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二、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三、结合赋税制度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一职,对当地人物的出身门第和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成为受官依据。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注:寒门和世族都属于地主阶级
2、隋唐·科举制
(1)特点:自由报考,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2)发展历程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考儒家经典、时务策、诗歌)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3)影响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标志着官僚体系的成熟
③具有一定公平性,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中央行政/官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皇帝
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政事堂
(三省长官商议之所)
吏部(官吏任免升降调动) 户部(国家财政) 礼部(教育祭祀)
兵部(军事) 工部(营造工程) 刑部(司法)
补充知识
①三省长官共同行使相权
②始创于隋朝
③流程:中书省草拟→皇帝画敕→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二十四司
④秦汉的九卿演变为九寺、五监,并受制于六部
(2)特点
①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此后历代基本沿袭此制
地方行政
1、隋朝:隋文帝将东汉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炀帝又改为郡县两级
2、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
(1)道起初为监察机构,后逐渐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边疆节度使集政经军大权于一身,中后期威胁中央,导致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2)羁縻制度:唐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特殊行政单位,与州同级,以夷制夷
注:“羁”指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縻”指用经济手段安抚
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1)内容:与均田制配合,授田农民每户每年纳粟为租,纳帛为调
(2)特点:以定额田租代替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人头税
2、唐前期·租庸调制
(1)内容:租指纳粟,调指纳绢布,庸指成年男子如不去服徭役,则可纳绢布代役
(2)评价: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3、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均田制瓦解
(2)特点:取消租庸调,征收户税和地税;征收金钱为主;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户不分主客,均以居住地编入户籍
(3)评价: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依附
注: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本质上税收的依据由以人口为主变为以财产为主
板书设计
一、选官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的科举制(考试成绩)
二、中央行政/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地方行政:隋两级、唐为道州县三级、唐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藩镇割据
四、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唐前期的租庸调制、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课后反思
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3、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