地南坡分布较低的自然原因。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于川西海拔1200 2000m,相对高差在300 500m的沿河狭长地段,河谷内热量资源丰富,人口、城镇集中,生态环境脆弱。某科学院气候研究所对河谷内某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做了统计,如下图所示。
(1)据图指出该地气候干旱程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2)分析造成河谷内气候干旱的原因。
(3)河谷内实施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植草期通常选择在6月之前。请为这种做法提供依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即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C、D三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项错误。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项正确。陡坡和缓坡的温度差异不大,C项错误。陡坡的矿物养分流失快,缓坡的矿物养分流失慢,D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锄地可切断地表的毛细管,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面而蒸发,A正确;锄地不是夯实土壤,会使土壤疏松,B错误;锄地对地下水水位影响较小,C错误;锄地可以保墒,提高土壤比热容,减小土壤温差的变化,可以保护作物越冬,不是防止土壤干旱的原理,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雨后,太阳光照强度大,土地表层非常板结,影响作物根系的通透性,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这个时候锄地可以土壤保持疏松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因此,雨后是锄地的最佳时期,C正确;冬至气温较低,作物和杂草生长非常缓慢,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A错误;夏季气温高,这个时候锄地,土壤疏松后,会增大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使土壤墒情下降,影响庄稼的生长发育,B错误;秋收后地里没有庄稼,不是锄地的最佳时机,D错误。故选C。
5.答案:B
解析:我国最早出现的种植业位于黄河、长江流域,AD错误;长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丰富,农业用水充足,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C错误;黄河流域发展的是旱地耕作业,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在旱季,锄地可以尽量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使尽可能多的水分来满足作物蒸腾,B正确。故选B。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分布。由“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可知,张家口野狐岭的南侧是太行山,长城以南的太行山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的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北顾但寒沙衰草”说明野狐岭的北侧是草原,由于野狐岭北侧地处温带,故其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综上可知,B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破坏的影响。张家口以北地区地表植被遭破坏后,可能会导致该区域降水变率变大,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灾害增多,A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林地土壤蓄水能力主要受毛管孔隙的贮水能力影响,在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地的土壤毛管孔隙度最低,楠竹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最小,说明楠竹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最小,C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由材料“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可知,土壤饱和持水量越大,产生地表径流的时间越晚。表中四种林地类型中,土壤饱和持水量最大的是灌木林地,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地表径流出现时间最晚的是灌木林,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
选项 分析 结论
A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 ×
B 岩石风化速度快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但岩石的组成物质大部分为无机物,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关系较小 √
C 地表径流少会减小流水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搬运等作用 ×
D 枯枝落叶多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候冷湿,土壤冻结时间长,①②正确;土层浅薄,酸性强,植物养分缺乏,肥力低,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③正确。热量不足,水热组合欠佳,④错误。综合起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①正确;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②正确;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冷湿环境,③错误;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④正确。综合起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树木大面积焚毁后,高大的乔木难以快速长成,A错误;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B正确;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C错误;苔藓地衣低等植物,难以成为优势物种,D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甲地位于东北黑龙江,乙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与甲地相比,乙地纬度低,微生物分解快,降水多,降水淋溶作用强烈,B正确,C错误。甲乙都是我国林区,森林植被差异不大,A错误。成土母质矿物质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B。
15.答案:C
解析:甲地典型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附生植物较少,是乔木,叶片宽阔,C正确,A错误;乙地典型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复杂、附生植物较多的是热带雨林,BD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草地植被根系发达,但深度浅,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小,同时,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蒸发量小,草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图例Ⅰ是草地植被;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蒸发量小,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因此图例Ⅱ是沙棘植被;剩下图例Ⅲ是油松植被。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故选A。
17.答案:B
