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探究新知
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
添加文本
学习单
长 宽 厚
估 计
测 量
估一估
仔细观察数学书,用厘米作单位估测出数学书的长、宽和厚。以20厘米长的直尺为参照估一估。
长:比20厘米长的直尺长一些,估计数学书的长是25厘米;
宽:比20厘米长的直尺短一些,估计数学书的宽是17厘米;
厚:观察对比1厘米的长度,估计数学书的厚是1厘米。
量一量
估测的结果准确吗 分工测量一下吧!
(1)测量数学书的长
把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数学书长边的一端,尺子紧靠长边,另一端对准“26”,说明数学书的长是26厘米。
量一量
(2)测量数学书的宽
用测量长边的方法测量宽边,发现宽边另一端所对的刻度不是整厘米数,比18厘米多4个小格,比19厘米少6个小格。
(3)测量数学书的厚度
测量结果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3观察测量数据,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
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宽不是整厘米数,需要用更小的单位来测量。量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 体时,“毫米”比“厘米”更精确。
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毫米可以用“mm”表示。
4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认识毫米.
仔细观察直尺,可以看到1厘米中间有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数一数,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
5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势感知
大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大约是1 毫米。
(2)借助身边的其他实物感知
身份证大约厚1毫米。
6.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银行卡、尺子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某地的月降水量大约是320 毫米……
知识提炼
1.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直尺上,1厘米里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