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 “指宋军要彻底摧毁 敌方军事力量”错,由材料一“是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可知,贺兰山只是一种“用典”或“借代”,不是具体摧毁目标。
2.A “通俗直白的语言很难为诗人所接受”错,材料一是说“‘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
3.D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描写抒情主人公眼前所见自然景物,语言清新、柔美,不符合“渊雅”“含蓄”的传统。
4.①首先提出论点:没有充分的证据可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②接着提出反面论点,“贺兰山”在西夏境内,与金人不相干。某学者对此的反驳观点不成立。
③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论证“贺兰山”是“用典”或“借代”,既符合古代诗歌审美特征,又符合“词”的文体特征。
5. “贺兰山缺”不能证伪岳飞《满江红》。①“贺兰山”的说法并非“写实”,是“用典”或“借代”,所以“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也不能证伪。②北宋诗人喜欢以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情志,“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此词中“山缺”一词,是作者借来凑韵的,所以也无法证伪。
6. B(文意理解错误)
7. D(结尾对春雨的描写不能预示“梁生宝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
8.①讲述当地年轻庄稼人的斗争事迹,揭示梁生宝的思想根源,丰富了小说内容。
②用陕北年轻庄稼人不怕牺牲的精神衬托梁生宝积极担当、不畏困难的形象。
③承上启下,承接对陕北庄稼人“理想之火”的议论,引出对梁生宝传承革命精神内容的叙述。
④体现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了小说主题。(6分。每点2分)
9.①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形象。梁生宝“弯腰”“捏”“放”“丢”等动作和担心稻种是否适于家乡耕种的心理表现了梁生宝善于思考、勇于担当的农民形象。
②侧面衬托。用“任老四”“区委书记”等人物的言行侧面表现梁生宝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深受群众干部信任的互助组带头人形象。
③作者议论。如“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强化了梁生宝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党员形象。(6分。每点2分)
10. B “于朝”作“献”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D。“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几处结构相同,且为并列结构,应各自断开,排除C项。
11. A,“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说法错误。节度使乃是军政、民政长官。宋时,掌书记是军政、民政方面的僚属。
12. A,“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说法错误。从文中第二段“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可知,只抓住了一个叛徒。
13.(1)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缘”,因为;“期”,想到;“何以复命”,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以何复命”。两个关键词各1分,倒装句式1分,大意1分)
(2)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枉、存、契阔”三个关键词各1分,大意1分。枉:枉驾,屈驾。存:问候;契阔:聚散。契:投合。阔:疏远。)
14.(1)深入思考导致盗寇的原因,探讨消弭盗寇的方略
(2)让各州县把惠养老百姓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3)另建一支名为飞虎军的军队,提升战斗和威慑力。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直言劝说耿京作南归宋朝的决断。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不迎合君王,所持的观点强劲而直接。(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国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夷獠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哪里只是因为民风剽悍,还有武备空虚的因素导致。于是他就向朝廷上奏折说:“普通百姓,深受州郡课重税来搜刮(民财)的伤害,县里定额征购物资的伤害,官吏巧取豪夺的伤害,豪强的兼并土地的伤害,盗贼的劫掠的伤害,不反抗起来成为强盗,又能如何呢?士卒则以优闲自得,坐卧在大营里为利,他们奔走于权势之家,苟且偷生,所以军队中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究,冒名顶替者也不查问。平时奸民们毫无忌惮,遇有战事士卒不堪一击。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讲求平盗之术。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此外还应当再另建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军名,专由帅臣节制调动,这样,可使夷獠知我军武威,而望风慑服。”下诏嘉奖他还委派他筹划。当时,有不喜欢如此做的枢密院官吏,多次从中阻挠,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终于没半途而废(被废止)。飞虎军建成,雄镇一方,是长江沿岸各军之冠。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
15.D.“诗人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惆怅、沉重起来”于诗无据。
16. ①侧面描写。通过描写诗人听琴时的感受,衬托琴师技艺的高超、音乐的魅力。②比喻。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好像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③用典。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余响入霜钟”也是用典,写琴音与钟声交响,兼寓知音之意。
解析:“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写乐曲结束,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置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感觉时间过得真快。从艺术手法和音乐效果上看,写出了听者沉醉于乐曲之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乐曲的引人入胜,感人肺腑。“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把“大自然的万壑松”比喻“琴声之清越宏远”;把“乐声”比喻成“流水”,展现出音乐的动听,味美。颈联“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的大意是说自己的心灵在听过你弹奏的琴声之后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余音绕梁。这两句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僧人弹琴技艺的赞赏之情。“如流水”“入霜钟”的比喻写出了琴声能洗尽心灵和余音绕梁,让人久久不忘。展现了自己听琴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在诗人看来是一种享受,让人心旷神怡。另外还表现出能够遇到知己的欣喜之情。自己本来旅居蜀地,有漂泊之愁苦,但听到僧人的弹奏,仿佛已经忘记了这样的愁苦。
