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重庆谈判:背景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重庆谈判的背景;中共
2.解放区军民的自卫 2.图片及示意图反映 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反击:转战陕北 的史实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
3.材料信息理解 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
本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能力
1.解放区的土地改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革:《中国土地法大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的意义;
纲》内容、意义 反映的史实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影响;辽
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范围及
山:时间、影响 4.材料信息理解 影响;渡江战役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胜
3.三大战役:辽沈战 5.材料主题概括 利的原因
役范围及影响;淮海 2.充分理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
战役时间、范围及影 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多方面原因;熟悉三大
响;平津战役范围 战役的地理空间,培养时空观念
4.南京解放和国民党
南京政权的覆亡:南
京解放(渡江战役)
及影响、毛泽东渡江
战役诗句
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
胜利的原因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1.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
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1945年 8月,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 B.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D.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2.【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上 P111材料研读】 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
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战争胜利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命题点 2 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3.1946 年 6 月至 10 月,胶东我军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
时 3个多月,共歼敌 1 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
A.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
4.1947年 3月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
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
A.持久作战 B.囚笼政策 C.重点进攻 D.全面进攻
命题点 3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5.【图片源自教材八上 P114】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场景。“大纲”
颁布于( )
A.井冈山会师后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6.自 1947年 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 1948年底,在解放区约有 1亿无地或少地的
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南京解放
7.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8.1947年 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战鲁西南,一个多月后,大军分三路进军直插敌人
战略纵深。这一军事行动(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9.(一材多设问)1948 年 11 月 16 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
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新考法—要素辨识)9.1 1948年 11月 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
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由此可见,材料描述的是( )
A.百团大战的目的 B.淮海战役的意义
C.抗美援朝的性质 D.渡江战役的范围
10. (新考法—跨语文)【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上 P117 材料研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
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
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解放 B.挺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11.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
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命题点
12.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内容结构有助于历史学习下图中应该填写的是( )
人
中国历史 类 世界历史
社
古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 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会
近代 ▲ 的 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
不
民族解放运动
断
现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演 现代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进
A.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 B.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的历程
C.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 D.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13.九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
材料:(12分)
【图片材料】
图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图三开国大典 图二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献摘录】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英雄的红军将士
同敌人进行了 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就有 20 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红军用顽强意志征服
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数据统计】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分项 民工 挑子 担架 小车 大车 牲畜 船只 粮食
战役 (万人) (副) (副) (辆) (辆) (头) (只) (万斤)
辽沈战役 160 13 800 6 750 30 000 7 000
淮海战役 225 42 400 73 900 410900 3 070 6 300 13600 57 000
平津战役 154 20 000 20 000 380000 1000000 31 000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新考法—撰写小短文)(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8 分。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 80
字)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历史材料。(4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5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
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 7月 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
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 O师、第一
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
展开新的战斗。11 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
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
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
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4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 年 6 月 30 日
晚,刘邓大军 12 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 月,陈谢
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
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
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
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3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
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10 分)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
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
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
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
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
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
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
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
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
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
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
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
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
加以说明。(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
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
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C项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时已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排除 A项;1937
年 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 B项;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
党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但这并非是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只是为发动内战
争取时间,排除 D项。
2.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 年”“毛泽东先生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
年 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主张尽一切可能争取
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这符合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反对内战,渴
望和平、民主的心声,因此“大喜事”是指重庆谈判,C项符合题意。
3.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时间信息“1946 年 6月至 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
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由此可知,胶东我军主
力部队发起胶济路阻击战进行的自卫还击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A 项符合题意。
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 年 3 月”“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陕北解放区,彭德怀指挥西北野
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C项
符合题意。
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
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C项符合题意。
6.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 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农民获得了
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
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D 项符合题意。
北伐战争开始于 1926 年,A 项排除;工农红军胜利会师发生于红军长征时期(1934—1936
年),B项排除;重庆谈判发生于 1945年,C项排除。
7.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可知,这指的是
蒋介石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夏,刘伯
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
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千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里挺进大别山,A项符合题意。“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关门打狗锁锦州”
指的是辽沈战役;“蘑菇战术胜陕北”指的是转战陕北,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三项。
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项符合题意。
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8 年 11月 16日”“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并结合所学可知,
1948年 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
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 项符合题意。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
解放了东北全境,A项排除;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 项排除;1949年 4
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排除。
9.1 B
10.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诗是 1949 年 4 月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所
写。“百万雄师过大江”正是指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随即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
大陆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他们
纷纷支援渡江战役”可知,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
胜利,A 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人民解放军的先进武器、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声援,B、C、
D三项排除。
1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建设”可知,该部分内容展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
格处填写的内容应当与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相关,D 项符合题意。
13.(1)【示例】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
的准备。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历经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
战争的磨炼,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中国共产党
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8分)
评分说明:本题按层次评分,只要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评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层次及得分 材料运用与表述
