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村落嫁娶图记
(明) 顾彦夫
某岁春二月,予从事京师锦衣①。周君出所谓村落图示予,观其色,若甚爱者。请曰:“君必为我记之。”申请再三,遂置巾笥以归。
归之岁向尽矣,尚未知是图之委曲也。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②,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一妪逼牛耳以行,一翁于牛后徐徐随之,父母送其女者也。一老翁杖而立,一老妪门而望。一童子稍长,携其幼,指而语之。凡容色皆若欷歔洒泣者,伤离别也。牛之前四人以鼓吹,从事迎而导之者也。道旁二驴,次第行,骑之者,村妓③也。尾其驴以掖筝琶者,村妓之二仆也。又其股坐于小车之旁者,车人也。一皆邂逅而回眄者也。去其林少许,将复经一林,二童子踊跃以报。一妇人自篱而出,臂一儿,又一儿牵其裳以行。亩间有二农夫,既锄且止。是皆见其事而谈笑者也。”“去既远,又有林郁然。竹篱茆茨④,亦仿佛如女家。门之外有男子,衣冠而须,罄折⑤而立,谁也?”曰:“此其婿也。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立而俟者,将导妇入门也。二妇人咨诹向前,妯娌辈也。将劳其女子之父母,且迎之也。二人挈榼,一人持壶,迎劳之需也。一女仆继之,备使令也。二童子参差以从,其大者指而语之,若曰新人近矣。一老妪门立以望,察风声以为礼之缓急者也。”
予闻之,戏曰:“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生笑曰:“此所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者也,何不可之有?”时天寒,语从游者呵笔书之。
(选自《明文海》)
[注]①锦衣:锦衣卫官员。②肩舆:轿子。③妓:歌舞女艺人。④茆茨:茅草屋。⑤罄折:谦恭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从事京师锦衣 从事:任职。
B.工丹青 工:主管。
C.予以此图质之 质:询问。
D.昏礼宜昏 昏:结婚。
解析:工:擅长,善于。
答案:B
2.下列四组句子中,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A.第一句是送亲场面,第二句也是送亲场面。B.第一句是送亲场面,第二句是途中观者。C.两句分别为送亲、迎亲的场面。D.第一句是迎亲场面,第二句不是送亲场面。
答案:C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B.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C.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D.子真村落人/也知村落之状/为真予不饱文/遂以子之言为图为记以偿/我久逋之文债可乎
解析:注意句子中的“也”处需停顿,而“我”在文言句子中多不在句首出现,这样分析答案就自然明了了。
答案:B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题应注意实词翻译要准确,虚词翻译要使语意连贯。在翻译时要准确翻译“备”“谙”“以”“或”“然”等词,并要把“家”“苦”“须”等词类活用现象体现得准确到位。
答案:(1)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2)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
(3)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
参考译文:
那一年春季二月,我在京师担任锦衣卫的官职。周君拿出村落图给我观看,(我)看他的神色,好像十分喜爱这幅图。他向我请求说:“请您一定替我给这幅图写一篇文章。”他再三请求,于是我用巾帕包裹,放在竹器中带回来。
回到家中已经接近岁末,还不知道这幅图画的原委。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作画。(有一日)到我家来,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说:“您对绘画的了解,同我对写文章的熟悉一样。请问(画中)女子骑着牛,是为什么?”回答说:“这是农村人家嫁女儿的情景,不能准备轿子,只能用牛来代替了。一位仆人牵着牛前行,(农家人)珍视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在地上行走,(让她)坐在牛背上。”“还有一个仆人拿着伞盖遮护着她,是为什么?”回答说:“婚礼应该在傍晚举行。在晚上,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日光,也是珍视她(的表现)。一位老妇人靠近牛头行走,一位老翁在牛后面慢慢跟随,这是父母送女儿出嫁。一个老翁扶着拐杖站着,一个老妇人站在门口观望。一个年龄大些的男孩,领着一个年幼的,用手指着告诉他。他们的脸色都好像欷歔洒泪的样子,是伤心离别啊。牛的前面有四个人在吹奏,是迎亲的引导者。道路旁边有两头驴按次序行走,骑驴的是村中的歌舞女艺人。在驴后面跟随的腋下挟着筝和琵琶的是村妓的两位仆人。还有那大腿坐在小车边上的人,是赶车的。全都是偶然相遇并回头看的人。距离那片树林不远的地方还要经过一片树林,有两个小孩跳跃着跑去报信,一位妇人正从竹篱笆里出来,胳膊上抱着一个小孩,还有一个小孩子牵着她的衣襟出来(看)。田地间有两位农夫正在锄地,也好像要停下来。这些人都是看见娶亲队伍并谈论的人。”“距离很远的地方,又有一片茂盛葱郁的树林。竹篱、茅草屋好像跟女子的家一个样子。门外有一位男子,穿着整齐,(脸上)已经长出了胡须,(他)谦恭地站着,这是谁呀?”回答说:“这就是她的夫婿。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立在那里等着的人,将会把新媳妇引进家门。两位妇女向前问话,这是新媳妇的妯娌们。(她们)将会慰劳新媳妇的父母,并迎接他们。有两个人提着酒壶,以备迎亲慰劳的需要。一个女仆在后面跟着,以备随时使唤。两个孩童错落有致地跟在后面,其中年龄大一点的举手指在说话,好像说新人快要到了。一位老妇人站在门边观望,是在看情况来为婚礼仪式的进程做准备的。”
我听了这些,开玩笑说:“您真是(熟悉)村落的人,了解村落的真实情况,我了解的情况不多,于是想用您的话为这幅画写一篇记,来补偿我长时间拖欠的文债可以吗?”他笑着说:“这就是一根草幻化成一丈六尺高的金身呀,有什么不可以呢?”当时天气寒冷,(我就)告诉跟随的人呵气化开毛笔记下来。
语言运用
5.在陆游880周年诞辰之际,学校文学社准备召开主题为“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的纪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会议拟写一段结束语。
