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0 12:49: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背景、基本任务、特点、主要成就、意义(高频)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宪法)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图片/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特点、主要成就和意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掌握数据图表材料的解题方法;熟悉有关“一五”计划图片和相关数据图表;提高材料和数据图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大改造:时间、内容(农业合作化: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意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数据图表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及重要意义 2.透过数据变化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数据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方法;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设成就:工业 3.王进喜:所处时代、事迹、人物/时代精神、称号 4.焦裕禄:称号、优秀品质 5.雷锋:时代精神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3.材料信息理解 4.图片反映的史实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实;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干部群众的事迹、称号及体现的精神 2.体会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熟悉模范人物的图片;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理解和概括归纳能力
命题点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奋斗。由此,全国人民以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身于( )
A.“一五”计划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民主政治建设 D.社会主义改革
2.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是我国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
A.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语句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
5.导致下图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开展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抗美援朝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6.【地图源自教材八下P20】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A.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棉布的销售量在1950年是5647万匹,到1956年达到了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1955年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8.我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
C.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
9.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A.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命题点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下P21相关史事】截止1953年12月,新中国举行了涉及5.7亿人口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这一选举主要是为了召开(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下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
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3.如下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根据的一个方面,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计算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的有利因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目的。(3分)
15.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7分)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改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编制美国政权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7分)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简析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3)从材料三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所反映的主题,并加以阐述。(6分)
命题点3 三大改造
16.右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17.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
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间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
18.(一材多设问)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新考法—拟定标题)18.1为下表拟定一个学习标题,合适的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B.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C.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 D.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19.下列材料中,1982年宪法的第一条内容表述与1954年宪法有所不同,原因主要是(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1954年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2年宪法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实施
20.右侧照片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
变革的一个场景。这一变革的作用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1954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举行挂牌仪式。
21.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到:“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命题点4 艰辛探索
22.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命题点5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模范人物
23. 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
24.“‘铁人’虽逝,但精神长存”,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的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袁隆平
25.(新考法—五育·德育 一材多设问)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他就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新考法—跨语文)25.1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C.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D.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26.【图二源自教材八下P3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下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图一“铁人”王进喜 图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图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27.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之王”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图片源自教材八下P24、P25】材料二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三 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的。……大庆人……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请写出两例。(3分)
(2)材料二中“报喜”的场面与哪次重大社会变革有关?(1分)
(3)材料三中的“奇迹”体现了“大庆人”的什么精神?“大庆人”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请写出一点。(1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建投资比重占51%,占比达基建投资总额一半以上,其余基建投资比重最高16%,最低1%,农、轻、重工业明显发展不协调,排除A项;由此反映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项符合题意,仅从《“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无法得出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以及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结论,排除B、C两项。
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可知,“一五”计划兼顾各区域的均衡发展,B项符合题意。
4.B【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五’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的成立,A项排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B项符合题意。“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的生产,C项排除;“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反映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D项排除。
5. D
6.C【解析】根据题干及地图信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可知,这几条公路都在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它们的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7.A【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投资额超计划数目,且食糖和棉布销售量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前高,经济、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这些比例的增加体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A项符合题意。
8.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21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可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在不断调整,更加具体,体现出规划的科学性,B项符合题意,A、C项错误。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的是苏联,D项排除。
9.C【解析】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知,1949—1956年,白色数据柱呈稳步增长趋势,1957年出现波动下降;黑色数据柱1949—1957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在1949—1955年低于白色数据柱,经过逐年增长,在1956年和1957年高于白色数据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A项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基本消失,B项排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符合题意。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D项排除。
10.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12月”“基层选举”“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各地的人民代表会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因此“这一选举”是为了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项符合题意。
1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尊重广大人民意见,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B项符合题意。
1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参考苏联、欧洲以及近代中国本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在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近代宪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制思想,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
14.(1)5年。(2分)
(2)《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全国普选的完成(或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2分,共4分)
(3)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3分)
15.(1)结构示意图(3分):
历史进步性: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2分)
(2)政治:我国的1954年宪法在政治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2分)
经济:我国的1954年宪法在经济上规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2分)
(3)【示例】
角度:宪法规定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主题: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阐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因为历史原因,台湾至今还没有纳入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但是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随着“九二共识”的达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推进,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任何分裂势力和境外势力都无法阻止这一大势。(6分)(其他角度观点正确、言之有理也可)
16.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55年”“咱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D项符合题意;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排除;《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947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B项排除;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项排除。
17.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馆藏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实物史料,D项符合题意。
