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14-15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能力训练 综合检测: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14-15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单元能力训练 综合检测: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26 08:59:55

文档简介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能力训练1(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吴诗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惟此宫中落旋干”,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形成对照。“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对比明显。李诗首句“君王游乐万机轻”写唐玄宗耽于朝政而致“四海兵”,物是人非,从时间跨度上形成对比。
答案: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吴诗的“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李诗的“君王游乐万机轻”极写唐玄宗声色犬马,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而引起叛乱。用“玉辇升天”来代指朝代的衰落,是典型的写史怀古诗。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长恨辞
(宋) 李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3.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一首绝句,诗歌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夜闻雨声,在“乱铃声里”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沾襟”,后两句议论,面对军中死去的将士,唐玄宗却“不动心”。很明显,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唐玄宗不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只是念念不忘亡妃的荒唐行径暴露无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
答案: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以军中将士之死与杨贵妃马嵬之死作对比,谴责了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径。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4.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韩愈左迁潮阳途中行至蓝田县时,写给远道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的一首诗。首联“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而遭贬的愤怨。“肯将衰朽惜残年”则显示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尾联,点出“示”字,“收吾骨瘴江”是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全诗言辞凄婉,感情沉郁,悲歌当哭,动人肺腑。
答案:诗歌在颔联直书“除弊事”,透露出忠心“朝奏”而遭贬的愤怨之情,也显示了他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颈联“云横秦岭”“雪拥蓝关”写了前途渺茫,“家何在”“马不前”则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的态度。
语言运用
5.《长恨歌》中的浪漫想象情节感天地泣鬼神。学习运用想象手法,用下列三个词作为诱发点,分别创设一种情景,各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以不同,不少于30字。
书本 梦想 烛光
(1)表现“期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陶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姑娘,手里捧着从邻居家借来的语文课本,瞪着一双乌黑漆亮的大眼睛,在摇曳的烛光下,如饥似渴地着编织她期盼已久的梦想。
(2)简陋的工棚,一张粗糙黝黑的脸庞,漾着浅浅的微笑。银黄的烛光,在清风的吹拂下,显得有些迷离惝恍。摊开的书本,分明蕴含着一个无限让人憧憬的梦想。
6.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题步骤:首先明确画面内容,然后确定两种修辞手法,展开联想,按照时空的逻辑顺序表达。注意字数的限制。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能力训练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第二问:“渐”字婉转、凄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诗歌赏析:
这首词被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用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下片承“千里念行客”,写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流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了感情发展的历程,下笔甚曲,用字甚丽,婉转入微,味深意厚。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拟行路难(其五)
鲍照
    对案①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②蹀躞(dié xié):小步行走的样子。
3.短诗的起句十分重要,往往与诗歌的主旨或意境有关,说说本首诗开篇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首先刻画的是愤激的神态,叙说愤激的内容,急迫难忍的心情。体会这些与主旨的关系即可。
答案:开篇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接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彩。
4.怎样理解本诗的最后两句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吗?
答案:由于这两句,诗篇的主旨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成为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
语言运用
5.仿照下面的示例,请以“思念”为话题续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思念是杜甫头上的一轮明月,“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又增这轮明月的浓郁期盼。
思念是张籍发梢的一缕秋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更添这缕秋风的几丝牵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仍以“思念”为话题,所以考生不能另选话题。然后要注意例句使用了比喻与引用两种修辞手法,还要选择适当的喻体和符合语境的古诗词。最后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
答案:(示例)思念是纳兰性德帐前的一盏明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又增这盏明灯的几分孤寂。
思念是马致远眼前的一片秋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添这片秋色的几许伤感。
6.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答案:(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屈原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岁暮①
(唐) 杜甫
岁暮远为客,为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完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中为何有“寂寞壮心惊”的感慨,实际上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鉴赏评价。结合注释①了解到本诗写作时间是763年,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但“边隅还用兵”,吐蕃回纥乘虚而入,战乱再起。战火已烧至“雪岭”一带,注释②告诉我们“雪岭”在成都西北,作者曾居住在成都草堂。此时严武已去世,杜甫的生活失去依靠,他又开始了漂泊生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计问题,而是面对“天地日流血”的战乱,发出“朝廷谁请缨?”的疑问,并由此产生“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这样再概括出答案就容易了。
答案: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照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3.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书愤》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涵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陆游一生坚决主张抗战,渴望收复中原,故其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两首诗都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据此判断来回答即可。
