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 (共34张PPT)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课件 (共34张PPT)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0 11:4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导入新课
什么是创造?
 “创造”:是作者论述的话题。有两个含义:(1)造出未曾有过的,首次做出或首次建立。(2)首先完成或建立的成果。
  “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表明作者对“创造”极其重视。
下列算式成立吗?
1.1+1=24
2.3+3=2
3.9+3=1
4.30+30=1
5.8+16=1
这些算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成立的,可是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计算,它就成立了。
(1年+1年=24个月)
(3个月+3个月=2个季度)
(9个月+3个月=1年)
(30分钟+30分钟=1小时)
(8小时+16小时=1天)
以上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自信是成功的必备素质,如若你都不相信自己了,又怎么指望别人会相信你。在创造力方面,如果你能充满自信,那么相信你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让我们自信满满地发出宣言吧:我相信我能行,我相信我会创造奇迹!
1
2
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阅读目标
重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重点
难点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走近作者
整体感知——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1. 中( )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2. 遁( )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3. 鲁钝( ):愚笨,不敏锐。
4. 懦( )夫:软弱胆小的人。
5. 豢( )养:喂养。
6.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zhònɡ
读读写写
字音、字形均易错。
·
dùn
dùn
nuò
huàn
字形易错,注意偏旁。
·
7.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8.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9.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
10.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字形易错,注意偏旁。
·
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整体感知——理清文本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
(1—4)
第二部分
(5—11)
第三部分
(12—15)
第四部分
(16)
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还要从小事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整体感知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整体感知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整体感知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
达到驳论→立论的目的。
整体感知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20 创造宣言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阅读课文第四部分,说说文章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表达了什么观点?
4.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何作用?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错误观点 论据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1.环境太平凡
2.生活太单调
3.年纪太小
4.太无能
5.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罗
《易经》《正气歌》《国际歌》雷塞布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曦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飞帝亚斯(菲狄亚斯)
飞帝亚斯(公元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
(雅典娜头像)
米开朗基(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
《正气歌》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彼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国际歌》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莫扎特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193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1857年(10岁),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爱迪生
布莱士·帕斯卡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于一个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线。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
帕斯加尔
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
拓展延伸—创新性思维名言积累
1、作为一个未来的总裁,应该具有激发和识别创新思想的才能。
  2、最有效的创新都简单得惊人,其实,一项创意所能得到的最高褒奖就是别人说一句:这个一看就懂,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板书设计
教育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批驳五种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能力
东山樵夫扼杀树苗——不懂创造的可怕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
创造宣言
鼓励教育者
学会创造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引领我们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