要求:内容扣住主题,语言要有文采,不少于80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注意主题:读陆游诗词,做爱国青年。这个主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两方面应互相映照,缺一不可。同时要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答案:同学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陆游仍矢志不渝,临终前大声疾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知乃翁”!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竭尽力量。这样,才能让古往今来赍志而殁的矢志仁人含笑九泉!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欲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茫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怒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谋”在语境中的含义是“谋取、准备攻取”,从“赵文王喜剑…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可以看出。
答案: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C项前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可译为“着”;A中的“于”,前者是介词,可译为“在”,后者是介词,可译为“到”;B前句中的“之”是代词,指代“斗剑”,后句“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D前句中的“与”是介词,可译为“和”,后面省略了宾语(庄周),后句中的“与”是动词,可译为“结交、交好”。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解析:①是太子左右推荐庄子的话,②太子准备聘请庄子的做法;③庄子故意所为,以引起赵文王的注意,当属机智之举;④⑤都是庄子的巧妙语言,能表现其机智。
答案:D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解析:A项错在“庄子剑术高超”上,文意明显,庄子故弄玄虚,意在设喻说理;C项错在“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应是“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而不是天子之剑”。D项错在“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应为“以礼治国”。
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子休,就舍待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听说太子您想要任用我的原因,是想断绝(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参考译文: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三千多人纷纷挤进门希望成为他的门客,在他面前,日夜搏击,每年死伤的多达100多人,赵文王仍然喜好这件事不厌倦。像这样三年,国家日益衰弱,各诸侯都图谋他的国家,太子悝很是担心他,招募左右的人说:“哪个人能说服王制止那些剑士,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应当行。”
太子就派人把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庄子和使者一同前往,见到太子说:“听说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士的喜好,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却违背了大王的意图,向下不敢面对太子,那么自身也受刑而死,我还能安心接受金子吗?假使我向上说服大王,向下敢面对太子,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说:“对。我们大王见到的,只有剑士了。”庄子说:“对,我擅长舞剑。”太子说:“现在您如果穿读书人的衣服去见大王,事一定不会成功。”庄子说:“请允许我准备剑士的服装。”准备剑士服装三天,才拜见太子。太子才和他去拜见赵文王。
庄子进殿门不小步快走,看见文王也不下拜。文王说:“你想拿什么教育我?”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所以拿剑来见大王。”文王说:“你的剑怎样能遏阻对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十步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受人阻留。”赵文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庄子说:“舞剑的人,故意把破绽露出来,用小利引诱对手,然后击发,反而能占得先机。希望能够试一试。”王说:“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等安排好斗剑的场面再来请您。”
文王就让剑士较量7天,死伤的有六十多人,剩下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到殿下,就召庄子。文王说:“今天试着让那些剑士比剑。”庄子说:“我已经看很久了。”文王说:“您所持的武器,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捧的这把就可以。然而我有三支剑,只等王用,请先说后试。”
文王说:“希望听您说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文王说:“天子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用燕溪的石城做剑尖,齐岱做锋口;包容四方,囊括四季;按五行控制,凭奖惩决断,向上能砍断天上的浮云,向下能穿越大地。这把剑一使用,制服诸侯,天下都臣服了。”文王茫然像失去自我一样,说:“诸侯的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的剑,把勇士作为剑尖,把了解勇士和清廉的人作为锋口,向上顺应自然规律,向下顺应四时规律,切中百姓利益来使四乡百姓安定。这剑一用,四境之内,没有不诚心服从听从您的命令的”。赵文王说:“平民的剑怎么样?”庄子说:“平民的剑,像蓬乱着头发突出鬓角垂下的帽子,互相怒目而视却都说不出话,在前面互相搏击,向上斩颈项,向下剖裂肝肺,和斗鸡没什么区别,一早晨命就没了,没有办法用在国事上。现在大王有天子之位却喜好平民的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就牵他走上宫殿,厨师送上食物,王围绕他看三次。庄子说:“大王安心坐下稳定心气,剑的事情已经陈述完了。”于是文王三个月不离开宫殿,剑士都穿剑服死在他们的住处。
语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本材料涉及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即传统的纸笔书写与时兴的电脑输入,可以倾向某一种,也可以辩证地谈。
答案:(示例一)数字时代,要重视纸笔书写。纸笔书写是一种原生态的记录方式,手稿具有私人意义,留存许多记忆;纸笔书写动作是下意识的,有助于思维连贯,写作过程会比较美好。坚持纸笔书写习惯,可以增进对汉字的喜爱;追求纸笔书写之美,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示例二)电脑输入,总体效率更高。经验告诉我们,初成的文稿一般还要反复进行文字修改和段落调整,如果是在纸上,修改和调整既不方便,还会浪费纸张。如果写作还需要参考或引述网上的电子文本,与纸笔书写相比,电脑输入的优势更明显。在网络实时通讯方面,电脑输入可以大显身手,纸笔书写则完全没有用武之地。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县,故地在今河南渑池东。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信 信:相信。