17.(1)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小乔初嫁了 樯橹灰飞烟灭
18. D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是陈述的主体,它要通过诗来表达的。
19. A 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靡然成风:表示群起仿效而成风气。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路人皆知:比喻某些人野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20. C 唐诗分别是豪壮的树、河、晴空和高山,宋词分别是柔美的花、溪、薄雾和深谷。。
故选B。
21.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惊蛰雷声的出现 ③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22.(1)提高专注力;(2)提升记忆力;(3)增强阅读兴趣;(4)提升理解力。
23.作文评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思路点拨】根据作文的写作要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具体的情境,即班级读书会;其二,特定的身份,即学生身份;其三,写作的文体,即发言稿。主题为“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应抓住其关键词“距离”,根据材料所给的白岩松的话,可以把“距离”阐释为两层涵义:其一是我们本身与古诗词的距离;其二是古诗词拉近了我们与他人的距离。既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的影响,更要说明古诗词对我们与他人的影响。考生在写作时,应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体现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辨性的见解。
构思角度
1.情感纽带,共同记忆。从古诗词的记忆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从小就接受古诗词的熏陶,三岁小儿就能随口朗诵,它不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是你我童年的共同记忆。
2.文化传承,精神符号。从古诗词的内涵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
3.重温经典,诗意人生。从古诗词的流传与我们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拉近了古诗词与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只有重温经典,能让你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舒缓心情,追寻诗意人生。
【范文】
诗不远人,加沐微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正如泰戈尔曾言:“诗的词句含着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的音乐。”诗不远人,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万千,但总有一两句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的感想与心得。
诗歌是彼岸客,远自千古而来,赐予你我最初的启蒙。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篇佳作卷帙浩繁,而诗歌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从牙牙学语时,你我便体会到诗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魅力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寥寥数语,自然风景油然而生。童稚的话语,吟咏着这千年而来的文字。诗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凡女,它用精练的词句,给予我们最初的文化享受,留下共同的记忆。
诗歌是一种精神纽带,体现着社会风情。白岩松曾说:“有时候有那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及诗歌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诗歌抒发的人文情愫,让你我共同体味那些平仄间的情感,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着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沉醉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处世淡然,体会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诗歌,从表层看,它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深层看,它更是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情怀。倘若没有那些诗歌的存在,我们将少了许多情感共鸣,生活也少了好多诗意。诗歌承载着浓厚的情感,穿越历史的长河,缩短心灵的距离,为你我演绎出高山流水般的心灵交融。
诗歌是一种民族文化,你我都有责任继承与弘扬。如贝多芬所言:“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全民的灵魂。诗歌展现着文人墨客的胸襟,抒发着家国情怀的感慨。每一首诗,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瑰宝浸润。于是,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应运而生,既汲取了诗歌的精髓,又创新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拉进你我与诗歌的距离。但这样还是远远不够,想要近距离地接近诗歌,还需你我共同努力。
诗,不是流云,不是太阳,我们不必翘首以望;诗是草木,是大地,只要俯身,就能够亲到它芬芳的脸颊。诗歌的浅吟清唱不止在韵文之中,随着时光而流逝,而是凡有美和生命的地方就有诗。诗不远人,加沐微阳。让你我传承诗歌文化,共同铸就和谐社会之日月璀璨,促成年轻中国之乾坤朗朗清清。上街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自东北的金人毫不相干。
有学者为证明《满江红》确系岳飞之作,曾发表论文说,“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它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岳飞曾在那里抗击过金兵。但这个反驳意见比较苍白无力。因为磁县贺兰山是个不出名的小山,岳家军在那里与金兵打的仗也不是有影响的战役。写进词里,如不加注,谁也看不明白。翻检一下宋代文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贺兰山”一般都指宁夏贺兰山,没有指磁县贺兰山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值得采信的解说。
怎样才能解释“贺兰山”与金人本土的地理方位矛盾呢?最有说服力的是:此词中的“贺兰山”并非“写实”,而是“用典”或“借代”。在金之前,西夏政权曾是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夏人不断入侵,宋夏之间在西北地区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岳词“踏破贺兰山缺”,是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
在宋人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几乎没有“实写”,而“用典”和“借代”则是普遍现象。不仅在“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此前涉及宋辽、宋夏战争关系,此后涉及宋元战争关系的词也一样。
