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巩固复习: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孔子认为应分别如何实现“爱人”和“礼”?
2、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另外还有那些学说?
3、荀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4、韩非的思想主张由哪些?有何影响?
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西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
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
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思考: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b.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名称由来: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2)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3)特点: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哲学观。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3、影响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国力增强,出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为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基础。
(2)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期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想一想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汉武帝发展大一统事业的统治思想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都鄙廪庾(lǐn 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aò),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纵)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体验历史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匈奴威胁 a.“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b.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c. 汉武帝需要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采纳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理论来源:《公羊春秋》学说
阴阳家
黄老之学
法家理论来源广,
兼采众家之长新《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2、新儒学的内容下列材料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2、新儒学的内容材料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材料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因此君主要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下列材料反映了
董仲舒什么思想观点?学说之一: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重点、解析探究】二、董仲舒新儒学
2、新儒学的内容【伦理学说】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新王必改制”,但“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天不变,道亦不变”。 学说之二: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仁政学说之三:三纲五常新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君主权威以加强君权并抑制暴政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阅读以上材料,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并分别分析
这些内容为什么迎合能汉武帝的需要?【论从史出、辩证分析】争鸣: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价
观点一: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观点二: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请说说你的看法?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3、影响积极:
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思想上:儒学成为必修内容和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
思想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小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合作探究】 汉代新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异同?儒学、阴阳、黄老、法家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受到
统治者重视,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 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施……不受重视【合作探究】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异同?相同点:
不同点:1。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很多思想主张,如仁,礼,德,仁政、民本
2。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为基础加以继承发展的1.理论来源:新儒学《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
2.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3.地位:不受重视/主导地位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新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其宣扬的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D.汉武帝对原先儒家思想的不满AB基础性练习3.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这反映了知识阶层
A.积极倡导“君权神授”
B.希望权力受到制约
C.喜欢空谈纲常伦理
D.为“独尊儒术”不择手段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 ④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D. ① ② ③BD5.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6.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CB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正名
2、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
3、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4、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