C.存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数击鼓越等 数:屡次。
解析:信:守信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项羽已救赵,当还报/杀已降,为政不平
B.夫为人臣而弑其主/项王瞋目而叱之
C.何苦乃与公挑战/乃自刎
D.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不忍杀之,以赐公
解析:A项,均为副词,已经;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C项,副词,竟/事副,就;D项,介词,凭借/介词,把。
答案:A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①是写汉王与项羽谈话的位置和方式,⑤是写楚军的困境,⑥是写项羽与汉王立约划分疆土。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违背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解析:对汉王历数项羽各种罪行的目的的分析不对。
答案:B
5.(1)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行军”在此意为“在军中行走”;“驰”意为“快跑”,在此引申为“撤退”。(2)“归”意为“归还”;“乃”为副词,“于是”。
答案:(1)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2)项羽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困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羽同时来到广武涧隔着水谈话。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并平定关中的人就可以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上级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宗罪。怀王约定(我们)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至于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第六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而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天下所不容,简直是大逆无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凭借正义之师跟从诸侯诛杀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你单独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汉王病愈后,向西入关,到栎阳,摆酒慰问当地父老,四天后又去军营,在广武驻军。关中的部队又渐渐出动(袭击楚军)。
在这时,彭越率领部队驻扎在梁地,往来困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食供应。田横也前往参与。项羽屡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前来袭击楚军。项羽害怕了,就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的西面,疆土割给汉,鸿沟的东面,疆土留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儿女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语言运用
6.下面几个材料,可以证明什么观点?根据平时积累,再补充一个类似的论据。
①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从十二岁起就开始过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搜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受宫刑后,身心遭受到巨大摧残,但他矢志不移,勤奋写作,终于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②马克思辛勤劳动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终于完成了巨著《资本论》。
③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孜孜不倦,在数学道路上勤奋攀登,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1)证明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似的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综合考虑三则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不能只就一个材料得出结论。在找论据时,只要论据能证明此论点就行。
答案:(1)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2)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勤奋劳作,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巨著《浮士德》。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前四个分句构成排比句,五、六分句构成对偶句,所有文字构成一段表意完整的话。
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言寡而实,__________。话不在多,而在贴切与恰当。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题干要求,即使前四个分句构成排比句,五、六分句构成对偶句,另外还要使整个段落的表意完整。组织答案时不能只注意形式,更要注意内容。
答案: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 为疑惑的人说一句警醒的话 为悲伤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 小人之言多而虚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深虑论
(明)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惩秦之孤立 惩:警戒,借鉴
B.而王莽卒移汉祚 祚:皇位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几:通“机”,机会
