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义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活动,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八个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 3.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 。
【答案】设计实验 反思与评价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 层, 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答案】三 外焰 水雾生成 水 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3.对比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可知:
(1)氧气的含量:空气 (填“﹥”“﹤”或“﹦”下同)呼出的气体。
(2)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 呼出的气体。
(3)水蒸气的含量:空气 呼出的气体。
【答案】﹥ ﹤ ﹤
知识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燃烧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点 燃 前 观察蜡烛 圆柱形,乳白色、红色等,有轻微气味 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
用指甲划蜡烛 划出刻痕 石蜡较软
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 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燃 着 时 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暗淡;中间的一层明亮;最外一层不明亮。 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三层火焰从内到外称为焰心、内焰、外焰。
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s—2 s后取出 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变黑最慢。 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熄 灭 后 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观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烛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典型例题1: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B.蜡烛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C.蜡烛的火焰外焰部分最明亮
D.蜡烛的火焰焰心温度最低
【答案】A
【解析】A.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错误;
B.蜡烛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正确;
C.蜡烛的火焰外焰部分最明亮,温度最高,正确;
D.蜡烛的火焰焰心温度最低,正确。
典型例题2: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答案】C
【解析】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正确;
B.熄灭后会产生一缕白烟,正确;
C.描述实验现象不能说出物质名称,应该是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错误;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正确。
【方法与技巧】
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雾”:小液滴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如水雾、打开浓盐酸瓶口出现白雾。
“烟”:固体的小颗粒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火焰”:可燃性气体或者可燃性气态物质燃烧产生的现象。
“光”:固态可燃物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如铁丝燃烧火星四射;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等。
知识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 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闻气味。 两种气体均没有气味 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
步骤2用燃着的木条对比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呼出的气体中小木条火焰先熄灭 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
步骤3 取一瓶空气与一瓶刚收集的人呼出的气体,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步骤4 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比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形成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多
典型例题3: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最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短时间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人体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④正确。
典型例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足量石水水中白色浑浊越多,则气体中二氧化碳就越多
B.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C.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D.只要有氧气,就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答案】B
【解析】A.当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先发生反应使沉淀不断增加,足量石水水中白色浑浊越多,则气体中二氧化碳就越多,正确;
B.氧气可以助燃,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浓度越大,正确;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正确;
D.实验证明如果氧气的浓度低于50%,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错误。
【方法与技巧】
(1)实验现象是用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影像(如颜色变化、物体形状等)、声音(如爆炸声等)、气味(如氨气的刺激性气味)等;实验结论是根据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象,经过整理、分析、推导等思维过程得到的观点、论断,二者不能混淆。
(2)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指出生成物。
1.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答案】B
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最暗
【答案】A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的结论,不是现象;故A说法错误;
B.点燃蜡烛时,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故B说法正确;
C.固体蜡烛受热能熔化成液体滴下;故C说法正确;
D.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焰心最暗,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故D说法正确。故选A。
3.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故选C。
4.小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答案】B
【解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B。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
【答案】B
【解析】氧气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会使木条熄灭。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讲义
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活动,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八个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 3.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 。
2.点燃蜡烛,蜡烛火焰分为 层, 温度最高,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内壁有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将烧杯倒过来后,迅速向烧杯中滴入少许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的现象是 ,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
3.对比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可知:
(1)氧气的含量:空气 (填“﹥”“﹤”或“﹦”下同)呼出的气体。
(2)二氧化碳的含量:空气 呼出的气体。
(3)水蒸气的含量:空气 呼出的气体。
知识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蜡烛燃烧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和结论
点 燃 前 观察蜡烛 圆柱形,乳白色、红色等,有轻微气味 蜡烛因加入颜料而呈现各种颜色
用指甲划蜡烛 划出刻痕 石蜡较软
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 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燃 着 时 在空气中,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产生黄白色光亮火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一层暗淡;中间的一层明亮;最外一层不明亮。 蜡烛火焰由于受气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三层火焰从内到外称为焰心、内焰、外焰。
取一根火柴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 1 s—2 s后取出 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变黑最慢。 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
熄 灭 后 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 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
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观察现象 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烛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典型例题1: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B.蜡烛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C.蜡烛的火焰外焰部分最明亮
D.蜡烛的火焰焰心温度最低
典型例题2: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B.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知识点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 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实验步骤与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闻气味。 两种气体均没有气味 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
步骤2用燃着的木条对比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呼出的气体中小木条火焰先熄灭 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少
步骤3 取一瓶空气与一瓶刚收集的人呼出的气体,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步骤4 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比检验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形成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多
典型例题3: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最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 )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典型例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浑浊,足量石水水中白色浑浊越多,则气体中二氧化碳就越多
B.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C.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D.只要有氧气,就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 )
A.比水大 B.比水小 C.与水一样大 D.无法判断
2.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为三层,焰心最暗
3.从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你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主要特点是:①关注物质的性质;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④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4.小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氮气
5.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熄灭,b更旺 B.a更旺,b熄灭 C.a、b都变旺 D.a、b都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