18.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以及表格信息可知,1956年相比1952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成分都有增长,个体经济成分大幅减少,资本主义经济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消失,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50-1952年,排除;C项“一五”计划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不涉及经济成分变化,排除;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不符,D项排除。
18.1 B
19.B【解析】对比材料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表述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符合题意。
20.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符合题意。
2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手工业工人代表”“合作化”“社会主义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材料涉及的是工人代表对三大改造的评价,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符合题意。
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年”“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八大,C项符合题意。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3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于1958年,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3.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均属于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B项符合题意。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排除A项;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排除C项;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接入列,排除D项。
2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铁人”“石油魂”“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并以他的名字建立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C项符合题意。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A、B、D三项。
25.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兰考”“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的新路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治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B项符合题意。
25.1 C
26.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王进喜以身作则,为大庆油田的开采作出重要贡献;焦裕禄在任兰考县委书记时,为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雷锋在日常工作中,先人后己,多次帮助人民群众。三位模范人物身上均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A项符合题意。
27.(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1分)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2分,答出两例即可)
(2)三大改造。(1分)
(3)精神:“铁人”精神。(1分)人物:王进喜。(1分)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分,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
(“一五”计划): 2.图片/数据图表反 景、基本任务、特点、主要成就和意义;
背景、基本任务、特 映的史实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人民代表
点、主要成就、意义 3.材料信息理解 大会制度的确立
(高频)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
2.人民代表大会制 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掌握数据图表材料
度:第一届全国人民 的解题方法;熟悉有关“一五”计划图片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和相关数据图表;提高材料和数据图表信
(制定宪法) 息的提取和分析理解能力
三大改造:时间、内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
容(农业合作化:方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及重要意义
式;资本主义工商 反映的史实 2.透过数据变化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制度发
业:方式)、意义 3.图片/数据图表反 生的巨大变化;掌握数据图表类试题的解
映的史实 题方法;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
4.材料信息理解 解能力
1.“大跃进”和人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公社化运动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化运动史实;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
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反映的史实、人物 业建设成就;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干
时期的建设成就:工 3.材料信息理解 部群众的事迹、称号及体现的精神
业 4.图片反映的史实 2.体会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
3.王进喜:所处时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熟悉模
代、事迹、人物/时 范人物的图片;提高材料信息的提取、辨
代精神、称号 识、理解和概括归纳能力
4.焦裕禄:称号、优
秀品质
5.雷锋:时代精神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1.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积极
奋斗。由此,全国人民以极高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热情投身于( )
A.“一五”计划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民主政治建设 D.社会主义改革
2.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是我国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该数据反映
了“一五”计划期间( )
A.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
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
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
A.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能反映我国在“一五”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
就的语句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 D.“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设谱新章”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导致下图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开展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抗美援朝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6.【地图源自教材八下 P20】下图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
其中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的突出作用是(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A.保障了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 B.带动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C.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D.加速了长江南北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 493亿元,超过计划 15.3%。
棉布的销售量在 1950年是 5647万匹,到 1956年达到了 17700万匹,同时食糖早在 1955年
就比经济恢复时期增加了 163%。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 )
A.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贯彻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D.实现了文教卫生现代化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我国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 2021 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 )
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更加科学
C.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在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
9.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A.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八下 P21相关史事】截止 1953 年 12月,新中国举行了涉及 5.7亿
人口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 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这一选举主要是为了召开(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下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
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草案公布了(版画)
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 1.5亿人民参加
讨论,提出 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3.如下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
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
职权。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 根据的一个方面,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
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
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计算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2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的有利
因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目的。(3分)
15.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7分)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
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
其职,相互制衡。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
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改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编制美国政权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7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简析 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分)
材料三 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
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了国防……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
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
并将继续加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3)从材料三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所反映的主题,
并加以阐述。(6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3 三大改造
16.右图是 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该作品反映了(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C.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17.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
生产合作社的入社批准书”。这件文物可以作为研究
三大改造的( )
A.口述史料
B.间接史料
C.音像史料
D.实物史料
18.(一材多设问)下表为 20世纪 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新考法—拟定标题)18.1为下表拟定一个学习标题,合适的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完成 B.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公有制
C.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 D.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下列材料中,1982年宪法的第一条内容表述与 1954 年宪法有所不同,原因主要是( )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实施
20.右侧照片是我国 20世纪 50年代经济领域重大
变革的一个场景。这一变革的作用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保卫了广大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1954 年,商户鸿茂兴公私合营改造后,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举行挂牌仪式。
21.1956 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到:“毛主
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命题点 4 艰辛探索
22.1956 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5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模范人物
23. 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
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
于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
24.“‘铁人’虽逝,但精神长存”,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的我
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袁隆平
25.(新考法—五育·德育 一材多设问)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
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 120 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
兰考“三害”的新路子。他就是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新考法—跨语文)25.1 他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植于心,在兰考的 470 天中靠着
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深入到 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调研,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
的新路子。以下诗词描述符合“他”的是( )
A.血肉身躯搅拌浆,铁人斗志写华章 B.平凡工作献忠诚,无数好事不留名
C.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D.院士惜种稻缘,敢教亩产过三千
