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 B
解析:B.“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错。第三段是“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可见没有对线上线下的工作效率的比较。
2.答案B
【试题分析】“比‘不做什么’更重要”无中生有。原文先介绍了底线意识,即“五不”要求,然后说“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日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可见基准意识是有了网络行为后的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文中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谈不上哪个更重要。
3.答案 D
【试题分析】本文的论点可以从文章第二段“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得出。A.是从立法和惩治的角度谈网络文明规范,不是本文内容;B.讲的是网络基准意识中的两点,不全面;C.从底线意识讲如何规范网民的文明观念,只是文章的-部分内容,不全面。
4、参考答案:
(1)首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相应的网络规则的必要性;
(2)然后亮出观点,引导青年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3)接着从“底线意识”的角度论述“五不”的内容;
(4)再从“基准意识”的角度论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具体内容。
评分细则:能完整梳理文章内容即可。
没有关联词最多给3分。
参考答案:
(1)他们的行为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虽属于无意作恶,但也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
(2)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
(4) 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
评分细则 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 2分;违反了 网络行为规范(或网络行为失范) 1分;触犯了法律 1分;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 2分;
6、答案C
率性解释为任性,为贬义,词义与情感色彩错误。
7、答案D
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无中生有。
8、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将黄姚入口处巨大而古老的榕树比作黄姚的心脏,(1分)生动地写出黄姚历史文化悠久让黄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1分)
(2)把巨榕的沉重、繁密而交错的气根比作粗大血管,(1分)生动地揭示出巨榕生长茂盛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是黄姚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为黄姚古镇输送养料,让黄姚古镇焕发生机;(1分)
(3)把发展中的黄姚古镇比作正在孵化的蛋卵,(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心脏、血管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从而启发我们思考,让黄姚生命繁盛的“心脏”和“血管”究竟是什么;(1分)
9、参考答案级评分细则
(1) 指黄妙酿制的各种果脯和酒等(2分),表明黄姚物产丰富、独特;
(2)指黄妙人利用土地的恩赐,运用智慧和耐心,酿制出美好的生活(2分)。
(3)指黄姚没有被商业气息污染,保留了最干净、清洁的环境,最自然、原始、真实的生活状态(2分),是岁月和黄妙人共同酿制的最饱满的果实。
答案BFG
【答案】BFG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断句】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曾伤,君不如杀之。
【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
11、答案:A.
【解析】A“意思相同”错误。文中“今穷而出亡过于曹”,句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穷”,处境困窘,人生不得志;《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意为“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此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B. 文中“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句意: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出入为大约意。《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指出来和进去,句意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C.正确。D.文中“此所以绝世也”,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绝世无双”的“绝世”,冠绝当代,再无第二。
12、参考答案B
“釐负羁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建议。”错,原文负羁曰:“诺。”,表明听从了妻子的建议。
13(1)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像这种情况如果我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朋友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 ”
评分细则:如是(1分) 定(1分) 道(1分),疑问句式1分
13(2)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卵一样
评分细则:故(1分) 迫(1分) 累卵(1分) 句意1分
15、答案A
“归隐田园的决心”苏轼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16、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顺应自然。“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两句意思是:鱼鸟哪里知道,只要我自己内心安闲,外物也自然安闲。这体现出诗人乐天安命、顺应自然,因而感到闲适自在的心境,侧重写人与自然相融相亲的关系。(3分)
(2)内心超脱。,“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两句意思是:繁多的外物未必就是这样和谐、美好,姑且能够因自己认同的事物感到快乐。即只要内心超脱,即使外物不顺心意,也能够自得其乐。(3分)
17、参考答案:
(1)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答案B
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
A.“能”,动词,“能够,可以”;
B.“能”,动词,“擅长,善于”;
C.“能”,动词,“能够,可以”;
D.“能”,动词,“能够,可以”。
19、参考答案
连用四个“ 一起...”的句式,(1分)构成了排比的修辞。(1分)
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1分)
(3)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2分)
20 答案B
都是任何人的意思。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题答案:
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或你只需要带上耳机) (2分))
②有什么限度吗? (或需要注意度吗,或 的度是什么呢?) (2分)
③忍忍不仅不能过去 (2分)
22题答案
一是成分残缺,“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缺少主语,可去掉“会使”,让“听觉毛细胞”作主语。
二是搭配不当,“导至”的“至”错误,应该为“导致”。
故改为: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四、写作(60分)
【写作指导】
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第二部分,说的是青年人要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
指令段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重点要写出“你”的联想和思考,要写出个人独特的思考和感受,适合写成议论文。
第二个指令是“联系具体事件”,所以考生写作时不能泛泛而谈,要找到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进行写作。如樊锦诗担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责任,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她更是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跨平台、新媒体和全媒体传播的《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成为爆款,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这是高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年轻人对传承、发展、阐释传统文化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参考立意:
