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
二、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
三、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
四、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政治上
1、春秋(BC770—BC476年)·乱
(1)初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仅作了解)
①春秋小霸:郑庄公(繻葛之战,击败周桓王)
②楚国君主熊通称王
中后期:春秋五霸(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①东方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尊王攘夷·仅作了解)
②北方晋国:晋文公(城濮之战击败楚国,晋楚争霸格局形成·仅作了解)
③西北秦国: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秦晋交好,称霸西戎·仅作了解)
④南方楚国:楚庄王(重用孙叔敖,邲之战击败晋国,问鼎中原)
⑤中原宋国:宋襄公(春秋大义,兵败泓水之战)
⑥长江下游吴国: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击败楚国)
⑦长江下游越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卧薪尝胆,攻灭吴国,称雄东南)
(3)结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卿大夫权力上升)
①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将晋国瓜分
②田氏代齐:齐国卿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2、战国(BC476—BC221年)·变
(1)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仅作了解
①魏国独霸:魏文侯重用李悝率先变法,组建起强大的军队“魏武卒”
②齐秦争强(合纵连横)、楚国独霸南方
③赵国崛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④秦赵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
⑤秦兼并六国,一统八荒
(2)各国变法运动
①国家: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②共同主张: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建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
③具体代表:商鞅变法
A、时间:第一次BC356年;第二次BC350年
B、人物:秦孝公、商鞅
C、内容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税收和兵役来源)
·政治:推行郡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贵族);实行什伍连坐制;迁都咸阳
D、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E、意义: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春秋战国的政治特点(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重点
(1)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郡县制)
(3)传统的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
(4)以法代礼
(5)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战争程度越来越惨烈,由分裂走向统一
(6)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华夏观念的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铁犁牛耕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生了小农经济
(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国家土地所有制,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
(3)推行重农抑商(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4)兴修水利·农业发展命脉(秦国都江堰、郑国渠;楚国芍陂)
2、工商业
(1)冶铁业产生并发展(战国时期炼铁和淬火工艺提高)
(2)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分工更加细密
(3)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巨商(吕不韦、范蠡)和商业中心(临淄、邯郸)
3、补充知识
(1)小农经济
①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仅作了解)
②时间:产生于春期战国→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完全解体于三大改造
③产生根源:铁犁牛耕技术的产生
④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2)初税亩:春秋晚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制度,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百家争鸣
1、出现原因
(1)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地主阶级兴起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3)文化上:礼贤下士,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不同阶级派别代表著书立说,百家争鸣
2、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主要流派:儒、墨、道、法、阴阳
(1)儒家
①孔子思想
A、仁(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尽心为人、推己及人·仅作了解)
B、礼:广义指完善社会秩序;狭义指恢复周礼(等级)
C、政治上:主张统治者进行德治,克己复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D、经济上:主张重义轻利
E、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F、天命观:敬鬼神而远之,强调务实
补充:其言论被后世总结为《论语》,自身整理文化典籍:《诗》(诗经)、《书》(尚书)、《礼》(礼记)、《易》(周易)、《春秋》、《乐》(失轶),但其思想实质是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②孟子思想
A、道德的四种规范:仁、义、礼、智
B、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张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C、价值观上:性善论;内省;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③荀子思想
A、政治上:治国应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民本思想)
B、价值观:性恶论
C、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
注:荀子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仅作了解)
(2)道家
①老子思想
哲学思想
·世界观:道是万物本源,追求天人合一(朴素唯物论)
·方法论: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主张以柔克刚(朴素辩证法)
B、政治主张:小国寡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事而取天下,出世的处世态度)
补充:其著作为《老子》/《道德经》,对中国哲学深远影响,但代表着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②庄子思想
A、天道:世界观(道是最高准则,宣扬天道);方法论(齐物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差别)
B、逍遥: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精神自由
补充:其著作《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水准(仅作了解)
③道家思想总体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精神自由,出世的处世态度
(3)法家·韩非子思想
①建立君主专制(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严刑峻法(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主张变革(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补充:法家思想为君主专制的建立和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4)墨家·墨子思想
①核心:兼相爱、交相利(兼爱)
②具体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③哲学观
A、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三表法”(仅作了解)
B、逻辑学:类比推理,创造了“类”、“故”等逻辑术语(仅作了解)
C、明鬼(神人同一)与天志(既信天命又信个人努力)·仅作了解
④思想特点:组织严密;提倡刻苦简朴、自我牺牲;注重科学技术;代表社会中下层利益
(5)阴阳家·邹衍思想:五行概念、相生相克(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补充:具有古代朴素辩证唯物论思想,后被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仅作了解)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注: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更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板书设计
政治变革: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商鞅变法、大变革大动荡、社会转型期
社会经济: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兴修水利
三、百家争鸣:儒、墨、道、法、阴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