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张謇兴办实业:口号、创办企业 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3.图片、数据图表、坐标轴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张謇兴办的实业、口号;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短暂的春天”的原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2.熟悉张謇兴办实业、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图片;能从数据图表、坐标轴、示意图等素材中认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提高材料、数据图表和坐标轴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表现 2.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申报》、商务印书馆 3.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义勇军进行曲》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表现(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申报》、商务印书馆);《义勇军进行曲》 2.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命题点1 张謇兴办实业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2. 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3.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1903—1908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41.3家,1916—1919年则达到了每年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5.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7.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65万枚,到1919年增为118万枚。在1896至1912年的17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47家,1913至1921年的9年间设立105家。推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官僚资本的扩张
命题点2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8.以下是《上海研究资料》中的一段记述。所述场景应该发生在( )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A.太平天国建立后 B.“百日维新”期间
C.中华民国成立后 D.国民革命运动期间
9.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10.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11.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命题点3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2.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经过体育训练,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才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由此可见他倡导( )
A.加强锻炼强身健体 B.发展体育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发展教育 D.培养竞技为国增光
1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14.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如下图)。这说明当时四川( )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5.(一材多设问)【图片源自教材八上P126】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大公报》 《申报》创刊号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新考法—撰写解说词)15.1从上面图片中任选其一,写一段解说词。(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3分)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1分)
17.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2分)
时间 事件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建立
1904年 清政府委托其编新教科书
1921年 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第一位党员
1927年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运动指挥部在此建立
1933年 中国共产党在此编写文化类书籍,促进文化发展,抵抗日军侵略
1954年 公私合营
1981年 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1)商务印书馆建立时的背景是什么? , (双选,共4分)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实业救国”浪潮兴起
C.《辛丑条约》签订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1904年后,为顺应时代需求,配备印新教科书给新式学堂,这体现了废科举,兴学堂。据此,请问1981年出版国外学术著作汉译本的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6分)
命题点4 文学艺术的成就
18.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19.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觉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时期提出“师夷制夷论”的湖南思想家是谁?(2分)甲午战争后,“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全面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2分)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怎样的条件?(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谁?(2分)歌曲凝聚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民族精神?(2分)综上,分析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中国的推动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状元”“创办新式实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C项符合题意。
2.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厂”可知,当时张謇的大生纱厂遇到了众多困难,发展比较艰难,B项符合题意。
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当时中国纺织业发展分布极不均衡,B项符合题意。发展曲折,技术落后、规模较小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3—1908年”“21.1家”“1913—1915年”“41.3家”“1916—1919年”“124.6家”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厂矿的年注册数量较战前有了显著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项符合题意。
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进口洋纱……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可知,由洋纱和土纱织成的土布更适合民众,致使洋布需求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洋布的进口数量,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官办企业挤压土布,排除B项;土布的生产和销售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此后中国仍受外国势力压迫,并没有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排除C项;材料中土布是由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初步发展”并结合图表中的时间段“1895-1912年”分析备选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时间不符,A项排除;1898年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等,刺激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时间不符,C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且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D项排除。
7.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13—1919年,中国的纺纱业获得快速发展,纱锭增加近一倍;从1896—1912年的17年间到1913—1921年的9年间,面粉厂数量增加了一倍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C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时间不符,A项排除;《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B项排除;官僚资本的扩张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排除。
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因此该场景应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项符合题意。
9.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末”“《火车站》”及图中出现的人力车、自行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原有的出行方式和新式交通工具并存,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样化,D项符合题意。
1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电灯出现”“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电灯刚开始出现时,人们认为会遭到电击,随着试办没有害处,人们不再畏惧电灯,这反映出工业文明传入中国,B项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初”“电车初试人都怕”“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可知,这体现了国人对电车从恐惧、拒绝到接受并认可,A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可知,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发展体育,加强锻炼,能使国人的体格增强,从而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救亡图存,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所述根本目的,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宣统元年”“中华民国元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统元年”使用的是清朝的年号纪年法,“中华民国元年”为中华民国纪年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两张文凭纪年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项符合题意。
1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女权”“妇女报纸”“《女界报》”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妇女为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平等自由思想传播,进而推动了女性反抗压迫、追求平等,B项符合题意。四川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民众读报风尚盛行,C项排除;妇女报纸的创办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D项排除。
