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1 09: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结合秦速亡背景,解释西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等概念
二、归纳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了解推恩令、独尊儒术等概念。了解武帝时期对外战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知道西汉、东汉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四、结合史料,能够概述“光武中兴”、“党铜之祸”“黄巾起义” 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
五、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 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意义,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两汉政权的兴亡
西汉的建立:BC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注:西汉皇帝(仅作了解)
汉高祖→汉惠帝→吕后专政→汉文帝→汉景帝(汉初·文景之治)
汉武帝(鼎盛)→汉昭帝→汉宣帝(昭宣中兴)
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汉末)
西汉的灭亡
(1)汉武帝多年的对匈奴战争,使国库日益空虚,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
(2)昭宣中兴
(3)元、成、哀、平四代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政治腐败,外戚专政,土地兼并盛行,中央集权衰落,阶级矛盾尖锐。外戚出身的王莽于公元9年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新朝的建立与灭亡
(1)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改革不切实际,反而加深了社会矛盾
注:王莽推行王田制,封建土地国有,不许买卖
(3)王莽末年出现严重灾荒,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4)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主力,随后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4、东汉的建立
(1)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汉光武帝
(2)此后用十二年平定地方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5、东汉的灭亡
(1)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地主壮大,阶级矛盾尖锐
(2)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宗教形式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注: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各地发动起义意图推翻东汉王朝(仅作了解)
(3)起义被镇压,但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
(4)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东汉正式灭亡
二、两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
(1)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频繁换相
②中(内)外朝制
A、外朝:三公九卿→执行权
B、内朝:皇帝的亲信近臣(尚书、侍中、大司马)→皇权下的决策权
(3)东汉前期·汉光武帝刘秀加强皇权(光武中兴)
①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②削弱三公权力,提高尚书台地位(实质是中外朝制的延续)
(4)中后期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
注:东汉中后期,诸帝大多年幼继位,并年寿不长。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于是以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掌控朝政。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握朝政(仅作了解)
②“清议”与“党锢之祸”
注: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抨击时政,称“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蔑为“党人”,遭到镇压,史称“党锢之祸”(仅作了解)
2、地方行政
(1)汉初:郡国并行制
注:汉初郡国并行制的情况(仅作了解)
①起初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但因其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后被逐渐剪除
②刘邦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
③汉景帝听从晁错《削藩策》建议,打压诸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势力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加强
(2)汉武帝(削弱地方,中央集权)
①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②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及重要地点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3)东汉前期·汉光武帝刘秀加强中央集权
①兼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②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4)中后期
①地方行政变为州(州牧)、郡、县
②豪强地主壮大,地方权力增大,也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时间:汉武帝时期
(2)内容:察举制/乡举里选,选官标准为德行和才能(有德之人称孝廉;有才之人称贤良)
(3)影响
①打破了世官世卿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
②具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操纵于上
三、两汉社会经济
1、农业
(1)西汉初采用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2)西汉在关中地区出现了“井渠”(坎儿井)
(3)东汉田庄经济模式
①特点:豪强地主控制;自己自足;宗族观念浓厚;拥有私人武装
②影响:战乱时期起到了保护生产作用;加速土地兼并;造成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
(4)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轻徭薄赋;释放奴婢;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但遭到豪强地主强烈反对,被迫妥协)
(5)东汉二牛抬杠变成一牛挽犁(加速牛耕普及和荒地开垦);出现翻水车(人力提水)
(6)东汉王景治黄河
2、工商业
(1)汉武帝时期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时期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平抑物价,国家插手商业
(3)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推行算缗告缗令,征财产税,入市籍不得为官
(4)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制度(汉昭帝时期“盐铁论”后,国家放松了对盐铁的控制)
(5)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四、西汉思想文化
1、思想上(汉代儒学)
(1)背景
①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但汉武帝时已不适用
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董仲舒形成新儒学体系,适应大一统需要
(2)思想主张(重点)
①核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②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发挥儒家仁政思想,强调三纲五常
(3)特点:外儒内法
(4)表现:设五经博士;中央设太学(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东汉时期规模扩大)
(5)著作:《春秋繁露》
(6)影响
①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巩固统治
②有利于加强政府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但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
2、文学史学
(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2)西汉乐府诗:乐府为国家专管音乐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为乐府诗
(3)东汉班固所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4)东汉民间五言诗流行
(5)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成为汉字学的开山鼻祖
(6)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司马相如、杨雄)
3、科学技术
(1)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2)西汉《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西汉出现了植物纤维纸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5)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利于文化传播)
五、西汉国防军事
1、汉初匈奴势力强大,西汉主要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重用卫青、霍去病,经过三次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3、为配合匈奴作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开辟丝绸之路
4、BC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西汉也加强了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管理
补充:西汉一系列国防举措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板书设计
一、两汉政权的兴亡:文景之治、汉武帝鼎盛、昭宣中兴、王莽新政、光武中兴
二、两汉的政治制度
时期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汉初 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 中/内外朝制 推恩令、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 削弱三公权力,提高尚书台地位 州、郡、县三级
三、两汉社会经济:东汉田庄模式、汉武帝盐铁官营制度
四、西汉思想文化:汉代儒学、《史记》、《汉书》、造纸术
五、西汉国防军事:汉匈战争、丝绸之路、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