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解析:几:诱因,先兆。
答案:C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的一组是( )
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
③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④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⑤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
⑥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②④⑥
解析:①只是说了“以为”,还没提到祸患;③只提到他们考虑周到,同样还没提到祸患;⑤是假设有些人的错误想法。
答案:D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以“虑”字开启全文,与“祸患常积于忽微”有异曲同工之妙。
B.作者按时间先后列举了秦、汉、魏、晋、唐等的史实,这些皆是考虑不周导致的,“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C.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D.作者认为为国者惟有其德行上达于天,用至诚之心治理国家,上天就会像慈母保护幼子一般关照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这在当时无疑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解析:“因此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观点错误。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2)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
(3)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在这种情况下,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吸取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吸取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活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
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国家,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语言运用
5.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合理想象,补充火柴和凸透镜的对话。
实验室里,火柴点燃了酒精灯。
火柴得意地对凸透镜说:“__________________。”
正说着,火柴不经意地碰在装着白磷的玻璃瓶上,火焰熄灭了。
凸透镜望了火柴一眼,默不作声地对准瓶子里的白磷,不一会儿就燃起了火苗。
凸透镜诚恳地对火柴说:“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重点注意两个词“得意”和“诚恳”,然后根据语境写出火柴和凸透镜要说的话。
答案:火柴:瞧我多厉害,要点燃物体,非我不可
凸透镜:你看,我不也点燃了吗?可是自高自大,就会碰壁的,还是谦虚一点吧
6.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所填句子与原句句式整齐,文意贯通。
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要求分析仿句结构,上下句关系;其次,需要整段的表意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是文题要求的文意贯通。
答案:(1)(示例)面对无垠的大漠,王维有感而发,诵出长河落日 看到药典混乱,李时珍跋山涉水,写出《本草纲目》
(2)面对沈园旧迹,陆游睹物思人,诵出黄滕酥手 看到强敌入侵,辛弃疾叹古悲今,写成《稼轩词》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5(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廉希宪事略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廉氏吾宗乎 氏:作为姓氏
B.诸贵假以劲弓 假:借给
C.整复浼入言之 浼:派遣
D.明日当诣政事堂 诣:前往
解析:浼:央求,请托。
答案:C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廉希宪举止不同寻常的一组是( )
①三发连中,诸贵惊服 ②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③公方读书,略不答 ④因令彻去坐椅 ⑤及出,愧赧无人色 ⑥且戒内人备酒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②句说的是廉希宪和他的兄弟们做官的情况,与题干中“举止不同寻常”无关。⑤句说的是刘整,与廉希宪无关。
答案:B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
解析:从原文看,“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他们得到重用”不正确,原文中,廉希宪只是把秀才们想回去的请求上奏元世祖,元世祖同意秀才们的请求,没有重用的事情。
答案:D
4.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注意“亿”“顾”“差”等词语的翻译。(2)句注意“展拜”“侧”“予”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补充出来“不予之一言”前面的主语“廉希宪”。(3)句注意“肃”“馔”“居止”等词语的翻译,特别是“肃”理解为“恭敬”,同时注意补充出来省略的主语“廉希宪”。
答案:(1)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2)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3)(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廉希宪在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地,恰逢他的父亲孝懿公廉访使的任命下达,他父亲孝懿公高兴地说:“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们家的门庭,我听说古代有用官职名作为姓氏授予某个人的,老天将用廉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们一定要遵从。”全族的人都接受了这个天命。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一般的人。十九岁时,跟从父亲孝懿到都城朝见天子,得以入选侍奉世祖,皇上也因为他聪明多智,容貌庄重威严,谈吐广博而有深度,特别恩宠他。