15.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的《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897年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材料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示例】《申报》解说词:《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比较详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2分)
16.(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3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17.(1)AB(全对4分,少选选对2分,多选、选错不得分)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需求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2分)
(3)商务印书馆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自1897年创办后,发展为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了大量教科书,促进了清末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共产党编写文化类书籍,抵御日军侵略。在三大改造时期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在改革开放时期翻译书籍,推动经济发展。(6分)
18.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C项符合题意。
19.(1)思想家:魏源;(2分)事件:戊戌变法。(2分)
(2)特点: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群众性或广泛性);(2分)条件:奠定了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干部基础、思想基础。(2分)
(3)敌人:日本帝国主义;(2分)民族精神:伟大团结精神;(2分)作用: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张謇兴办实业:口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张謇兴办的实业、口
号、创办企业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号;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2.近代民族工业的曲 反映的史实、人物 (“短暂的春天”的原因)、近代社会生
折发展:“短暂的春 3.图片、数据图表、 活的变化表现
天”的原因 坐标轴反映的史实 2.熟悉张謇兴办实业、近代民族工业的曲
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 4.材料信息理解 折发展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图片;能
化:表现 从数据图表、坐标轴、示意图等素材中认
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提高材
料、数据图表和坐标轴信息的提取、辨识
和理解能力
1. 近代新式教育的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表
发展:表现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现(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科举制度的废
2. 近代新闻出版事 反映的史实 除);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申
业的发展:《申 3.材料信息理解 报》、商务印书馆);《义勇军进行曲》
报》、商务印书馆 2.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3.近代文学艺术的成
就:《义勇军进行
曲》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 张謇兴办实业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有学者这样评价他:“一个在科举道路上累遭挫折的旧式读书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
状元,但他却视官爵如过眼云烟,转而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他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张謇 D.詹天佑
2. 1899年,张謇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
备出让、闭厂。这反映了当时的大生纱厂( )
A.注重产品质量 B.发展举步维艰 C.采用先进技术 D.推动交通革新
3.据统计,1901 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 74.7%;1910 年这一比例
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 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4.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国内以 1903—1908 年开设的厂矿最多,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
21.1 家。而在大战期间,1913—1915 年,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有 41.3 家,1916—1919 年
则达到了每年 124.6家。这说明一战期间( )
A.“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B.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 D.民族工业结构完善
5.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
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
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6.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初步发展”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913年中国纺纱业共有纱锭 65万枚,到 1919年增为 118万枚。在 1896至 1912年的 17
年间,民族资本开设面粉厂 47 家,1913 至 1921 年的 9 年间设立 105 家。推动这些行业快
速发展的事件主要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官僚资本的扩张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2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8.以下是《上海研究资料》中的一段记述。所述场景应该发生在( )
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
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说你们劝人除去胡尾,自己反倒来掩饰欺人,实属
可恶!说罢将该巡士的油发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经该巡士再三恳求,请宽假一天,准
予次日自行剪除,众始散去……
A.太平天国建立后 B.“百日维新”期间
C.中华民国成立后 D.国民革命运动期间
9.下图是清末画作《火车站》。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民族工业体系完整
B.空中航线飞速发展
C.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D.交通出行方式多样
10.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
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11.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 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
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
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3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2.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经过体育训练,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
升,从而才有充足的精力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由此可见他倡导( )
A.加强锻炼强身健体 B.发展体育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发展教育 D.培养竞技为国增光
13.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
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
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14.1912 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
报》(如下图)。这说明当时四川( )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5.(一材多设问)【图片源自教材八上 P126】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 )
《大公报》 《申报》创刊号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
A.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广播影视的兴起
C.艺术创作的繁荣 D.通信事业的发展
(新考法—撰写解说词)15.1从上面图片中任选其一,写一段解说词。(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
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
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
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3分)
(2)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3分)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12分)
时间 事件
1897年 商务印书馆建立
1904年 清政府委托其编新教科书
1921年 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加入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也成为商务印书馆的
第一位党员
1927年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运动指挥部在此建立
1933年 中国共产党在此编写文化类书籍,促进文化发展,抵抗日军侵略
1954年 公私合营
1981年 分辑刊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1)商务印书馆建立时的背景是什么? , (双选,共 4分)
A.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B.“实业救国”浪潮兴起
C.《辛丑条约》签订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1904年后,为顺应时代需求,配备印新教科书给新式学堂,这体现了废科举,兴学堂。
据此,请问 1981年出版国外学术著作汉译本的背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商务印书馆发展历程”的认识。(6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4 文学艺术的成就
18.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和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共同反映的时
代主题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抗日救亡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