26.【图二源自教材八下 P31】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下图中三位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图一“铁人”王进喜 图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图三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7.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阅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之王”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
民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
【图片源自教材八下 P24、P25】材料二
农业实现合作化后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
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材料三 这奇迹,是我国人民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自己的设备,自己的技术力量创造出来
的。……大庆人……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
——摘编自《人民日报》1964年 10月 1日
(1)材料一中,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该问题,中国共产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请写出两例。(3分)
(2)材料二中“报喜”的场面与哪次重大社会变革有关?(1分)
(3)材料三中的“奇迹”体现了“大庆人”的什么精神?“大庆人”中被誉为“铁人”的
是谁?(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原因,请
写出一点。(1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3 年”“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到
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项符合题意。
2.D【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重工业基建投资比重占 51%,占比
达基建投资总额一半以上,其余基建投资比重最高 16%,最低 1%,农、轻、重工业明显发
展不协调,排除 A项;由此反映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D项符合
题意,仅从《“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无法得出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以及
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结论,排除 B、C两项。
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
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建设沿
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可知,“一五”计划兼顾各
区域的均衡发展,B项符合题意。
4.B【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一五’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万里河山
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反映的是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的成立,A项排除;“一桥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顺利通车,B项
符合题意。“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重浪”反映的是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的生产,C项排除;“南方谈话指方向,祖国建
设谱新章”反映的是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阶段,D项排除。
5. D
6.C【解析】根据题干及地图信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开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
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可知,这几条公路都在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它们的相继通
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C项符合题意。
7.A【解析】由材料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文教卫生的投资额超计划数
目,且食糖和棉布销售量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前高,经济、文教卫生、棉布、食糖这些都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这些比例的增加体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
平,A项符合题意。
8.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21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年开始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可知,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在不断调整,更加具体,体现出
规划的科学性,B项符合题意,A、C项错误。世界上最早实行五年建设计划的是苏联,D项
排除。
9.C【解析】根据图中的数据信息可知,1949—1956年,白色数据柱呈稳步增长趋势,1957
年出现波动下降;黑色数据柱 1949—1957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在 1949—1955年低于白色数
据柱,经过逐年增长,在 1956 年和 1957 年高于白色数据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
地主阶级,A项排除;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
有制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基本消失,B项排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
后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1953-1957年,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不断增长,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符合题意。
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D项排除。
10.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3 年 12 月”“基层选举”“选出 500 多万名基层人大代
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在全国
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
各地的人民代表会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因此“这一选举”是为了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B项符合题意。
1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符合题意。
12.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曾有 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 118 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尊重广大人民意见,是一部
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B项符合题意。
1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参考苏联、欧洲以及近
代中国本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在立足中国国情,
继承中国近代宪法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制思想,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D项符
合题意。A、B、C三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
14.(1)5年。(2分)
(2)《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全国普选的完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成(或全国普选条件的成熟)。(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每点 2分,共 4分)
(3)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3分)
(评分说明: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3分)
15.(1)结构示意图(3分):
历史进步性:1787 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
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2分)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
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2分)
(2)政治:我国的 1954年宪法在政治上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
力。(2分)
经济:我国的 1954 年宪法在经济上规定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
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2分)
(3)【示例】
角度:宪法规定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
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主题: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阐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台湾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因为历史原因,台湾至今还没有纳入中央人民政府
的管辖,但是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随着“九
二共识”的达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推进,两岸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不
断提升,中国必将完成统一大业,任何分裂势力和境外势力都无法阻止这一大势。(6 分)
(其他角度观点正确、言之有理也可)
16.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1955 年”“咱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开始,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
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D 项符合题意;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
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A项排除;《中
国土地法大纲》于 1947 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B 项排除;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
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C项排除。
17.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发给北京第一食品生产合
作社的入社批准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件馆藏文物可以作为研究三大改造的实物史
料,D项符合题意。
18.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 世纪 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以及表格信息可知,
1956年相比 1952年,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成分都有增长,个体经济成分
大幅减少,资本主义经济消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
变,因此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消失,B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 1950-1952年,排除;C项“一
五”计划是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不涉及经济成分变化,排除;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不符,D项排除。
18.1 B
19.B【解析】对比材料 1954年宪法和 1982年宪法的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表述变为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符合题意。
20.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 世纪 50 年代”“公私合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A项符合题意。
21.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 年”“手工业工人代表”“合作化”“社会主义道路”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材料涉及的是工人代表对三大改造的评价,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中国发
展道路的认同,D项符合题意。
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6 年”“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八大,C 项符合题
意。中共七大召开于 1945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 1949年 3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开于 1958年,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3.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一"规划'时
期的科技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 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
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 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两弹
一星”均属于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B项符合题意。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
造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排除 A 项;2003 年 10 月 16 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排
除 C项;2012年 9月 25日,“辽宁舰”交接入列,排除 D项。
2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铁人”“石油魂”“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以王进喜为代表的艰
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并以他的名字建立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C项符合题
意。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
稻之父”,排除 A、B、D三项。
25.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兰考”“研究出治理兰考“三害'
的新路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为治理兰考的内涝、风
沙、盐碱三害,以身作则,带病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B项符合题意。
25.1 C
26.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
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王进喜以身作则,为大庆油田的开采作出重要贡献;焦裕禄在任兰考县
委书记时,为了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雷锋在日常工作中,
先人后己,多次帮助人民群众。三位模范人物身上均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A项符合题意。
27.(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1分)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
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2分,答出两例即可)
(2)三大改造。(1分)
(3)精神:“铁人”精神。(1分)人物:王进喜。(1分)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分,答出一点,符合题意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