一等: 能紧扣主题,准确运用史实(提供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史实)加以阐述并能有
6—8分 所认识,逻辑清晰,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二等: 能围绕主题,运用史实(提供一条史实)进行阐述,条理较清晰,表述较通
4—6分 顺,字数符合要求。
三等: 能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没有提供史实,表述较通顺,字数不足。
2—4分
四等: 表述与主题关联不大,无史实,表述不通顺,字数严重不足。
0—2分
(2)上网搜索相关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开展调查研究等。(4分,写
出两点即可)
14.(1)对象:日军(或日寇)。(2分)
史实:开辟了敌后战场(或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大捷;发动百团大战;开展反
“扫荡”斗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等。(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 2分,共 4分
(2)背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
(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
作用: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或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建立了解放战
争胜利的前进基地;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 2分,共 4分
(3)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3分
15.(1)胜利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
力保障;
②国民党在农村的苛捐杂税和官员腐败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③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或民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④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心涣散。(8分)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
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
反映。(2分)(回答其中任意一观点,意思相近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重庆谈判:背景2.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转战陕北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图片及示意图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重庆谈判的背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意义 2.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间、影响 3.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范围及影响;淮海战役时间、范围及影响;平津战役范围 4.南京解放和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亡:南京解放(渡江战役)及影响、毛泽东渡江战役诗句 5.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主题概括 1.重点记背知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的意义;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影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范围及影响;渡江战役的影响;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充分理解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多方面原因;熟悉三大战役的地理空间,培养时空观念
命题点1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1.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由此可见,1945年8月,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 B.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D.讨论建立联合政府
2.【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上P111材料研读】 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大喜事”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战争胜利
C.重庆谈判 D.北平和平解放
命题点2 国民党发动内战 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3.1946年6月至10月,胶东我军主力部队奋起自卫还击,发起胶济路阻击战。阻击战历时3个多月,共歼敌1万余人。材料中的“自卫还击”( )
A.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有力配合了孟良崮战役
C.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有利于华北全境的解放
4.1947年3月后,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 )
A.持久作战 B.囚笼政策 C.重点进攻 D.全面进攻
命题点3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5.【图片源自教材八上P114】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场景。“大纲”颁布于( )
A.井冈山会师后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6.自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1948年底,在解放区约有1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命题点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南京解放
7.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8.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战鲁西南,一个多月后,大军分三路进军直插敌人战略纵深。这一军事行动(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9.(一材多设问)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新考法—要素辨识)9.1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由此可见,材料描述的是( )
A.百团大战的目的 B.淮海战役的意义
C.抗美援朝的性质 D.渡江战役的范围
10. (新考法—跨语文)【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上P117 材料研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解放 B.挺进大别山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11.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综合命题点
12.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内容结构有助于历史学习下图中应该填写的是( )
中国历史 古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 ▲ 现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人 类 社 会 的 不 断 演 进 世界历史 古代 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近代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 民族解放运动 现代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A.反抗封建专制的过程 B.学习西方技术、政治制度的历程
C.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 D.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
13.九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12分)
【图片材料】
图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图三开国大典 图二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文献摘录】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红军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数据统计】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分项 战役 民工 (万人) 挑子 (副) 担架 (副) 小车 (辆) 大车 (辆) 牲畜 (头) 船只 (只) 粮食 (万斤)
辽沈战役 160 13 800 6 750 30 000 7 000
淮海战役 225 42 400 73 900 410900 3 070 6 300 13600 57 000
平津战役 154 20 000 20 000 380000 1000000 31 000
——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
(新考法—撰写小短文)(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8分。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
(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历史材料。(4分)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5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4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3分)
15.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10分)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8分)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2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C项符合题意。重庆谈判时已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排除A项;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重庆谈判期间国共两党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但这并非是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只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排除D项。
2.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45年”“毛泽东先生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中国共产党主张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这符合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反对内战,渴望和平、民主的心声,因此“大喜事”是指重庆谈判,C项符合题意。
3.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时间信息“1946年6月至10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由此可知,胶东我军主力部队发起胶济路阻击战进行的自卫还击意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A项符合题意。
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3月”“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在陕北解放区,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C项符合题意。
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C项符合题意。
6.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农民获得了土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D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A项排除;工农红军胜利会师发生于红军长征时期(1934—1936年),B项排除;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C项排除。
7.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可知,这指的是蒋介石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所以“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A项符合题意。“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关门打狗锁锦州”指的是辽沈战役;“蘑菇战术胜陕北”指的是转战陕北,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8.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项符合题意。
9.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8年11月16日”“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并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项符合题意。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解放了东北全境,A项排除;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排除;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项排除。
9.1 B
10.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诗是1949年4月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时所写。“百万雄师过大江”正是指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随即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A项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可知,人民群众积极支援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A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人民解放军的先进武器、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声援,B、C、D三项排除。
1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可知,该部分内容展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格处填写的内容应当与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相关,D项符合题意。
13.(1)【示例】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历经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磨炼,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8分)
评分说明:本题按层次评分,只要表述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评分。
层次及得分 材料运用与表述
一等: 6—8分 能紧扣主题,准确运用史实(提供两条及两条以上的史实)加以阐述并能有所认识,逻辑清晰,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二等: 4—6分 能围绕主题,运用史实(提供一条史实)进行阐述,条理较清晰,表述较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三等: 2—4分 能围绕主题进行说明,没有提供史实,表述较通顺,字数不足。
四等: 0—2分 表述与主题关联不大,无史实,表述不通顺,字数严重不足。
(2)上网搜索相关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开展调查研究等。(4分,写出两点即可)
14.(1)对象:日军(或日寇)。(2分)
史实:开辟了敌后战场(或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取得平型关大捷;发动百团大战;开展反“扫荡”斗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率先发起局部反攻等。(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2分,共4分
(2)背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
(2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2分
作用:使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或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建立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前进基地;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2分,共4分
(3)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3分
15.(1)胜利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②国民党在农村的苛捐杂税和官员腐败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③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或民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④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8分)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2分)(回答其中任意一观点,意思相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