解析: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应该根系分布深度较深,且对应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综合两方面因素,沙棘植被对应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最易存活下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有效洞密度在760/个 hm-2时,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大于和小于760/个 hm-2时,含量都小。所以随着有效洞口密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长越好,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越强”和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与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图,可知,高原鼠兔密度过大,会因啃食植物过多,引起土壤全氮含量过低引起高山草甸退化;高原鼠兔少,土壤全氮含量小,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也小,也不利于高山草甸的生长。所以保持合适的高原鼠兔的密度,可能保持较高的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高,植被生长好。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0.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为了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促进高山草甸生长,提高生态系统抗退化能力的有效策略是控制高原鼠兔的数量,保持有效洞口密度。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2.答案:B
解析: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升高更容易引发土壤盐碱化,①错误;牧草和生态草的凋落物可增加土壤肥力,改良盐碱地,②正确;牧草和生态草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利于降低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植被覆盖率提高,会增加水分下渗,减少盐分向土壤表层集聚,③正确、④错误。综上可知,B项正确。
24.答案:D
解析:
选项 分析 结论
A 该模式的形成与气候关系不大 ×
B 我国耕地资源紧张 ×
C 市场对牧草以及畜产品的需求一直较大,该模式近年来才得以形成,因此其与市场需求关系较小 ×
D 由材料可知,该模式需要选育适宜的牧草和生态草品种,使植物适应盐碱地,故其形成主要得益于科技水平的提升 √
25.答案:(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2)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生物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吸收营养元素,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使土壤具有肥力特征等。
(3)夏季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植物死亡后形成大量腐殖质;冬季寒冷干燥,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地。
解析:(1)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不同母质对土壤中次生矿物也有一定的影响,母质因素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气候因素是土壤系统发展变化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水分和热量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地形因素一般只是引起地表能量和物质的再分配,并没有引起新的物质,其支配地表径流,使地带性土壤范围中产生非地带性土壤;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程度,它是土壤发育的强度因子,生物、地形、气候、母质四大因素在随着成土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2)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植被的根系及根系的分泌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植物和动物死亡后的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吸收营养元素,生物死亡后,聚集在生物体内的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使土壤具有肥力特征等。
(3)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纬度高,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茂盛,植物死亡后形成大量腐殖质;冬季寒冷干燥,冰雪覆盖在地面上,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地。
26.答案:
(1)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频次先升高后降低;高频次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处(1000m左右)。
(2)山顶或山脊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地势较陡,水土保持较差;风力强劲,影响森林的发育。
(3)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南坡降水多,降水时形成的低温会抑制森林的生长;南坡向阳,蒸发较强,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南坡风力更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
解析:
(1)根据右图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假林线”出现的频次先升高后降低,其次,要注意主要分布的海拔范围,读图可知,在海拔700—1200m范围内,“假林线”出现频次较高。
(2)本题要求从自然角度来回答问题。注意材料信息:保护区内部分山顶或山脊处,分布有斑块状草地,草地与森林的交界处,被称为“假林线”,由此可知“假林线”附近现今的植被主要为草地:其次,注意材料信息:石门台“假林线”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及山顶效应(山顶或山脊处的强风、较低的气温、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森林的发育)关系密切。由此可推知,由于伐树、开荒种植、引发火灾等人类活动,使得部分山顶或山脊处的原有森林植被被破坏,破坏处的山脊或山顶由于风力强劲、气温较低、土壤贫瘠等原因。使得森林植被难以再次发育,而该保护区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山区,其整体的水热条件较好,虽然森林植被难以再次恢复,但水热以及土壤等条件仍然适合草类的生长,最终形成林草分界线,即“假林线”。
(3)注意分析自然原因。“假林线”在山地北坡的高度大于山地南坡,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表明北坡原来“假林线”的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北坡“假林线”分布海拔上升。南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水土流失较严重:南坡降水多,降水时形成的低温会抑制森林的生长,山地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相比而言,南坡向阳,蒸发较强,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南坡风力更大,不利于森林的生长。所以“假林线”在该地南坡分布较低。
27.答案:
(1)全年干旱缺水;冬春季节(干季)较重,夏秋季节(雨季)相对较轻。(2)位于内陆且山高谷深,暖湿气流越过山脉到达河谷后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河谷内人口、城镇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干旱程度。
(3)6月之前,由于积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较大;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6月之后,降水量较多,正值草类生长期。
解析:
(1)读图,根据图中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曲线可以判断,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冬春季节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值最大,夏秋季节蒸发量与降水量差值相对较小。
(2)结合题干信息“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分布于川西海拔1200~2000m,相对高差在300~500m的沿河狭长地段,河谷内热量资源丰富,人口、城镇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可以判断,造成河谷内气候干旱的原因是位于内陆且山高谷深,暖湿气流越过山脉到达河谷后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河谷地带气温较高,蒸发量大;由于人类的开发,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干旱程度。
(3)当地位于岷江上游,该地冬季气温较低,冬季的降水多为降雪,随着气温上升,6月之前积雪消融,土壤湿润,利于植草。6月之前的时间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6月之前几个月降水量是较多,正值草类生长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