为什么宋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基本上不“实写”,而偏要“用典”“借代”呢?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角度。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用典”“指代”比较符合这样的美学原则,而“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
其二,从“词”的文体特征的角度。词在宋代是流行歌曲的唱词,属于“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听懂、接受,它势必更偏重于“熟悉化”,而不像“诗”之类“读”的文学那样偏重于“陌生化”。又,金与宋本不接壤,宋、金联合灭辽后,金人南下,此后宋金战争都是在宋的领土上进行,故宋人大多不了解金本土的地形地貌,不知道金本土具体的山川名称,词人也鲜有例外。就算有人知识渊博,能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也不会不考虑接受者有限的知识储备而出此下策。最稳妥的做法,当然还是沿用“燕然”“阴山”之类人人耳熟能详的地理名词来借代。要之,岳飞用西夏“贺兰山”来借代金本土的军事地理屏障,符合宋词的写作惯例,毋庸置疑。
(选自钟振振《“贺兰山”和“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有删改)
材料二:
“踏破贺兰山缺”,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
宋神宗赵顼《祭狄青文赞》云: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耒《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元丰三年,高忱所作《廊延路重修廨宇记》曰: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
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与“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在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
(选自范子烨《<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苍白无力”指“贺兰山”在河北磁县境内的说法没有说服力,宋代文献没有以此指磁县贺兰山的。
B. “军事屏障”是说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西夏本土的最后防线,也指宋军要彻底摧毁的敌方军事力量。
C. “熟悉化”是说作为“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较快听懂、接受,需要使用大家熟悉的词语或者说法。
D. “贺兰之积雪”和“贺兰石”一样,都是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可能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传统和美学风格,通俗直白的语言很难为诗人所接受。
B. 考虑接受者地形地貌有限的知识储备,宋代词人很少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
C. 不只是北宋诗人爱写贺兰风物,早在唐朝就有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
D. 因为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故“贺兰山缺”的“山缺”成为一个诗性语词。
3. 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所说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的一项是( )(3分)
A.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D.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贺兰山缺”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一种急稻子,一年可以稻麦两熟。现在他的互助组[注]已经决定:今年秋后不种青稞!那算什么粮食!
“生宝!”任老四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梁生宝是个朴实庄稼人。1952年他被接收入党后,更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界的重任。他在脑子里时刻警惕自己:办不好事情,会失党的威信哩。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跑到了车站票房。1953年间,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还没电灯哩。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陷落在黑暗中去了。没有火车的时候,这公共场所反而是个寂寞僻陋的去处。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地上铺开来了。
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
不管他在火车上也好,下了火车也好,不管他离开家乡多远,下堡村对岸稻地里那几户人家,在精神上离他总是最近的。他想到他妈,这时准定挂着他在这风雨之夜住在什么地方。他想到继父,不知道老汉因他这回出门生气没有。他想到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要老人相信他走对了路。他想到他互助组的基本群众——有万、欢喜、任老四。
早晨天一亮,一个包头巾、挟行李的野小伙子,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
生宝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渭河上游的河床很狭窄,竟比平原低几十丈;而下游的河床,只比平原低几尺,很宽,两岸有沙滩,河水年年任性地改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啊啊!原来上游地势高,水急,所以河床淘得深;下游地势平,水缓,所以淤起来很宽的沙滩。
“高。是高。这里地势是高。”他自言自语说,“同是阴历二月中间天气,我觉着这里比汤河上冷。”站在这里时间长了,他感觉出这个差别来了。
噢噢!对着哩!怪不道这里有急稻子。这里准定是春季暖得迟,秋季冷得早,所以稻子的生长期短。
咦咦!这里的土色怎么和汤河上的土色不同哩?汤河上的土色发黑,是黑胶土,这里好像土色浅啊!他弯腰抓起一把被雨水湿透了的黄土,使劲一捏,又一放。果然!没汤河上的土性黏。他丢掉土,在麻袋上擦着泥手,心里想:“啊呀!这里适宜的稻种,到汤河上爱长不爱长哩?种庄稼,土性有很大的关系;这倒是个事哩!跑这远的,弄回去的稻种使不成,可就糟哩。”
这样一想,倒添了心思。他急于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看看稻种,问清楚这种稻种的特性。
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
他决定赤脚。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广阔无边的平原上,只有这一个黑点在道路上挪动。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心中燃烧着熊熊的热火,那是理想的热火。年轻的庄稼人啊,一旦燃起了这种内心的热火,他们就成为不顾一切的入迷人物。除了他们的理想,他们觉得人类其他的生活简直没有趣味。为了理想,他们忘记吃饭,没有瞌睡,对女性的温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觉,和娘老子闹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么值得吝惜的了。
二十几年以前,当生宝是一个六七岁娃子的时候,陕北的年轻庄稼人,就是这样开始组织赤色游击小组的。那年头,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政府、豪绅和地主的统治,简直是铁桶江山。但是,年轻庄稼人组织起来的游击小组,在党领导下,开始了推翻这个统治的尝试。到1935年,游击小组变成了游击支队,建立起了红色政权,压住山头同国民党军队挺硬打。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和胜利,多少换上军衣的年轻庄稼人的鲜血,洒在北方的黄土山头上,终于在梁生宝二十三的那年,全中国解放了,可怜的“地下农民”梁生宝站出来了!