一次诸位大臣在皇上面前比试射技和武艺,其中一位大臣看了一眼廉希宪,拿了三支箭,好像想交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大臣把强劲的弓借给廉希宪,他连中三发,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的是文武全才,有用的书生。”
元朝开国初,廉希宪被任命为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官职),当政时,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当初归附被任命为都元帅,随从很多,他有一天去廉希宪家拜访。廉希宪的兄弟共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希贡当时还是平民百姓,进室内替刘整通报。廉希宪当时正在读书,丝毫没有应答。蓟公出来,刘整又恳求蓟公再进去通报。廉希宪于是命令撤去座椅,自己在房间中央坐,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离开,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想说的,明天应当前往政事堂说。”刘整出来后,因羞愧而满脸通红。
刘整离开后,不多久,有寄居他乡的南宋秀才们饥寒交迫、衣着破旧地拿着诗文求见,廉希宪的兄弟们都嘲笑他们。蓟公又进室内向廉希宪通报,廉希宪急忙让家人铺设座椅,并让仆人准备酒食。自己到大门外,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秀才们只是说生活困苦,请求回到家乡。廉希宪第二天就向皇上上奏,皇上于是就同意了秀才们的请求。
这天夜里,各位兄弟问道:“现在的刘元帅,是皇帝所倚重并信任的人,你却看不起他;江南的穷秀才,你却对他们的礼遇如此之高。我们不能不疑惑。”廉希宪说:“我是国家的大臣,说话举止、一颦一笑,关系到国家的轻重。刘整虽然很尊贵,却是背叛他的祖国和君主来归顺的,所以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之义的重要。像这些清贫的读书人,都是读《论语》并效法孔子的,
在宋时,在朝堂上也没有地位,宴饮也不参与,何必在这里让他们难堪呢?况且我们的国家是从北方沙漠中崛起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几欲断绝。我要再不遵守礼仪,那么儒术就会完全丧失。”廉希宪这般地提倡礼乐教化,这对礼教的传播有很大的作用。
语言运用
5.给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并简要概括金星高空二氧化硫气层形成的过程。
欧洲航天局11月30日发表公报说,美国和法国的研究人员日前根据“金星快车”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成功揭开了金星高空存在二氧化硫气层的奥秘,这一发现对地球应对气候变化亦有借鉴意义。公报说,在金星上空50公里到70公里的地方,有一层浓浓的硫酸云,它由金星表面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而成。在硫酸云中,一部分硫酸液滴经过蒸发,以气态形式“逃逸”到了更高处。在这一位置,它们又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发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无论是拟标题还是概括金星高空二氧化硫气层形成的过程,首先都要筛选出主要信息。消息的标题往往可以从消息的导语中提炼出,比如“美国和法国”“揭开”“金星高空存在二氧化硫气层”“奥秘”等。能解释过程的重要信息有“二氧化硫气体和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液滴经过蒸发”“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等,据此可整合出答案,另外要注意语言的简明。
答案:(1)美法揭开金星高空二氧化硫气层形成之谜。
(2)形成硫酸云——硫酸液滴蒸发到高处——因太阳辐射分解出二氧化硫。
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单元能力训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解析:“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B项,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项,代词,这样。D项,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
⑥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②不是卖酒者的行为。④是客人抱怨的话。可排除有②④的选项。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解析:B项,“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错了。“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将”应翻译为“如果”。此项把未然当做已然,理解有误。
答案: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奴仆、婢女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并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卖酒者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到了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在那之后,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语言运用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读这六个句子,可以将它们分为⑥②、①③⑤、④三组,其中⑥②为观点句,①③⑤为支撑句,④为总结句。再分析组内句间关系,排定语序。②句是⑥句的转折,故应放于其后。①③⑤排列三种情况,从“有一些远虑”“有一些远虑”“还有一些远虑”看,⑤句应位于此组最后的位置;再根据①③句中“可以预见也可以……”“可以预见却无法……”可知它们的顺序应为①③。根据以上分析最后排定次序⑥②①③⑤④。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7.杜垚喜欢读《捣蛋鬼是怎样炼成的》《智斗班主任》等书籍,假若你是她的同桌,要劝她读一些我国的古典名著,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连贯、得体的能力。注意要联系自己读过的名著,讲明阅读名著的好处。要有一定的鼓动性,可以使用感叹句来强调语气,增强语言感染力。
答案:(示例)垚垚,我国的古典名著是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学到古人的智慧,从《红楼梦》中看到封建社会的腐败。而《捣蛋鬼是怎样炼成的》等书虽然有趣味性和故事性,却只能教给你一些不良习惯,甚至污染你纯洁的心灵。来,让我们一起在古典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