答案:相同,“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都抒发了报国无望的悲愤之情。本词中“空”字点染出这种近乎绝望的失望与痛苦,感情愈发的悲愤,沉郁。陆游认为自诩为塞上长城有何用,年事已高,有心无力,“空”“已”二字相映,写出了无限沉痛,极大悲愤。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当年”“鬓先秋”“身老沧州”等词进行判断即可。
答案:词人直抒胸臆,把过去的壮志凌云、英姿勃发、渴望建功立业与现实的报国无门、惆怅悲凉、愤慨不满作对比。塑造了自己鬓发已白、雄心不减、因时时牵挂边关而痛苦呻吟的爱国词人的形象。
语言运用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文字的寓意。字数不超过25个字。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解析:概括寓意需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全盘考虑,并由故事表面出发,结合生活现实揭示深层意蕴。
答案:(示例)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水是植物主要的组成成分,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甚至可达90%以上。____①____,土壤中的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后,____②____。水还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以利于各种代谢的正常进行。水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它还作为反应物参与植物体内很多生物化学过程。因此, ____③__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①后语句“矿物质、氧、二氧化碳等都必须先溶于水”,可推知“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②句紧承“必须先溶于水后”,故填“才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后为总结句,相当于小论点,综上所述,结论应是“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答案:①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②才能被植物吸收 ③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能力训练4(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这四句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答案:高洁(或“超凡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首诗借“凤凰”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就是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古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饮 酒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束缚。
3.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前六句写青松姿态秀美。青松生在东园,被众草掩盖,但它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仍卓然独立,呈现于世。五、六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倘若青松多了,蔚然成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很深的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诗歌后四句,直接写诗人对这东园青松的喜爱之情。
答案: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盖,但仍然“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树林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4.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以“梦幻间”喻人生之短暂,表达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尘羁”喻仕途,强调生命有限,应该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犹如青松。全诗以松喻人,托物言志,借对青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想品格。
答案: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语言运用
5. 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字。)
(1)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得体、生动的能力。报告会的主题要围绕阅读国学经典《论语》来拟定,要提示合理的目的。开场白要简明、生动,有文采,富有鼓动性与感染力。
答案:(1)(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
(2)(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6.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
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首先分析示例的句式特点。一种自然景物引出的三个拟人句,这三个拟人句之间存在着动作的连续承接关系。另外,还应注意题中要求的是选择自然景物。
答案:(示例)头上的那朵白云,可能是受了微风的吸引,着急得伸长了腿,奔跑在无垠的蓝天上。
眼前的那株小草,可能是得了大树的教诲,听得拍起了手,微笑在广阔的原野上。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单元能力训练(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二联上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雅之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诗人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下句写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诗人静观外物,体察入微,写得自然清丽,别有意趣。
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②,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③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í):狮形铜香炉。②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③者:通“这”。
3.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上阕中“慵”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词上片写词人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
答案:词中多处写“慵”的表现,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大写“慵”字,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目的仍写愁。
4.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这是典型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答案:这句词以情托物,以物寄情。流水本是无情物,“念”字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和体验她的痴情,抒情深婉,入木三分,感人至深。
语言运用
5. (2013·山东)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
学生乙:老师,您勤耕三尺讲台,____①____。
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
学生乙:____②__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例句中的隐性条件。如第一处画线句中的“默默无闻”与“坚守”照应,所以①处仿写的语句中的成语也应与“勤耕”照应。第二处画线句中的“加减乘除”是数学科中的用语,因此,②处的仿句也应是某一学科的内容。
答案:(示例一)①用汗水浇灌希望,孜孜不倦 ②诗词歌赋,颂不完您带来的感动
(示例二)①用双手托起未来,无怨无悔 ②赤橙黄绿,画不完您多彩的人生
6.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字。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语言表述的能力,要求将口语化和拟人化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做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平实的语言”,即运用十分科学、准确的语言概述所要表达的内容,不要求生动形象,但求准确精练;二是表述其深层深意,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是总结,说我们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要善待自然。
答案:(示例一)树也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示例二)人们的活动要懂得自然生态规律,不能为了享受而破坏自然。
同课章节目录