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哩。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以前代的共产党人为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电灯的车站”“土街上的泥泞”“陷落在黑暗中”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
B.异乡陌生的车站和雨夜僻陋的票房让临睡前的梁生宝产生了孤独感,他不由地想到了家乡的亲友。
C.“念你一辈子好”和“希望和信赖的眼光”反映了群众、干部急于摆脱生活困境的心理。
D.“妹子秀兰,准定又在进行宣传”说明梁生宝在带领群众进行合作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阻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以主人公的视角展现环境,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写出了陕北大地苍茫辽远的特点。
B.小说语言具有地域特点,如“娃们有馍吃了嘛”“愣闹哄哩”,表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使小说具有乡土气息。
C.“梁生宝!你急什么?”中的“你”采用第二人称,代读者发问,增强了小说的代入感、亲切感,易引发读者共鸣。
D.小说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对“春雨”的描写,又预示着梁生宝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未来。
8.小说插叙了陕北年轻庄稼人建立红色政权的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9.作者是如何塑造梁生宝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不为迎合,持论劲直。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申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掌书记,官名,是节度使掌书记的简称。文中指辛弃疾担任忠义军的最高长官。
B.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方不定。亦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豪放词。
D.三鼓,即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五更,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两个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很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櫂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4分)
(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4分)
14.请概括辛弃疾为平定湖湘不时兴起的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3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 颈联的“客心洗流水”,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像被流水洗过一般畅快、愉悦。“霜钟”点明时令,与尾联的“秋云暗几重”照应。
D. 尾联写听完蜀僧弹琴后的感觉,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暮,秋云灰暗,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惆怅、沉重起来。
16.本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像《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的感喟。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通过两个场景来刻画周瑜的形象:先写“_____________”,以美女烘托英雄;再写“_____________”,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的谈笑自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的。如果中国古典诗词像悬挂在天宇中的星辰,唐诗宋词就是群星中__________的双子星座,面对它,人们永远骄傲,永远新鲜,永远心旌摇动。如果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潮流。举凡帝王将相、宫妃名媛、才子佳人、乐工歌伎、方外僧道、贩夫走卒,写诗吟诗__________,留下了许多__________、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于是我们能理解闻一多先生何以会在唐诗面前如孩童般欢呼雀跃,何以把唐代称作“诗唐”了!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苑囿中新生的一朵奇花!“词之花”在宋代的诗歌苑囿中开放得最为灿烂繁华!她异军突起,以其芬芳绮艳的美丽__________。她后来居上,掀起“惊涛拍岸”的声势,呈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气派!宋词以其真动人心魂,以其美悦人视听。它擅借景物显隐幽之情,诉身世之感,表飘零之思,吐相思之苦,抒沦落之悲。( )……。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借助传统文化来表达的。
B.中国诗的精神方式主要是表达在传统文化上面的。
C.中国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诗的精神方式的。
D.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主要是通过诗来表达的。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璀璨夺目 蔚然成风 家喻户晓 独树一帜
B.璀璨夺目 靡然成风 路人皆知 独树一帜
C.琳琅满目 蔚然成风 路人皆知 独辟蹊径
D.琳琅满目 靡然成风 家喻户晓 独辟蹊径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是香艳绮丽的花,宋词是高大挺拔的树;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宋词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
B.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
C.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
D.唐诗似丽日晴空,巍峨高山,宋词是香艳绮丽的花;唐诗是高大挺拔的树,宋词如丝雨薄雾,窈窕深谷;唐诗是浩浩奔涌的河,宋词是涓涓流淌的溪。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_________________,“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2.根据下面一段材料,请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四点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脑里,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有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受,当你谈论起其他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很远;可是当谈起诗词的时候,一瞬间我们就变得很近。”
班级将举办读书会,请以“我们与古诗词的距离”为主题,结合你之前所学过的诗歌,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