1新时代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责任在肩,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我;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生。绝密 启用前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高一9月月考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
“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从而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青年网络行为。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要一视同仁地对现实和网络空间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统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姚酿
①不错,又是古镇。
②但这是不一样的黄姚。
③许多地方都有古镇,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然而,作为古镇的黄姚,并非复制的赝品、复述的往事……它是活的,从未丧失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④在入口处,我就被震动,仿佛看到黄姚的心脏。那是一棵巨大而古老的榕树。通常,榕树的气根向下垂挂,服从着地心引力和生长规律;而这棵巨榕整体倾斜,枝干依然参天,尤其是气根呈放射状铺张,沉重、繁密而交错,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如果你观察过孵化中的蛋卵,就会发现,最先发育的是心脏,然后从心脏里长出枝枝蔓蔓的血管,如同树枝,布满蛋膜。黄姚的这棵巨榕,气根如血管般蓬勃有力,又保持着内在的通畅,仿佛为整个古镇输送着养分和力量。
⑤为什么命名为“黄姚”?史料并无确凿记载。说法数种,基本认同与黄、姚的姓氏相关。光阴流转,古镇早就不是两个户族,许多宗族在此落地生根,修建祠堂。宗祠也如同心脏,溯流而上血缘意义的心脏,由此,宗族后代得以生生不息。即使这里地处偏远,甚至曾是荒川野岭,但踏山渡水的祖辈们终于在此停下脚步……从此,灶火不熄。
⑥古镇不大,街巷也窄,但取景框里处处是风景。方寸之间,明清古建筑就有三百多座,有许多老屋、石桥、庙祠、亭台和匾额。假如从空中俯瞰,黄姚的檐顶覆瓦如鳞,那些瓦片显得薄而服帖;黄姚的街巷细窄,如鱼背上的脊线。每一户人家,都是这小镇一片既坚硬又柔软的鳞,游过如水岁月。当垂挂的灯笼,映在夜色中湿黑的路面上,朦胧中,就像锦鲤般的光影,我想,走在上面的人,是不是能在梦中骑跃龙门?其实,整个黄姚古镇就如一条千年之鲤,根本无须飞跃,它已如潜龙,具有神话中的不朽之力。
⑦生活在黄姚,是神话般的日子,也是家常的日子。
⑧这里有许多商铺客栈和茶舍酒庄,沿街闲逛,感觉瓶瓶罐罐特别多,都跟零食铺或药铺似的。细看,多为酱制品和腌菜。酱的主角,当然是黄姚有名的豆豉,佐以辣椒、香菇、牛肉等调成各种口味。腌菜用宽口瓦罐盛纳,盖着通透的玻璃盖子,里面是木瓜丝、小河鱼等。有酿制的各种果脯,从土乌梅到小黑橘,还有甘草柠檬。因为山峰众多,这里盛产野果,用来酿酒。黄姚的酒庄里花花绿绿,琳琅满目。除了常见的桂花酒、玫瑰酒、葡萄酒,还有不算特别常见的捻子酒、金樱子酒、万寿果酒、诺尼果酒。黄姚的气候和水土容易让身体湿寒,当地居民早已得出生活经验,辣椒热汤、果酒药饮都可用于祛湿驱寒。他们利用这片土地的恩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酿制生活的别样味道。这里有艾糍粑、糯米粽、葛根酥。有炖肉的农家菜干、润肺的罗汉果、熬汤的鸡骨草和五指毛桃。菜肴也有特点,有两道我记忆深刻——豆腐酿和南瓜花酿,主材和汤汁都味美。
⑨这里的生活,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所以我说,黄姚不是仅仅展示给游客的博物馆,这座小镇有着古典的诗意——但它始终是活的,有自己的心脏、血脉和呼吸。刚才坐在台阶上掐豆角的汉子,除尽英丝,端着菜盆回屋,只剩提环在有着纵裂纹的木门上微微晃动;当街剥笋的妇人,闲闲地聊着天,手底下像从冷紫色的鞘里剥出一把把新剑;前来写生的素描少年,勾勒线稿,没有忘记那些勾勒石缝的苔痕。没有大喇叭的喧响,没有喋喋不休的噪声,即使商家推荐食物,也是平静地递过来邀你品尝。夜色之中的黄姚,更是宁静。千百年来,黄姚一如既往,在我们看来是写意的生活,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写实的生活。
⑩真正活着的古镇,一定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类的创造。
我想起那些工匠,想到他们手里传承的技艺。比如,雕。黄姚有砖雕、木雕、根雕、石雕、竹雕等,在一块看似平凡的器物上,他们愿意为美花费大量的时间。手在砖上粗糙,眼在石上昏花,整个的生命都在削刻凿砍上一一而雕,是动作里最为克制和温柔的,由此使花鸟诞生,并且花瓣永不败谢,翅膀永不降落。雕是对砖石的温柔,绣是对织物的温柔,都是对美的怜惜;雕是耐心,绣是耐心,酿也是耐心,都是人和时间一起创造的魔法。
是的,除了酿菜酿酒,黄姚这座古镇也像岁月酿制的果实。在微雨中漫游,感觉黄姚就像雨滴一样古老,也像雨滴一样清新,它是用最干净的雨水酿制而成的。黄姚以酱腌闻名,但这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只有在最清洁的环境里才能酿制,才能无惧运用酱腌手段,把食物变成诱人的美味,而毫无浊气和混沌;才能让一切远离朽坏,才能在沉淀中,抵抗时间的侵蚀,散发自身的醇香与光泽。
(取材于周晓枫的同名散文)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媒体已就此探讨同质化的问题 同质化:性质或品质趋于相同
B.如虬结着的粗大血管 虬结:蜷曲缠绕
C.有古风古韵,又率性从容 率性:任性
D.而毫无浊气和混沌 混沌:不纯净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黄姚古镇的与众不同。
B.第六段从“覆瓦如鳞”巧妙地引出一系列与“鱼”相关的比喻。
C.作者对黄姚古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笔触细腻,富于表现力。
D.作者认为只有将黄姚古镇如文物一样保护起来,才能让黄姚散发永久的魅力。
8.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6分)
“酿”字在文中反复出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黄姚酿”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楚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楚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楚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察,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并没有听从妻子的建议。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并将要杀掉叔瞻陈尸示众,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2)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陶归园田居( 其一)①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②,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③。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 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 ②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 ③华颠:头发花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决心。
B.作者效仿陶渊明,抒写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喜爱。
C.陶诗原作一韵到底,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6.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词,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襟抱与情怀,如“ , ”道出了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8.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至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或错字,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门类繁多,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青年人,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联系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其内在活力,这是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