19.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是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不断觉醒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时期“师夷制夷论”的提出,到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被经过维新
的东邻小邦战败的强烈的历史震撼,使许多中国人从“洋务救国”的梦中惊醒,把中国近代
化运动推进到效法西方改革政治的阶段。
——摘编自顾晓红《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主线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和抗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
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
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20世纪 30年代,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时期提出“师夷制夷论”的湖南思想家是谁?(2分)甲午战争后,
“效法西方改革政治”指的是近代中国哪一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全面觉醒”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一特点?(2分)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创造了怎样的条件?(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是谁?(2
分)歌曲凝聚了这一时期怎样的民族精神?(2分)综上,分析民族意识觉醒对近代中国的
推动作用。(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状元”“创办新式实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状元实业家张
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C项符合
题意。
2.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官府求援无果,开工不久就准备出让、闭
厂”可知,当时张謇的大生纱厂遇到了众多困难,发展比较艰难,B项符合题意。
3.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1 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
74.7%”“1910 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 51.5%”可知,当时中国纺织业发展
分布极不均衡,B项符合题意。发展曲折,技术落后、规模较小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A、
C、D三项。
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3—1908 年”“21.1 家”“1913—1915 年”“41.3
家”“1916—1919年”“124.6 家”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厂矿的年注册数量较
战前有了显著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
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B项符合题意。
5.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进口洋纱……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可知,由洋
纱和土纱织成的土布更适合民众,致使洋布需求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洋布的进口数量,
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A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官办企业挤压土布,排除 B 项;
土布的生产和销售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此后中国仍受外国势力压迫,并没有使中
国走上自强的道路,排除 C项;材料中土布是由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完全依赖于
洋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项。
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初步发展”并结合图表中的时间段“1895-1912年”分析备选
项,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时间不符,A项排除;1898 年清政府
实行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等,刺激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B 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1918年,时间不符,C 项排除;新
文化运动开始于 1915年,且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D项排除。
7.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13—1919年,中国的纺纱业获得快速发展,纱锭增加近
一倍;从 1896—1912年的 17 年间到 1913—1921年的 9年间,面粉厂数量增加了一倍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
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
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C 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期,时间不符,A项排除;《辛丑条约》是 1901年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
国的不平等条约,B项排除;官僚资本的扩张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排除。
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辫揪住,要带他剪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因此该
场景应发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C项符合题意。
9.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清末”“《火车站》”及图中出现的人力车、自行车、火车等
交通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 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
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中国原有的出行方式和新式交通工具并存,交通出行方
式呈现多样化,D项符合题意。
1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电灯出现”“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
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电灯刚开始出现时,人们认为会遭到电击,随着试
办没有害处,人们不再畏惧电灯,这反映出工业文明传入中国,B项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20 世纪初”“电车初试人都怕”“人坐(电)车中称稳便”
可知,这体现了国人对电车从恐惧、拒绝到接受并认可,A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民体格才能增强,道德才能得到提升”“为国家和民族的
事业奋斗”可知,爱国教育家张伯苓认为,发展体育,加强锻炼,能使国人的体格增强,从
而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奋斗,救亡图存,B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材料所述根本目的,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宣统元年”“中华民国元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统
元年”使用的是清朝的年号纪年法,“中华民国元年”为中华民国纪年法。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随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两张文凭纪年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项符合题意。
1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女权”“妇女报纸”“《女界报》”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
妇女为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平等自由思想传播,
进而推动了女性反抗压迫、追求平等,B项符合题意。四川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在材料中
未体现,A 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民众读报风尚盛行,C 项排除;妇女报纸的创办并不能反
映出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D项排除。
15.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的《大公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纸,1872 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1897 年创办的商务印书
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故材料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新
闻出版事业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示例】《申报》解说词:《申报》于 1872 年在上海创办。比较详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
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
长的中文报纸。(2分)
16.(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3分,答出其中
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3 分,答出
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1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17.(1)AB(全对 4分,少选选对 2分,多选、选错不得分)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时代需求和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2
分)
(3)商务印书馆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自 1897年创办后,发展
为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了大量教科书,促进
了清末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共产党编写文化类书籍,抵御日军侵略。
在三大改造时期响应国家号召,进行公私合营。在改革开放时期翻译书籍,推动经济发展。
(6分)
18.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作
曲的《黄河大合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由田汉作词、聂耳
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
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
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他们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C项符合
题意。
19.(1)思想家:魏源;(2分)事件:戊戌变法。(2分)
(2)特点: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群众性或广泛性);(2分)条件:奠定了群众基础、阶
级基础、干部基础、思想基础。(2分)
(3)敌人:日本帝国主义;(2 分)民族精神:伟大团结精神;(2分)作用:民族意识觉醒
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